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琴
(安徽藝術學院 美育與高等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11)
明清之際,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迅速,尤其是商品經濟發(fā)展顯著。這一時期,山西、山東、安徽、廣東等地逐漸形成以地域經濟為特色的區(qū)域性商幫,其中以徽商和晉商最具代表性。正如明代萬歷時人謝肇淛在《五雜俎》里所說的“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今安徽),江北則推山右(山西的別稱)”。在明代中葉到清代乾隆末年長達三四百年的歷史中,徽商資本雄厚,實力強大,富可敵國。到清中葉,徽州鹽商的資本總量達到8000萬兩。明清之際,江浙35名大鹽商中,徽商有28名。徽商以鹽業(yè)、茶業(yè)、木業(yè)、典當業(yè)為主,涉及米、布、絲綢、文房四寶等,經營范圍廣泛,門類眾多。為了擴大經營范圍,徽商不僅走出徽州,走向全國各地,還積極向海外拓展,遍及朝鮮、日本、泰國等地,“遠服南越,與島夷為市”,具有了國際性商業(yè)活動的性質。
徽商的產生首先是源自于徽商艱苦的生存條件,這是徽商興起的首要客觀因素。由于北方戰(zhàn)亂,古徽州歷史上曾出現晉、宋、唐三次較大規(guī)模的移民,從而帶來大量人口。古徽州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之地,群山環(huán)繞、平原土地稀少,土地貧瘠、農耕生活難以滿足大量人口的生活需求。“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缎輰幙h志》記載“徽州介萬山之中,地狹人稠,耕獲三不贍一”。“吾邑之不能不賈者,時也,勢也,亦情也。太史公之時,江淮以南,地廣人稀,食土之毛,人足自給,無事賈也。乃今邑之人之眾,幾于漢一大郡,所產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于四方也?諺語:‘以賈為生’”{1]。尤其是到明中葉以后,由于農田稀少,毀林造田,從而導致水土流失、旱澇頻發(fā)[2]。明代顧炎武先生指出:“徽郡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計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之一?!比硕嗟厣俚拿苋找嫱怀?糧食極度缺少,人們生活難以為繼,“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在這樣的背景中,走出大山,放棄農耕,轉向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既是無奈之舉也是明智之舉。因此顧炎武說“徽人多商賈,蓋勢其然也”。明清之際,70%左右的成年男子經商。明代文學家汪道昆(今徽州區(qū)人)《太函集》記載:“吾鄉(xiāng)業(yè)賈者什家而七,贏者什家而三?!鄙娴膲毫κ沟卯敃r很多徽州人家不得不拋棄傳統(tǒng)的“父母在,不遠游”的思想,開始走出大山,尋找生活的新途徑。
唐末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尤其是南宋定都臨安(杭州),徽州成為畿輔之郡,政治上的地位提升為經濟發(fā)展帶來了機遇。而且徽州與杭州距離并不遠,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為徽州經濟發(fā)展提供了便利,徽州逐漸融入當時的江南經濟發(fā)展圈。宋代土地私有制發(fā)展迅速,整個社會商品經濟十分繁榮,特別是明中葉以后,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fā)展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各地商品貿易非?;钴S,不斷開辟出新的商路和商貿城鎮(zhèn),全國性市場逐漸形成。白銀也在此時開始大規(guī)模使用,商業(yè)貿易和商業(yè)資本興起,這些都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政治和經濟條件。
