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趙 娜,王 艷,趙 文
(徐州市傳染病醫(yī)院 江蘇徐州221000)
耐藥肺結核是指可引發(fā)肺結核的致病結核分枝桿菌,對利福平、異煙肼等一種或多種抗結核藥物同時產生耐藥性[1]。據統計,我國2019年疾病新發(fā)例數46.5萬,約占78%,是全球疾病高負擔國家之一[2]。主要是由于患者用藥間斷、治療管理規(guī)范性不足、藥物服用不合理等因素影響,不僅加重了疾病程度,還會增加疾病傳染性[3]。臨床常使用化療藥物治療,但因該疾病具有病情遷延時間久、治療難度大、復發(fā)率高等特點,患者出院后仍需堅持連續(xù)性治療干預,故為增強患者自我護理管理主動意識,確保藥物服用規(guī)律且劑量精準,患者臨床治療配合依從性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4]。相關文獻資料顯示,耐藥肺結核患者臨床配合依從性僅為42.06%,對其機體恢復與后續(xù)臨床治療干預產生直接影響[5]。目前,與之相關參考文獻中,著重于耐藥肺結核患者治療干預手段,對于其配合依從性情況研究甚少,致使患者護理干預缺乏科學依據支撐。本研究通過對耐藥肺結核患者配合依從性差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Logistic分析,旨在明確影響患者配合依從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其后續(xù)康復護理干預制訂開展提供依據?,F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選取2020年4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接收的98例耐藥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藥物敏感試驗、菌種鑒定、培養(yǎng)等檢查,符合《肺結核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中耐藥肺結核診斷標準[6];②年齡>18歲者;③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腦、腎等臟器器官功能不全者;②近3個月曾有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服用史者;③合并酒精戒斷綜合征或藥物依賴者;④合并嚴重感染者。根據依從配合度將其分為依從性好組和依從性差組各49例。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耐藥肺結核患者相關數據資料及判斷標準,均以結核科科室資料為準。①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病程、吸煙、飲酒、受教育程度、體質量指數(BMI)、藥物不良反應、耐藥數量、糖尿病史、婚姻狀況、治療類型。②依從配合度:使用我院自制配合依從性問卷調查表,主要包括不濫用藥物、合理科學飲食、定期門診復查、規(guī)律服藥、情緒平穩(wěn)且樂觀5個方面,共20個題目,每個題目滿分為5分,總得分為0~100分,分數越高說明依從性越好,Cronbach′s α為0.866。③心理困擾:借助凱斯勒心理困擾量表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滿分為5分,總得分為10~50分,分數越高說明心理困擾程度越重,Cronbach′s α為0.876[7]。④疾病知曉情況:采用我院自制耐藥肺結核疾病相關知識調查問卷,主要包括疾病成因、癥狀表現、遵醫(yī)囑服藥、注意事項4個方面,共20個題目,每個題目滿分為5分,總得分為0~100分,分數越高說明疾病知識掌握度越好,Cronbach′s α為0.913[8]。⑤社會支持度: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進行綜合評估,主要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及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滿分6分,滿分為0~60分,分數越高說明社會支持水平越好,Cronbach′s α為0.896~0.925[9]。
1.2.2 資料收集方法 科室責任護士依據相關學術網站、既往臨床護理工作經驗,使用病歷檔案資料收集方法,對耐藥肺結核患者相關數據資料進行收集調查。參與本次護理研究人員,在分析調查開展前,由護士長組織,進行耐藥肺結核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并發(fā)癥、臨床治療、規(guī)律服藥必要、護理注意事項等相關專業(yè)理論知識的集中培訓與學習。本次調查采用問卷星網絡平臺,將問相關調查問卷的分發(fā)與結果回收,問卷設置規(guī)范且統一的指導話術,并采用不記名填寫方式,書寫時間控制在5 min內。為確保問卷回收的有效性,設置每個IP地址與設備僅能進行1次問卷的填寫, 提出答題時間超過規(guī)定時間問卷,共發(fā)放98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8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2.1 兩組依從配合度相關單因素分析 見表1。
表1 兩組依從配合度相關單因素分析[例(%)]
2.2 耐藥肺結核患者依從配合度差獨立影響因素自變量賦值表 見表2。
表2 變量賦值表
