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連謂
在青州王墳鎮(zhèn)有個西鼓村,村子坐落在東西走向的山谷中,整個村子因狹長的山谷地貌,被拉成一道彎彎曲曲的長條,石溝河從谷底輕快地流過。村里房前屋后,大小山坡上,栽滿了香椿樹。在這個依山傍水的村莊里,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吸引著游客慕名而來。
這周末,我打算到博山天佛山附近逮蟈蟈兒。我對蟈蟈兒可謂情有獨鐘,早在上初二時,我就獨自爬山到我家附近的小頂山張家頂,一中午就能逮十幾個蟈蟈兒。用高粱稈做成三角形的籠子,把蟈蟈兒放到院子里,眾蟈群鳴,弄得家人都睡不好覺。逮蟈蟈兒的技能我是無師自通的,這源于喜愛,也對吃苦耐勞、靜心沉穩(wěn)的性格培養(yǎng)有很大好處。你想,伏天在烈日下靜靜地等著蟈蟈兒叫,“火眼金睛”發(fā)現(xiàn)蟈蟈兒后,悄聲接近,再兩手一前一后慢慢靠近,迅猛捕捉,這些是需要一些功力的。
四十多年前,我在家門口就能逮蟈蟈兒,而現(xiàn)在只能到幾十里外才能逮到。
天公不作美,周六卻下起雨來,而周日所約“驢友”又有事,我也只得改道青州西股石溝河一游了。
上午八點四十分,大巴車到了西股村村頭兒,我們六十多人乘車沿著涌泉路一路向西。一路上,青山環(huán)繞、林木蔥蘢、小河蜿蜒。走到三華里處,有一家飯店,西面的山是子房山。我們進入溪流中,蹚水而行。潺潺小溪,清清涼爽,隨著地勢的變化,或急或緩。時而靜若處子,時而激流奔騰。我們一行人如劉姥姥初進大觀園,異常驚喜。
我跟著幾個壯漢去探尋另一條支流,再次返回時,不覺從“驢頭”變成“驢尾”。大部分人蹚河繼續(xù)上行,我則分路隨著爬山隊伍攀登高峰,前往子房洞。一開始爬山非常悶熱,地上又泥濘不堪,路程陡峭,不一會兒就大汗淋漓。我堅持往上爬,趕到了最前面。在大家休息時,我咬牙爬上了山脊。
山頂是另一番風景,藍天白云,清風徐來,好不愜意。片刻休息后,我聽到了蟈蟈兒的叫聲。我把包放在一邊,讓其他人先行,我則逮起蟈蟈兒來。怕他們離我太遠,心不靜,逮了幾個都撲了空。于是,只得邊走邊找,向北轉到另一個山脊,再向東往子房廟爬去。終于,我在荊棵上逮到了一只蟈蟈兒。
再往前就到了子房洞。鄉(xiāng)東溝村北,有一深幽的山峪,峪北,銅壁山巍然峻拔。山腰有洞,面南,洞門規(guī)整,額嵌“漢留侯子房隱仙洞”八字。洞東西兩側各有碑碣,分別為明隆慶、崇禎、清康熙年間重修子房洞和創(chuàng)建五帝閣記碑。洞之周圍,翠柏蔥郁,蔚然深秀。
據(jù)傳,洞內迎面建一石廟,顏額刻“漢留侯祠”,兩側鐫楹聯(lián)“寶鼎呈祥香結彩,銀臺報喜燭生花”。廟內原有木龕,內置石像三尊,中為黃石公,左為張良,右為尹宗。張良,字子房,始受書于黃石公,后輔佐劉邦平天下,與蕭何、韓信共稱漢初三杰。大功告成,封職留侯,視富貴如浮云,棄軒冕從仙人赤松子游,相傳曾居于此洞。黃石公,即張良的老師。尹宗,相傳為當?shù)匾业贽r民,后成張良道友。我還是第一次見到供奉張良的廟宇。
洞內還放置了十幾個圓柱形的塑料桶,洞頂上嘩嘩流下的泉水落進了一個敞開的桶內,再由這個桶引流到其他桶中。我品嘗了一杯,甘洌清爽。在外面休息一會兒后,大家開始吃午飯。我草草對付幾口飯,便悄悄離去,又開始尋覓蟈蟈兒。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又成功逮到兩只蟈蟈兒,還摘了一點兒韭花。
這次西鼓村之行,真是收獲頗豐,既探古尋幽欣賞了美景,又實現(xiàn)了逮蟈蟈兒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