聰慧的徽商們并不只是經濟發(fā)展的旁觀者,他們積極融入社會發(fā)展中,很快成為推動經濟發(fā)展的中流砥柱。歷史上很多徽商起初都是因困苦的生活所逼被迫從大山中走出來,但他們很快就認識到商品經濟發(fā)展帶來的無限商機。他們把長江下游盛產的布匹、絲綢運到上游地區(qū),把長江中上游盛產的竹木、糧食運到下游地區(qū)[3],將茶葉、木材、綢布、糧食等通過長途販運推向全國各地,徽商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加強了各地經濟聯系,擴大了全國商品市場,有力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商業(yè)城鎮(zhèn)的繁榮。在長途販運中,各類商品貨暢其流,比如徽商將木材資源地從徽州本土拓展到長江中游的兩湖地區(qū)、上游的云貴川地區(qū),在明代晚期形成徽商的第一個高峰。徽商們在與各地進行商業(yè)貿易的時候逐漸在江南地帶,如松江、蘇州、杭州、南京等地獲得了經營優(yōu)勢,發(fā)展壯大?;丈探洜I的范圍甚大,地域極廣,影響至深。清代康熙平定“三藩之亂”以后,社會逐漸安定下來,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滴?、雍正、乾隆年間,生產恢復,人口大幅度增加,鹽的銷售量大增,徽州鹽商迅速發(fā)展,在兩淮鹽業(yè)中逐漸占據優(yōu)勢,到乾隆年間,一度具有“全國金融皆可操縱”的實力[4],具備了影響全國經濟命脈的實力。
因此,徽商的興起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產物,聰明的徽商們準確把握了這種歷史發(fā)展帶來的商機,在各類商貿活動中成為經濟發(fā)展的中流砥柱。
徽商能發(fā)展三百余年,原因很多,但徽商在十大商幫中獨居特色很大程度上則是因為徽商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他們因為客觀原因不能走讀書、治國、平天下的傳統(tǒng)之路,但卻無時無刻不受這種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影響。他們將這種思想體現在他們的經營理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之上。這種影響與其他商幫相比更為深遠,由此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賈而好儒”。
1.對儒家文化的繼承
徽州文化的主體是本土的新安理學,這是徽州文化最為基礎的部分,也是徽文化形成的主要思想來源?;罩莸貐^(qū)孕育了諸多文化大師,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頤、程穎,集理學之大成、新儒學的代表朱熹,徽派樸學的領軍人物戴震等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徽州。在經歷了歷史上的三次移民,徽州文化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中原文化與山越文化不斷融合,但以新安理學為代表的新儒學卻貫穿于徽州人文化脈絡的始終。他們將外來文化與儒家文化相融合并不斷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尤其是在其經營活動中既秉承儒家思想的行為準則,同時也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從而創(chuàng)造出徽商鼎盛的歷史。
2.對儒家文化的推崇
作為徽商最為顯著的特征,“賈而好儒”集中體現在徽商們認為經商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謀生手段,而讀書做官,“學而優(yōu)則仕”才是人生目標,儒家思想是為人處世、行為規(guī)范的標準。在很多關于徽商的史書記載中都有徽商孝敬父母長輩、樂善好施、鄰里和睦的記載。他們自己沒法通過讀書完成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那就通過重視文化教育、興建學堂、捐資辦學、刻書藏書、修建學院等方式來實現自己對讀書的心理滿足。歙縣商人鄭孔曼在外出做生意時還隨身帶書閱讀,并結交各地文人學士[5],有些徽商還是詩人,與文人吟詩寫文,參與各種文人活動,成為兼具商人與文人特性的儒商[6]。
3.對儒家文化的思辨
