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頡
摘要: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當中的重要組成模塊,從狹義的角度上,作文教學承擔著幫助學生掌握、應用基礎語文知識的教學任務,是補充教學內容的重要元素。從廣義的角度上,作文教學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與審美情趣的重要任務,是學生對于語文課程、人文情感的重新認識。起始階段的習作教學面臨著沒興趣、沒素材等尷尬問題,學生對于習作教學活動較為抵觸。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起始階段習作教學的授課特點,探討如何結合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技能。
關鍵詞:小學語文;起始階段;習作教學
起始階段的習作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技能、鍛煉學生的文化表達能力為目標,重視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開發(fā)。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要從兩個角度嘗試優(yōu)化教學:第一,確保學生積累了相應的語文知識,能夠在課堂上展開習作互動;第二,啟發(fā)學生的人文情感,保障小學生能夠進行有價值、有思想的書面表達。
起始階段的語文習作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為第一目標,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認識到習作教學的趣味性、人文性特點,學生才會形成主動參與習作教學活動的意識,從而逐步推動教學活動。但結合教學經(jīng)驗來看,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依舊存在著“本末倒置”的問題,要求學生結合所給出的作文技巧、寫作方法直接進行創(chuàng)作,并不會為學生提供觀察、積累的機會[1]。
教師要積極挖掘教材中的感性元素,以教材中的情感、人文思想為突破口,激發(fā)學生“提筆寫作”的熱情。以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教材《古詩三首》為例,三首古詩向學生描繪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在習作教學環(huán)節(jié),可嘗試以古詩詞為背景,以自身的情感為支撐開展習作練習。教師對學生發(fā)起提問。以《贈劉景文》為例,雖然是古詩,卻以“對白”的口氣進行敘述,使得古詩有了更多的趣味性。教師可要求學生結合古詩詞素材展開習作練習:假如你是作者,面對著“一年好景”的一派風光,要向你的朋友介紹這奇妙的景色,你會寫下怎樣的文字?以古詩詞為參考,將學生帶入到古詩詞作品當中,結合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習作創(chuàng)作?!顿泟⒕拔摹饭?jié)奏輕快,語句對仗,在閱讀的同時,學生能夠感受到作者對于自然的喜愛、對于友人的懷念,在開展習作練習的過程中,也要將這種情感帶入到作品當中:你看這外面一片橙黃橘綠,又是迷人景色,你要記得,這可是一年當中最美的時候,更要記得,是我提醒你看見這份美的。解讀詩詞當中的情感,然后再引導學生去描述,可以為學生開展習作練習提供必要的素材支持。挖掘情感,調動興趣,改變學生對于習作教學的抵觸情緒,讓興趣成為學生的第一任教師,有助于起始階段習作教學的順利落地。
起始階段的習作教學不能單純以“寫”為目標,教師要強調閱讀、積累、表達三方面的有機聯(lián)動,以簡單的閱讀活動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素材,在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與審美鑒賞能力之后積極落實習作教學[2]。擺脫習作任務對于教學活動的限制,用各類素材引導學生進行自由發(fā)揮,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對于小學生來說,起始階段的習作教學不能以任務來限制學生,鼓勵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在積累經(jīng)驗的同時錘煉自身的習作技能,可以有效推進習作教學。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由發(fā)揮的機會,以教材為參照物,讓學生在自由創(chuàng)作的同時積累習作經(jīng)驗。以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的學習為例,文章從友情、童話兩個角度展開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感與審美意識。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選擇不同的話題、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自由發(fā)揮,鍛煉學生的習作技能。對于《在牛肚子里旅行》這個故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表達:可以寫“在牛肚子里旅行”的驚險過程,將教材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圍繞著“一次難忘的經(jīng)歷”書寫作文;也可以從兩只蟋蟀的友情展開論述:當紅頭被老牛吃進肚子里之后,青頭一刻也不曾離開紅頭,而是以鼓勵的話語和勇敢的行動去拯救自己的朋友。結合這一角度,可以書寫“我與朋友的故事”,或者記錄“我的朋友”。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學生也將對教材、教材中的角色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從而形成表達的欲望,教師此時可引導學生書寫讀后感,記錄自己的所感所想。起始階段的習作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認知、了解為目標,重視學生表達能力與習作技能的訓練。在學生完成習作練習之后,鼓勵學生總結習作經(jīng)驗,整合習作中所需要的關鍵性要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小學語文起始階段的習作教學面臨著“開展難、實施難、延續(xù)難”的尷尬現(xiàn)狀,在組織習作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享有絕對的主導權,導致學生無法對習作素材、習作內容進行重新加工,習作教學的有效性難以提升。對于剛剛接觸習作的小學生來說,其表達能力正在逐步發(fā)展,但對于習作教學的認識依舊以“興趣”為核心,只有當習作互動激發(fā)起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時,學生才會主動參與到習作學習過程當中。借由小組間的合作交流啟發(fā)學生,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的創(chuàng)作素材,指明習作方向。
