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從卵出,遍體生有羽毛,鳥尾硬毛則稱“翎”,所以一般畫鳥也叫畫翎毛。畫翎毛不能脫離一個卵形。為了減少阻力,適應(yīng)空中飛行,所以鳥身都成“長梭形”。鳥分候鳥與留鳥,它們的生長和生活環(huán)境也因為鳥類不同的生活習(xí)性而不同。有的窠居,有的野棲,有的喜雌雄成雙,如鴛鴦、白頭翁、鹡鸰等,有的愛成群結(jié)隊如麻雀、燕子;或是住在水灘邊,或是窠居屋檐下;有的習(xí)慣早晨叫,有的喜歡晚間啼。但不論畫什么鳥,都要掌握結(jié)構(gòu),注意它的飛、鳴、宿、食,了解它們的生活習(xí)性。畫鳥首先要明白鳥的雌雄,禽鳥一般都是雄性為美,如雞、鴨、鴛鴦、孔雀等等。當(dāng)然也有少數(shù)鳥雌雄較難分辨的,如仙鶴、山鵲、燕子、麻雀等等。
畫翎毛,可先用炭條打一個卵形大圈,再加一個頭形小圈,小圈的方向朝向哪里,鳥頭的方向也就朝向哪里。待鳥的姿態(tài)位置大致定妥,再根據(jù)不同鳥種細細刻畫。各種鳥的頭部也因鳥種不同有著不同的頭形。雞的頭頂長有突起的紅色肉冠,嘴顎下端長有肉瓣;八哥上額根部生有幘毛;鶴的頭頂有紅色肉疣,錦雞的頭頂及頸部長有“披頸羽”;鵝的上額基部則長有突起的鵝包,畫時都需一一注意,不可不知。工筆畫鳥先用焦墨畫嘴、點睛,勾翅、尾,然后用干淡墨絲毛,分染,背深腹淡,待渲染成有立體感,墨骨打好,最后上色。墨色宜薄,不宜濃,薄則清,厚則膩。畫嘴先畫上顎的下部一筆,次畫上顎的上部一筆,再加下顎一筆。如果要畫開口的鳥,先畫上顎兩筆,次畫下顎兩筆。要注意上顎較長,下顎較短,上下顎的中間虛線要呈現(xiàn)一個三角形,這樣畫可以掌握鳥嘴的長短關(guān)系,因為上顎下面的一筆是最長的一筆,這一筆還可以確定一只鳥的方向。眼的位置一般準對著上顎部位,眼圈分兩筆勾出,眼皮多從下方向上方罩蓋,為表現(xiàn)出鳥的頭部透視的角度不同,勾眼點珠,最為重要。
頭的解剖結(jié)構(gòu),要從鳥的標(biāo)本上先摹寫,再注意觀察活鳥的動態(tài)。開始觀察活鳥,可借助于籠鳥練習(xí)速寫、默寫法。進一步觀察飛燕入巢、麻雀跳躍時的動態(tài),最后到動物園大籠里觀察、速寫。眼珠可點向上下前后,以表現(xiàn)鳥看的方向不同。鳥的鼻子在上顎根部,有的鳥鼻子很大,如鴿、鷹、鳩、鸚鵡等等。兇猛的鳥嘴和眼都比較特殊,嘴鋒有鉤,上顎骨端蓋罩下顎,尖銳而有力,眼皮上面的肌肉突出。如畫鷙鳥類,著重在上眼皮的一筆勾勒上,頭形帶扁,有些鳥的嘴根上有須。通常來說,嘴長者尾必短,嘴短者尾必長,山禽嘴短善鳴,水禽嘴長尾短,善泅水捕魚。鳥的前額可一筆畫成,再畫耳毛,待頭部畫成后,再畫背、翅、胸、腹、尾、爪。有的鳥背上起鱗片毛,如鷹、鷲、孔雀、鶴、鳩、雉雞、鴛鴦等等,應(yīng)當(dāng)根據(jù)鳥身結(jié)構(gòu)、動態(tài)和透視,用較濃墨(畫白鳥如仙鶴則用淡墨)層層勾出羽片輪廓,勾時須知靠近頭頸部羽片小,背部羽片漸大,翅部羽片大小也要根據(jù)透視變化,層層勾出。后用淡墨分染出每個羽片的陰陽向背,并在勾勒的線條邊留出空白線來,再用淡墨全面渲染已足,最后罩色二至三遍,由淺入深,直到羽片之間及整個鳥背染出純厚的感覺為止,這就是“雙鉤留光畫羽法”。如畫孔雀、雉雞,遇羽片有花紋者,可用焦墨勾出羽片花紋,然后“填彩”。此“勾填法”先染深淡墨,再填顏色,易顯厚重,使畫面具有整體感及富麗的效果。但填彩染深淡時,須一邊留出墨線,這樣,填色后的羽片才有空間感,墨不礙色,色不罩墨。如畫小鳥則用細扁筆絲“披蓑毛”,用筆如畫松針,要有層層交叉,不宜排接,再潤以淡墨烘染,然后上色。或用華喦的“沒骨畫鳥法”直接用干筆絲、擦也見生動。畫白色小鳥,則可先用淡墨赭色烘染出鳥的陰陽虛實,后罩極薄白粉,最后用白粉細筆絲毛。絲毛須依前后次序,層層絲剔,須齊而不齊、活而不亂,要疏密相間,這樣才能使羽毛有豐滿而蓬松的感覺。但細筆絲毛法最易流于匠氣,或成為標(biāo)本畫,要不入匠氣,須在用筆輕靈上留心,在透視明暗上注意,打墨骨時,用先干后濕法,可借鑒山水畫中的皴擦烘染法,切忌在未完成全鳥形態(tài)前急于著色。上彩時,輕輕擦畫,則神在其中了。翅、尾用筆可倒畫,若是順畫,下筆時墨必重,線必粗,與背上之披蓑毛不易銜接,所以須用濃墨逆筆從翅、尾尖向內(nèi)勾,再用淡墨由淺入深分染數(shù)遍,自會銜接自然,天衣無縫。一般鳥除孔雀尾外,鳥尾硬毛都是12根。12紅和12黃(太平鳥)便是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鳥身畫好后,最后畫跗跖、距和趾爪,這要根據(jù)鳥的形態(tài)而定,方得神氣。同時須理解爪的結(jié)構(gòu)。一般鳥爪是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但也有二前二后的,如鸚鵡、倒掛鳥、布谷鳥等等。鳥在飛時,爪如拳緊縮,游禽泅水時爪如劃槳,鳥爪在平地須踏得穩(wěn),在樹枝上須抓得牢,不能過粗,以避臃腫,也不能過細,以免纖弱,畫時都須細細體會,用筆一一勾勒出爪的輪廓,然后再用墨或顏色暈染,也可用焦墨根據(jù)鳥的動態(tài),一氣畫成,更見生動有力。此種筆墨,宋人畫得最妙,也可說最有生活,畫時不可不加注意與研究。
(摘自《陸抑非花鳥畫講義》),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