2.3 耐藥肺結核患者依從配合度差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心理困擾>22分、疾病知曉情況≤75分、SSRS評分<33分均為耐藥肺結核患者依從配合度差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耐藥肺結核患者依從配合度差Logistic多 因素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疾病知曉綜合評分≤75分耐藥肺結核患者治療配合度偏差概率高于疾病知曉評分>75分(P<0.01)[10]。分析原因:傳統疾病健康教育常采用灌輸式知識健康教育形式,存在片面性、籠統性,忽視個體間存在的理解性差異,抽象繁多的專業(yè)知識,使患者對于疾病相關健康知識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逐漸降低,患者對于自我護理管理的重要性認知不足,降低其臨床護理治療的配合與依從性[11]。改善措施:護理人員將耐藥肺結核疾病病理機制、典型癥狀、臨床治療措施、藥物服用劑量、注意事項、飲食事宜、康復鍛煉必要性等疾病相關健康知識,以PPT、有聲視頻、健康手冊等健康教育形式,于患者入院初期,對其及家屬面對面、一對一進行健康教育,并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給予專業(yè)、耐心細心講解,獲得其對醫(yī)護人員的信賴與專業(yè)認可,每周健康教育2~3次,每次健康教育10~15 min。出院前,指導患者掃碼加入由科室醫(yī)護人員組建的“耐藥肺結核患者交流微信群”,護理人員將藥物服藥劑量、方法、常見不良反應、復查時間、規(guī)律服藥的重要性與中斷治療的危害性等出院注意事宜,以圖文結合、科普文章等形式,每天10:00于群內進行推送,養(yǎng)成健康、規(guī)律的生活作息與飲食服藥習慣,強化其保健、衛(wèi)生意識,若出現服藥不良反應切勿恐慌,需立即來院就診。定期通過短信、微信、電話等形式,對患者進行隨訪,詳細詢問其病情變化與日常自我護理管理內容完成等情況,并根據病情變化情況,適當調整護理管理內容。告知患者及家屬痰液、衣物、餐具等處理消毒方式,指導其正確咳嗽方式。告知患者外出需佩戴口罩,關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通過對患者開展良好、有效的延續(xù)性疾病健康教育服務,在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健康教育方式借助下,激發(fā)患者對于疾病相關知識的探索欲望,加強其疾病健康知識認知了解程度,明確規(guī)律服藥在機體康復中的重要性,提高患者臨床治療與服藥的配合依從性,確保其日常藥物服用的安全性與科學性。
有研究發(fā)現,耐藥肺結核心境困擾程度>22分患者治療依從性差發(fā)生率高于治療依從性好患者(P<0.05)。分析原因:肺結核疾病屬于傳染性、病程遷延時間較長的慢性疾病,易出現發(fā)熱、咯血、胸痛等臨床癥狀,患者在發(fā)生咯血時,會出現恐慌、緊張等不良心理,同時伴隨出現的反射性屏息反應,還會誘發(fā)患者出現喉頭痙攣等現象,加之長期的抗結核藥物服用,易產生胃腸紊亂、嘔吐等藥物不良反應,層出不窮的軀體癥狀,加之耐多藥肺結核患者臨床治療周期較長,受病程時間與經濟負擔等多重壓力影響,進而引發(fā)患者自身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在面對臨床治療、護理等措施時,報以消極悲觀等心態(tài)[12]。改善措施:護理人員在給予患者疾病健康知識健康教育的同時,在心理醫(yī)師和護士的干預下,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引導鼓勵患者將干擾自身心理狀態(tài)的不良因素加以闡述,在其表述過程中,護理人員認真傾聽,并站在患者角度進行相關問題的思考,共情式安慰患者,并給予其心理放松指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患者創(chuàng)建良好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定期進行病室的通風與清潔消毒,控制音量,保持病室安靜,避免喧鬧聲音刺激,加重患者心理煩躁與焦慮。對出現咯血、咳嗽的患者,護理人員需先對其進行言語上的安撫,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協助其采取側臥式體位,頭偏向一側,及時將呼吸道內血塊及分泌物清除干凈,避免引起窒息。當患者咯血量較多時,暫時禁食禁飲,保持呼吸道通暢。咯血后,給予患者溫開水漱口,避免口腔滋生細菌,發(fā)生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此外,護理人員借助既往臨床恢復效果較好患者作為案例,對患者及家屬進行介紹,協助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消除患者對疾病恢復時間的未知、不安等情緒,提高其臨床治療配合的積極性。
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治療配合依從性差的耐藥肺結核患者社會支持水平與治療配合依從性好的患者相對比明顯偏低(P<0.05)。分析原因:肺結核因其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且悄無聲息地被他人傳染或傳染他人,導致預防控制工作開展較為困難,這種疾病特性,患者易出現被醫(yī)療服務提供者、家屬、親友等拒絕、排斥等經歷,患者害怕將疾病傳染給他人,從而減少社會活動與人交談,自身疾病羞恥感、缺乏社會活動與無人傾訴孤獨感的雙重壓力下,加重了患者抑郁及悲觀心理狀態(tài),降低了患者臨床治療配合的積極主動性。改善措施:良好的家庭氛圍對于患者疾病治療與自我護理管理完成情況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基于此,護理人員在給予患者心理疏導放松護理的同時,加強家屬及親友的疾病健康教育,告知其在患者疾病恢復治療中的重要性,密切監(jiān)測患者病情發(fā)展、疾病變化等,若發(fā)現異常立即告知醫(yī)護人員進行相應治療。監(jiān)督患者科學合理飲食、按時服藥,鼓勵家屬認真細心傾聽患者想法,對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盡量滿足。定期舉辦聯誼會、座談會,促使家屬、患者之間進行心得與經驗的交流溝通,并對其提出的問題依據自身掌握的疾病知識進行相互間探討,鼓勵其勇于表達自身看法,有助于患者對于自身掌握的知識進行反思,并對錯誤觀點進行及時調整。囑家屬與患者交流時,談話內容應以積極、樂觀為主旋律,與其共同對未來美好生活與疾病康復進行暢想,在滿足患者自身愛與歸屬感的同時,激發(fā)患者自身求生欲,提高患者臨床治療配合的主觀能動性。
綜上所述,耐藥肺結核患者治療配合度差的影響因素眾多,其中疾病認知度低、心境困擾及社會支持等為患者獨立高危因素,應積極開展疾病健康知識教育,強化患者對于疾病了解與認知度,在心理醫(yī)師和護士的指導下,共情式進行心理疏導與放松,消除患者心理壓力與負擔,減輕其抑郁、緊張等負性情緒。同時,聯合其家屬,對患者愛與安全感等心理需求給予充分滿足,強化其自身面對壓力的承受能力,提升其臨床服藥、訓練等治療配合度,加強病灶吸收效果,為患者近期、遠期恢復提供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