基于教材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借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探討、互動來整合語文知識,可以有效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啟發(fā)學生的習作靈感。以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為例,在閱讀并學習教材之后,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活動:對人物的行為進行評價,對有關故事進行深度挖掘,從而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關注的切入點不同,所選擇的習作、敘述方向也不同:從故事來看,司馬光的行為是勇敢的,他的見義勇為值得學生學習,由此,學生將以“向司馬光學習”為主題開展寫作活動。但在學生提出觀點之后,一些學生可能會提出新的意見:司馬光毫不猶豫地砸碎了水缸,他雖然救下了小朋友,但如果誤傷到小朋友怎么辦?由此引出新的話題:“砸缸之爭”,圍繞著“成大事不拘小節(jié)”和“成大事也應謀劃”兩個角度,繼續(xù)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部分學生則會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司馬光砸壞了主人家的缸是不是需要賠償?從而為課堂上的寫作提供新的話題“砸缸之后”。與同齡人之間的交流能夠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促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品鑒教材。當學生開始獨立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情感時,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也將隨之提升。
起點的高度將直接決定學生未來所能達到的高度。當教師以生動的方法和豐富的資源吸引學生參與習作活動時,學生的習作熱情與學習興趣也能夠被調動起來。面對習作教學所提出的全新教學任務,教師要嘗試在教學活動中加入趣味性元素:吸引學生及時參與課堂,鍛煉學生的習作思維與文化意識,以趣味性更強的教學方法啟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生需求、情感脫離的教學模式難以在教學活動中發(fā)力,以趣味化、互動化為特點組織習作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適應教學要求,及時參與到習作學習當中。
配合教材,教師可嘗試在課堂上設計趣味活動,將學生的靈感、熱情串聯(lián)起來,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寫作基礎提升教學,加強對學生作文技能的訓練。以統(tǒng)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陶罐與鐵罐》一課的學習為例,在閱讀文本之后,學生了解了“謙虛”與“驕傲”所包含的含義,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教師以“一句話作文”為突破口,結合教材設計低難度、趣味化的習作活動,對小學生布置習作任務:以課文《陶罐與鐵罐》為背景,展開思考,千年之后陶罐依舊存在,鐵罐卻長眠于黃土之中,如果時光倒流,陶罐與鐵罐之間又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以鐵罐為主角,描繪陶罐與鐵罐之間的交流。當時光倒流,鐵罐得知了自己將化為黃土,其心情必然是沉重悲傷的,而溫和憨厚的陶罐將會一如既往地關心鐵罐。此時,故事可以向不同的角度發(fā)展:鐵罐是一個咄咄逼人的角色,面對陶罐的關心,他只會將其當作一種炫耀,從而加劇與陶罐之間的矛盾;鐵罐有可能在未來的故事當中迷途知返,意識到無論自己如何抗爭,都無法抵抗時間的沖刷,所以會對陶罐送上祝福。在“一句話作文”活動當中,每個學生都有寫下一句話的機會,借由對角色行為、對白的合理描繪,進一步落實習作教學。教師要嘗試放慢教學節(jié)奏,為學生留下自由發(fā)揮的機會,以此來夯實學生的作文技能,為后續(xù)習作教學的實施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為提升語文習作教學質量,夯實學生的作文基礎,教師要從資源、技能等角度對學生發(fā)起全方位的引導:既要為學生設計實踐創(chuàng)作板塊,展現(xiàn)靈感與創(chuàng)作熱情,又要為學生提供搜集資源的機會,提升學生的審美熱情。針對這一教學目標,可嘗試以教材為核心重新挖掘語文知識,將與教材相關的、相近的課外資源帶入到課堂當中,讓學生在不同的語文作品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獨特價值,以此來啟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
教師可嘗試結合教材文本引入課外資源,借由課堂教材、課外資源的聯(lián)動啟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創(chuàng)新語文習作教學[3]。以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趙州橋》一課為例,在起始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技能,教師可嘗試結合習作教學、互動教學等模塊開展互動,以民間故事、傳說、現(xiàn)代科普文為素材,為學生提供寫作資源。以“趙州橋”的民間傳說為例,相傳魯班修橋之后口出狂言,柴王爺為了給魯班一個教訓以神力運來兩座大山裝在柴車上,眼見趙州橋即將傾倒,魯班跳入河中支撐趙州橋,橋身至今還留有手印。這樣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了中華文化中的奇特智慧。而在科普讀物當中,則對趙州橋的修繕、工藝特點與民族文化價值進行了更為詳細的敘述,讓學生得以從全新的角度了解趙州橋,理解趙州橋的獨特定位。文化與情感相互搭配,將為學生提供新的寫作資源。即使是在起始階段,學生的習作技能也將得到有效提升。
小學語文起始階段的習作教學應該以簡、快、趣為特點,教師既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為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對于學生來說,教材是其進行創(chuàng)作、參考模仿的第一素材。在起始階段的習作教學環(huán)節(jié),要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可用資源,從文化、情感、表達技巧等方面入手,鍛煉學生的作文技能。鼓勵學生閱讀、積累、感悟,在教材中啟發(fā)自身的情感,才能有效推動習作教學活動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郭海霞.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意義[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9(11).
[2] 魯敏.讓習作之花綻放:小學語文中年段習作教學方法淺談[J]. 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9(4).
[3] 李梅芳.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J].江西教育,2016(9).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