儒家文化對徽商影響深遠,但具有開拓性的徽商并不是一成不變地繼承儒家文化,在長期的經商實踐中,他們一方面秉承儒家文化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也積極思考,對儒家文化中商農關系進行思辨性批判。明代商品經濟發(fā)展迅速,隨著不斷繁榮的經濟和各類商幫的成功,人們開始對農商關系進行重新認識,傳統(tǒng)的重農抑商思想開始受到質疑或動搖。清代徽州學者俞正燮說:“商賈,民之正業(yè)?!弊鳛樯倘说拇砘丈虃兏菍@種關系進行了深度思考?;丈虃円宰陨淼慕洑v發(fā)出“各得其所,商何負于農”的疑問。他們對重農抑商政策進行探索性的思考,并以實際行動刷新了人們對商人的理解?;丈桃猿晒Φ纳虡I(yè)活動改善了生活,讓貧苦百姓走上致富之路;以興辦學堂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客觀上推動了農業(yè)的發(fā)展;以捐資修筑道路、新建橋梁、改善公共設施,提升了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存條件;在各地進行收購貿易,形成了一個個商品集散地,推動了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等?;丈虃冊谶@樣的實踐活動中完成了對重農抑商文化傳統(tǒng)的思辨批判。
對于徽商的界定,學界通常認為是徽州的商人?;罩菀簿褪且桓h,即徽州府和歙縣、休寧、祁門、黟縣、績溪、婺源。在這些地區(qū)形成的地域性商人個體或團體統(tǒng)稱為徽商?;丈痰呐d起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產物,但是它對人們的思想情感、價值理念、行為模式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而跳出單純的經濟范圍,成為輻射政治、經濟、社會、民俗、藝術等諸多方面的社會文化現象。在思想層面,以“徽駱駝”為代表的徽商精神體現了徽州商人勇于開拓、百折不撓、銳意進取、艱苦奮斗的品德,對世代徽州人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文化層面,徽商尤為重視儒家文化,并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很多徽商在衣錦還鄉(xiāng)之時興學重教,開辦學堂、義塾,修建宗族祠堂和牌坊;關注民生,捐資筑橋修路、修建育嬰堂;崇文重化,建筑、繪畫、雕刻等,充分體現了儒家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將商農思想融會貫通,形成亦農亦商的和諧局面。在社會層面,徽商的發(fā)展客觀上推動了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他們以創(chuàng)新性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和商業(yè)模式造就了“無徽不成鎮(zhèn)、無徽不成商”的商業(yè)盛世,在蕪湖、安慶、南京、蘇州、杭州以及長江、運河交匯處的揚州一帶建立商業(yè)中心,對現代城鎮(zhèn)化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徽商的影響深遠,其中徽商精神最具代表性。
精神是社會意識的范疇,在社會發(fā)展中以潛移默化和根深蒂固的方式存在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之中,并對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的人們產生特定的力量導向和價值引領?;丈叹窦染哂形幕瘜用娴墓残?更具有地域層面的特性?;丈叹裨趲装倌昊丈痰慕洕顒?、為人處世、道德標準中,逐漸成為一種價值引領和行為規(guī)范,影響了世世代代徽州地區(qū)的社會文化發(fā)展。
圖1 徽商精神的三維定位
我們將徽商精神進行總結概括,可以發(fā)現徽商精神在思維模式、價值追求、道德規(guī)范、意志品質、文化習俗、行為準則等方面有著豐富的內涵?;丈叹褚岳硐胄拍顬楹诵?以儒家思維模式為導向,逐漸形成誠信、進取、敬業(yè)、節(jié)儉、勤奮、拼搏、求知、勤思、善于溝通等道德品質或道德規(guī)范,并以此引領自己的行為準則——團結和諧、以義為利、注重品質、愛國、奉獻、守法、慈善等,從而形成穩(wěn)固的三角核心模式。
表1 徽商精神科學內涵覽表
從已有對徽商精神的總結可以看出,徽商精神包含著豐富的內涵,但作為最核心最凝練的精神層面,徽商精神既要體現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等共性的層面,還要充分展現其特有的個性和價值。在這樣的定位指向下,徽商精神的核心要素可以歸納為開拓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銳意進取的奮斗精神、賈而好儒的誠信精神。
徽商之所以能發(fā)展三百余年,延綿七百余年,最為重要的就是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這既是客觀條件的必然又是主觀能動的創(chuàng)新。
1.突破地理條件約束,勇敢開辟商業(yè)道路
