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鱓(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懊道人等,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他還與李方膺(或李葂)并稱“二李”,與高鳳翰、邊壽民等被列為“七山人”。
李鱓出生于今江蘇省興化市,他的第三世祖李綱,官至觀文殿大學士,是著名的抗金將領(lǐng),卒謚“忠定”;第十九世祖李春芳一度出任首輔,以善寫青詞而受到皇帝的賞識,故有“青詞宰相”“神仙宰相”之稱,卒謚“文定”。李鱓以自己的這兩位祖先為榮,因此篆刻了一方“李忠定文定子孫”的印章,常鈐其于書畫作品之上。
李鱓自幼十分聰穎,思維敏捷,曾師從多人研習書畫??滴跷迨?,李鱓參加鄉(xiāng)試,中第七名文魁,卻因科場舞弊案而耽誤了由禮部主持的會試,無緣官場,但后來博學鴻詞科的開設(shè)為李鱓打開了另一扇從政的門??滴跷迨?,李鱓因畫技出眾得以供奉內(nèi)廷,并得到當時著名畫家蔣廷錫的指導,所以后世也將他看作“文肅公畫派”(即“蔣廷錫畫派”)的成員。此時,李鱓還結(jié)識了指畫名家高其佩,并拜其為師。此后,李鱓兼習二家之長,畫藝大進。
雖李鱓受家風影響,渴望能在仕途上一展身手,但卻因卷進康熙晚年的立儲事件,不得不黯然離京。離京后的李鱓到了揚州,在這個商賈云集、藝術(shù)氛圍濃厚的地方,憑借自己的才藝,在高手云集的藝壇上贏得了一片贊譽。期間他也曾游歷山東、河南、南京、蘇州等地,與文苑同道一起寫詩作畫。后來,李鱓經(jīng)吏部張公保舉,任山東范縣縣令,不到一年便因聲譽較好調(diào)任藤縣縣令。可擔任藤縣縣令僅兩年有余,李鱓就因拒絕賄賂巡撫而受到排擠,以忤大吏的罪名被罷免。
步入花甲之年的李鱓在揚州靠賣畫為生,與鄭燮關(guān)系十分密切,故鄭燮曾說“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乾隆二十七年,鄭燮在《蘭竹石》上寫道“今年七十,蘭竹益進,惜復堂不再,不復有商量畫事人也”,此后,就再也沒發(fā)現(xiàn)有李鱓的作品問世,所以后世的研究人員均認為李鱓逝于1762年。
李鱓的花鳥畫多為不守繩墨、縱橫馳騁的寫意之作,這也是“揚州八怪”共同的藝術(shù)風格。李鱓在寫意花鳥畫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取材廣泛,山中松石、圃間異卉、白鵝游魚等皆能入畫,擴展了文人畫創(chuàng)作的范圍。在繼承前代文人水墨寫意傳統(tǒng)畫法的基礎(chǔ)上,李鱓破筆潑墨,大膽用水,形成“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他的許多作品歷經(jīng)數(shù)年依然花葉滋潤,墨彩欲滴,充分展現(xiàn)了他的用水功夫。同時,李鱓在設(shè)色時追求色彩鮮艷,變文人畫的淡雅柔和為嬌艷明媚,既迎合了普通民眾的審美,又保留了水墨寫意畫的獨特韻味。
可以說,李鱓是畫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人物,開啟了清代海派寫意花鳥畫乃至近代寫意花鳥畫的先河。
本期,我們就用寫意畫法來畫秋天的柿子。
工具準備:國畫顏料、斗筆、水、宣紙等。
步驟:
一、柿子的畫法
1.先用斗筆蘸少量藤黃色顏料,再用筆尖蘸少許朱磦色顏料或大紅色顏料,接著從柿子上部開始畫柿子。只需三到四筆,即可畫完一個柿子,然后在柿子頂端畫出柿臍,以接枝干。
2.畫柿子的組合時,要注意正向側(cè)向相呼應(yīng)、色彩有深淺變化、主次分明、疏密得當?shù)取?/p>
二、柿葉的畫法
用斗筆蘸取石綠色(或花青色、淡墨色)顏料,也可先蘸石綠色加朱磦色顏料,再用筆尖蘸墨色顏料(筆尖蘸取的墨色可濃可淡,根據(jù)畫面需要而定),然后用筆側(cè)鋒畫出柿葉,接著在顏料半干時勾出葉筋。畫柿葉組合時,需注意正向側(cè)向葉子的變化及葉子顏色濃淡的變化。
三、枝干的畫法
先用斗筆蘸淡墨,然后用斗筆尖蘸濃墨畫出主枝干,接著添加旁枝。畫時以中鋒用筆,下筆應(yīng)頓挫有力,以表現(xiàn)出枝干的質(zhì)感。再用斗筆尖蘸淡墨畫些細枝干,畫時要注意疏密關(guān)系。
四、創(chuàng)作作品
1.先畫出柿子樹的主枝干,再畫出旁枝、小枝。然后在枝干上點些苔點,以豐富畫面,使畫面更靈動。畫枝干時,下筆應(yīng)頓挫有力,墨色有濃淡干濕的變化,前后層次要分明,且疏密得當。
2.畫完枝干后,根據(jù)畫面添加柿葉。畫柿葉時要注意正面柿葉、反面柿葉、側(cè)面柿葉、背面柿葉相搭配,讓畫面富于變化、主次分明、疏密得當。
3.枝干、柿葉畫完后,再畫出柿子。接著畫些細枝把柿子和枝干連接起來,細枝的墨色最好以濃重為主,以增加分量感。畫柿子時要注意柿子顏色的深淺變化、主次關(guān)系、疏密關(guān)系等方面,還要注意正面柿子、反面柿子、側(cè)面柿子相搭配。
4.畫出遠景枝葉,也可再畫些飛鳥或靜鳥點綴畫面。最后題字、鈐印即可。
/欄目責編:黃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