《夜幕下的哈爾濱》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占我國東北后,以哈爾濱市第一中學教師王一民為首的中共地下黨員及愛國人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日本侵略者斗爭的故事。小說的作者是東北地區(qū)的作家陳玙。那么,陳玙為何要寫這樣一部反映中共地下抗日斗爭的小說呢?
1950年,東北人民藝術劇院的編劇陳玙接受了寫中朝人民并肩戰(zhàn)斗打擊日軍的話劇的任務后,就開始著手搜集這方面的材料。
話劇寫完后,素材只用了一部分。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又時時縈繞心間。陳玙覺得自己有責任把父輩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事跡充分表現出來,于是便想寫一部長篇小說。
陳玙回憶:直到1960年,“鞍山市市長李維民同志找到我,要我為他整理革命回憶錄。李維民同志在偽滿時期一直做地下工作,有著豐富的革命經歷,是我平素非常敬重的老革命。他要我整理的回憶錄,內容上正和我要寫的長篇小說相吻合。我決心先熬下心來,埋頭為李維民同志整理好回憶錄,再爭取實現早年的愿望”。
在整理革命回憶錄的過程中,陳玙再次下定決心要在整理完回憶錄后,創(chuàng)作一部以哈爾濱為地點、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長篇小說。1963年,革命回憶錄《地下烽火》完稿。
1979年,陳玙認為醞釀寫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長篇小說的時機已經漸趨成熟。他立即去哈爾濱搜集創(chuàng)作素材,再度開啟了長篇小說《夜幕下的哈爾濱》的創(chuàng)作。
1980年初,春風文藝出版社向陳玙提出重新整理《地下烽火》,說要作為重點書稿發(fā)排。陳玙先是投入這部革命回憶錄的修改,接著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夜幕下的哈爾濱》的創(chuàng)作。
(摘自《黨史博覽》 楊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