徽州地區(qū)處于崇山峻嶺之中,位于皖、浙、贛三省交界處,《徽州府志》記載“東有大郭山之固,西有浙嶺之塞,南有江灘之險,北有黃山之厄”。四周自然地理條件艱苦,生存環(huán)境惡劣。雖然人多地少,生活困頓是推動徽州人走出大山的直接原因,但從深層原因看卻是徽州人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勇氣。面對困難時他們能以開放的精神和開拓的魄力走出封閉的山區(qū)。在封建社會,背井離鄉(xiāng)、外出創(chuàng)業(yè)是一件極具勇氣的行為。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背井離鄉(xiāng)多是一種萬般無奈的選擇。對于古徽州人來說,外出創(chuàng)業(yè)則更加不易。一方面徽州山地丘陵占總面積90%,四周幾乎全部被群山環(huán)抱,而且古代交通不便,人們需要自備干糧,步行外出,僅僅是走出大山就充滿艱辛。比如徽杭古道是古時候聯系徽州與杭州的重要紐帶,雖然全長只有25千米,但卻位于崇山峻嶺之中?;丈虃兩碡撝匚?僅靠肩挑,舉步維艱。位于安徽省績溪縣的“江南第一關”,山勢險峻,常有山洪暴發(fā)、山石滑落,一邊是萬重高山,一邊是懸崖峭壁,商人們帶著馬匹,馱著茶葉等貨物,稍不留神就會掉入萬丈深淵。明朝萬歷年《歙志》記載:“古道出入谷間,無硅步夷曠,險絕處高則架木為棧,低則壘石為塘?!焙芏喙诺蓝际腔罩萑艘徊揭粋€腳印走出來的。另一方面外出經商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十年八年不能還鄉(xiāng)是常有之事,再加上關卡勒索、瘟疫病變、人生地不熟,不僅不一定能經商成功,還往往客死異鄉(xiāng),因此對于徽州人來說外出經商就是與家人的生離死別。
然而徽州人不僅勇敢地走出大山,而且以開拓的精神突破陸路的障礙,改從水路探索創(chuàng)新?;罩菥硟入m然山勢崎嶇,交通不便,但卻擁有豐富的水系——新安江、青弋江、水陽江等多條水系,這些為徽州商人進行長途販運、交換糧食、運輸物資提供便利。比如,徽州人多地狹,糧食缺口大,糧價高。許承堯在《歙事閑譚》中道:“江南米價,徽獨高?!睘榱擞?徽州商人大量販賣糧食,將四周平原所產的糧食販入徽州,“上接閩廣,下接蘇杭”。其中包括重要的三條水路:一是沿鄱陽湖北岸的饒河水系,自江西販糧入徽;二是逆水陽江、青弋江等水系,自皖南沿江平原一帶,水陸并舉入徽州;三是從杭嘉湖平原出發(fā),頂著新安江之水,一路逆流至徽州。在明代徽商黃汴所著的《一統(tǒng)路程圖記》中記載水陸交通干線計215條,開辟了江北、江南等多條水路商路。
2.不斷擴大經營范圍,大膽創(chuàng)新商業(yè)模式
徽商走出大山外出創(chuàng)業(yè)十之八九都是生活所迫,但在四處經商的過程中他們開始對傳統(tǒng)的重農抑商思想進行思索,在思想觀念上開始逐漸形成“賈為厚利,儒為名高”的儒賈觀,認為商農“異術而同道”,并大力發(fā)展商業(yè),豐富經營內容,創(chuàng)新經營模式。在徽商的經營范圍中,除了具有代表性的鹽業(yè)之外,他們還經營茶葉、木材、糧油、棉布、絲綢、陶土、藥材、鐵器、徽菜、文房四寶,甚至各種雜貨百貨等,還涉足手工業(yè)生產,如開鐵礦、染坊等,其中以鹽、典、茶、木最為著名[7]??梢哉f只要是能盈利的,他們都愿意進行嘗試,并根據不同的經營內容采取形式多樣、機動靈活的經營方式和販賣方式。
商海中的競爭自古至今都是殘酷而嚴峻的,尤其是在封建社會,社會對商業(yè)活動進行貶低和壓制。要想白手起家,戰(zhàn)勝對手就必須要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因此除了豐富經營內容之外,還需要在形象品質和經營管理上提升自我,培育先進的經營理念和富有遠見的經營之道。從形象品質上,徽商繼承和發(fā)揚了儒家思想中的講誠信、重質量的理念,崇義尚信,以義為利,公平交易、以誠待人,從而樹立了品質高、口碑好的儒商形象。在經營管理上,徽商根據不同商業(yè)活動更新經營模式,比如在籌資方式上采取合資經營和合伙經商的方式;在商品販賣方式上買賤賣貴、連鎖經營;在審視商品市場時,細分市場需求,根據供需關系及時調整經營時間和地點;在經營機制上采取類似現代的股份制、合伙制、經理委任等形式。另外,在資本組合方式上形成了獨資經營、合資經營、貸資經營、承攬經營、委托經營等諸多類型;在經營管理方式上形成獨家經營、合伙經營、輪流經營、聘用經營、分守經營、承包經營、委托經營、領本經營等多種方式[7],而且在經營管理活動中已經探索性地出現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相互分離的經營模式。徽商們還通過“伙計”、口岸設立辦事機構,利用會館、公所、同宗、同族人氏了解市場行情,并根據市場調整經營項目和經營地點,“因地有無以通貿易,視時豐歉以計屈伸”,在市場中靈活多變地制定融資、經營、營銷、管理等方法,從而獲得高額利潤。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也正是徽商的真實寫照。
1.吃苦耐勞、勤奮踏實的“徽駱駝”形象
徽商有著“徽駱駝”“績溪?!敝Q?!盎振橊劇钡姆Q呼源自于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徽州績溪人胡適為江蘇傈陽新安同鄉(xiāng)會題寫的“我們是徽駱駝”的條幅[8]。雖然徽州并沒有駱駝,但“徽駱駝”卻十分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徽商的品格和精神。臺灣中華書局出版的《辭?!分袑ⅰ盎振橊劇苯忉尀椤氨扔骰罩萑苏x奮斗、寧死不屈之性格”?!盎振橊劇卑撕芏鄡热?比如駱駝在沙漠中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任勞任怨、毫不抱怨的奉獻精神;團隊協作、相互幫助的合作精神;執(zhí)著信念、心懷理想的追求精神;直面艱苦、越挫越勇的無畏精神等。但其中最為突出和最為凝練的精神則是駱駝埋頭苦干、吃苦耐勞、一步一個腳印勤奮踏實的形象。因此,雖然徽州并不產駱駝,但“徽駱駝”與徽商之間卻有著高度契合的精神內涵。
駱駝生活在廣袤的沙漠之中,植物稀少、干旱缺水,生存條件極差。為了能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駱駝以它極強耐渴的身體結構、適應高溫環(huán)境的身體外形、出色的食物適應能力成為“沙漠之舟”。這與徽商的生存環(huán)境極為相似。歷史上,徽州不少居民是因為兩晉“永嘉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與黃巢起義、兩宋“靖康之亂”躲避戰(zhàn)亂而遷入徽州地區(qū)。移入徽州之后徽州地區(qū)人多地少、氣候惡劣、土地貧瘠、經濟落后、糧食極缺?!拔峥闁|南區(qū)而休邑,又居郡之上游,崇山復嶺,列峙如屏……顧以地險人稠,土疏氣瘠,生理鮮少。恒產維艱,一遇水旱兇荒,往往輕去其鄉(xiāng)流移,不復而故”[9],徽州人的生存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然而徽州人和駱駝一樣并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積極進取,勇往直前。他們大多出身貧寒,帶著家中為數不多的積蓄甚至是借款,“衣敝食疏”“勤于山伐,能寒暑,惡衣食”,走出深山,四處闖蕩。他們沒有經商資本就當伙計,沒有經驗就拜師為徒,胸懷“光宗耀祖”的理想信念面對各種挫折和磨難。為了實現理想,他們埋頭苦干、任勞任怨、忍辱負重、踏踏實實、勤勤懇懇,正如同一匹匹在艱苦的沙漠之中不斷前行的“駱駝”。
2.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
“驢上徽州,不死不休”,這是對徽商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精神的寫照。古往今來,在商海里拼搏奮斗的人數不勝數,但能堅持不懈、堅韌執(zhí)著卻著實不易?;丈虃儽小坝砀s無福,無福享福真無福;肯吃苦便不苦,不苦吃苦永不苦”[10]的思想。正是這種不辭“利涉之艱”、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理念,使徽商們在商海里沉沉浮浮,身經百戰(zhàn),并最終在十大商幫中脫穎而出,發(fā)展三百余年。面對各種挫折,徽商一賈不利再賈,再賈不利三賈,三賈不利猶未厭焉。很多文獻中都記載了徽商百折不撓的奮斗故事:如明代徽州歙縣人江遂志北上經商,期間經歷遭人誣陷、資產沒收、翻船失事、年近五十等磨難,但仍舊“往來金陵淮揚諸鹽地”,最終發(fā)家致富;歙縣徽州望族鮑氏鮑志道年少家道中落,十一歲外出經商,出門時僅剩一文銅錢,先后輾轉金華、揚州各地,從學徒做起,自強不息,最終成就了鮑氏家族。這些徽商們無論是深處逆境還是家道中落,都以百折不撓、異于常人的堅韌與毅力體現了一股不服輸、不認命的拼搏精神。
徽商的發(fā)源地是儒學發(fā)展新時代的代表、南宋儒家大師朱熹的故鄉(xiāng),因此與其他商幫相比,徽商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更為深遠?;丈叹裰兴N含的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等精神都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息息相關。有不少徽商本身就是讀書人,或者深得儒學影響,具有儒士風度。戴震在《戴節(jié)婦家傳》中指出:“吾郡少平原曠野,依山為居,商賈東西行營于外,以就口食。然生民得山之氣,質重矜氣節(jié),雖為賈者,咸近士風?!被丈讨袟壢鍙纳陶哂兄?商而后儒者亦有之。休寧巨商程鎖早年習儒,后來經商,獲得成功之后又習儒業(yè),“迄今遺風具在,不亦翩翩乎儒哉”。
1.崇教興學是徽商崇儒外在體現
徽州民居的楹聯上寫著“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古徽州人趙訪在《商山書院學田記》里記載:“私塾遍設,社學林立,縣學充分發(fā)展,書院眾多,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瑯瑯書聲,不絕于山水天地之間。”徽商在自己發(fā)達之后,回鄉(xiāng)興辦學堂。朱熹在《送李伯諫序》中說:“國家建立學校之宮,遍于郡國,蓋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笨v使自己因為家貧或其他原因未能報效祖國,也會在有一定經濟基礎之后,為后人或鄉(xiāng)人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他們捐資興學、刻書藏書,修方志、邀講學。對族中貧困好學的子弟進行資助,“富而教不可緩”??滴酢痘罩莞尽分杏涊d徽州書院有54所。兩淮總商鮑志道“捐金三千復紫陽書院,捐金八千復山間書院,功在名教”[11]。
2.先義后利是徽商崇儒的內化思想
儒家文化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徽商對崇儒的外化行為上,更體現在內化思想上。程朱理學產生之后,儒學思想構成了徽州文化的重要內容,還塑造了徽商外出經商和為人處世的基本品格和道德追求。無論是做官、經商、行醫(yī)都要以儒家思想為基本準則,即使是在唯利是圖的商業(yè)領域中,徽商也秉承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以儒家思想來看待義利關系,將儒家傳統(tǒng)中的仁義禮智信融入經商論道之中,以誠待人、以信接物、義利兼顧,成為先義后利、堅守誠信的名副其實的“賈而好儒”的儒商。
徽商們以辯證的思想來看待義與利的關系,逐漸形成“賈為厚利,儒為名高”“以義為利,不以利為義”的義利觀,并將此作為職業(yè)道德觀。他們認為義與利的關系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轉化的,只有具備以誠待人、童叟無欺、注重信譽、保證質量、誠實經商的“義”才能獲得長遠的“利”,為了“義”暫時失去“利”也是值得的。道光年間黟縣商人舒遵剛曾對義與利的關系進行了剖析,認為錢如流水,義則是流水的源頭,只有因義用財才能讓流水源源不斷、長流不竭[12]276—277。很多商人都踐行這樣的義利觀。如吳南坡“寧奉法而折閱,不飾智以求贏”,“人寧貿詐,吾寧貿信,終不以五尺童子而飾價為欺”,從而為自己的商品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休寧商人劉淮在大災時期不僅沒有大發(fā)災荒財,而且減價出售囤聚之糧,甚至搭建粥棚“以食饑民”,是典型的先義后利;徽商汪平生,“正德年間,歲大歉饑,蓄儲谷粟可乘時射倍利”,而他“不困人于厄,悉貸諸貧,不責其息,遠近德之”;著名紅頂商人胡雪巖為了保證胡慶余堂國藥號的質量,寧愿將未售完的止癢花露倒掉也要保證產品的質量,胡慶余堂還向賬房內懸掛“戒欺匾”,時刻提醒自己誠信為本;茶商朱文熾在經過長途販運而由新茶變成的陳茶貼上“陳茶”標簽來誠信告知顧客;胡開文墨店老板胡余德在發(fā)現有部分墨錠不符合質量要求時,不僅要求各店停售該商品,而且高價回收已出售的墨錠,以保證質量;黟縣商人胡榮命為維護自己苦心經營五十余年的店鋪招牌,拒絕別人重金租賃他的照片;新安藥業(yè)的“保和堂丸散”雖聲名遠揚,但絕不高價販售,“藥有定價,寧薄息而售,世不二價以拘人”[12]278,等等。歷史上很多徽商如鮑雯、許憲、汪通保、吳鵬翔、孫廷熹、許文才、胡名山、程家第、江義齡、江靈裕、汪應浩、許天志等都有誠實經商、堅守以利取義的行為,從而為徽商獲得了儒商的美譽。
徽商的興起與鼎盛是漫漫歷史發(fā)展中的一個片段,但徽商精神的價值卻具有永恒性和時代性。對徽商精神的準確把握和科學定位可以深入探尋徽商的起源、發(fā)展和興盛的原因,從而挖掘其現代價值和現實意義?;丈叹裰兴拈_拓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銳意進取的奮斗精神、賈而好儒的誠信精神更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體現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精神追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