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鳳
(沈陽音樂學院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08)
傳統(tǒng)圖書館資源收藏的范圍除以書、刊、報等紙質文獻為主外,有聲文獻通常也是圖書館收藏的重要資源類型。人類聲音記錄的歷史可追溯到1877年美國發(fā)明家愛迪生(ThomasAlvaEdison)里程碑意義的發(fā)明——錫箔滾筒式留聲機,以錫箔為制作材料的圓筒成為最早的聲音記錄載體。此后百余年間,人類聲音記錄的技術不斷改進與革新,產生了多種式樣、形制各異的聲音記錄載體和不斷更新?lián)Q代的播放設備。收藏在圖書館的有聲實物載體,依據其出產的年代大致分為蠟筒、粗紋唱片、密紋唱片、鋼絲錄音帶、開盤磁帶、立體聲唱片、盒式磁帶、數碼激光唱片、影音光碟等。
在有聲實物載體大量出版使用的年代,圖書館收藏有聲資源面向讀者提供借閱欣賞服務。在網絡數字化時代,科技的日新月異對聲音文獻的存儲和利用帶來革命性影響,傳統(tǒng)的實體聲音記錄載體逐漸被以網絡、電腦甚至智能手機為依托的數字虛擬載體所替代,圖書館收藏的唱片、磁帶等實物載體早已淡出讀者借閱利用的范圍,閑置庫房多年,取而代之的是以數據庫形式收藏的海量數字有聲資源,如今讀者通過網絡獲取和利用圖書館有聲文獻已成為常態(tài)。
每一種有聲載體都有其自身的特點,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期的音頻資料受保存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正在慢慢地老化、損壞,不少資料已經受潮、霉變,甚至有腐蝕、變形,保存下來的有聲資料越來越少。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文化政策,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搶救工作,在傳統(tǒng)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轉型發(fā)展的歷史交替中,圖書館人對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聲音文化的有聲歷史文獻資源引起高度重視。以早期唱片為代表的聲音文獻被視為亟待保護和搶救的文化遺產。然而,在數字化時代,該如何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合理保存和利用傳統(tǒng)聲音文獻資源,這是圖書館人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筆者現(xiàn)以沈陽音樂學院圖書館(以下簡稱“沈音圖書館”)老唱片整理項目為例,就聲音文獻保護和利用的方法與策略問題略抒管見。
沈陽音樂學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38年由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chuàng)建的魯迅藝術學院(簡稱魯藝)音樂系。魯藝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高等藝術學院,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魯藝隨延安大學遷至東北,1949年更名為東北魯迅文藝學院,1953年在東北魯迅文藝學院音樂部的基礎上,成立了東北音樂??茖W校,1958年始更名為沈陽音樂學院。
作為延安魯藝音樂文化的主要傳承單位,沈音圖書館在較長時間的遞藏歷史中積累了近6萬張(盒)聲音文獻資料,包括粗紋唱片、密紋唱片、開盤磁帶、盒式磁帶、激光唱片等各種載體類型的文獻(見表1)。
表1 沈音圖書館藏聲音文獻的類型與數量
從館藏情況看,粗紋唱片為出版時間最早的有聲文獻類型,其中既有民國時期由勝利、百代、高亭、蓓開、大中華等出版的聲音文獻,也有由麗歌、寶塔、國樂、長城、新月、開明、寶利、歌林等出版的聲音文獻,這些聲音文獻的內容以戲曲類資源最為豐富,包括我國晚清時期、民國時期出版的各種戲曲唱片。此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版的粗紋唱片、密紋唱片、開盤錄音磁帶、盒式磁帶、塑料薄膜唱片、激光唱片、VCD光盤、DVD光盤等載體形式多樣,內容更是囊括戲曲、曲藝、民歌、歌劇、歌曲、民族器樂、西洋器樂、西方古典音樂、地方音樂、音樂會演出錄音等在不同歷史時期為學院教學科研提供支撐的豐富音樂信息資源。沈音圖書館設有獨立的音像資料室,集中收藏以上各類聲音文獻7000余件。這些實物載體的聲音文獻曾在學院辦學歷史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是教學科研依賴的重要資源。隨著時代更迭,其實用價值正在弱化,但其收藏價值凸顯,是一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從有聲載體的發(fā)展歷史看,唱筒是最早出現(xiàn)并商業(yè)化生產的聲音記錄載體,但目前存世量已很少,其次就是唱片。老唱片是人們對早期制作發(fā)行的唱片的一種泛稱,通常泛指激光數碼唱片出現(xiàn)以前的唱片,包括早期粗紋唱片、密紋唱片和塑料薄膜唱片等,也即早期采用機械方式錄音,以模擬信號記錄,使用時需用唱針播放的唱片的統(tǒng)稱。在業(yè)界,老唱片特指早期的粗紋唱片,是19世紀末圓盤片狀唱片發(fā)明后第一代技術成熟并大量商業(yè)化出版的每分鐘78轉的蟲膠唱片,這類唱片是筆者重點探討的內容。
早期的粗紋唱片以蟲膠作為主要制作原料。蟲膠是產自熱帶地區(qū)的紫膠蟲身上分泌的天然的、可用來加熱、冷卻塑型的物質。早期以此為主要材料制作的唱片質地較厚、有重量、硬度大,但非常容易碎斷;同時,這種唱片怕受潮、怕灰塵,不易保存。從20世紀30年代起聚氯乙烯(PVC塑料)逐漸成為蟲膠的替代品,老唱片升級換代為普通密紋唱片和薄膜密紋唱片。以PVC為主要制作原料的唱片,具有很好的耐腐蝕和高強度的特性。但老唱片的聲音記錄與播放都是采用機械方式,使用時唱針與唱盤的直接接觸極易造成唱片磨損,播放數十次基本就報廢。由于材質和使用上的特殊性,致使保存至今的粗紋唱片越來越少,保存狀態(tài)令人堪憂。經查驗,沈音圖書館收藏的老唱片多存在多塵、霉點、劃痕等現(xiàn)象,個別唱片有裂紋甚至脆斷現(xiàn)象。而密紋唱片具有了更好的剛性、柔性以及耐腐蝕性,保存狀態(tài)明顯優(yōu)于粗紋老唱片。因此,筆者認為粗紋老唱片亟待搶救與保護。
作為早期有聲文獻的老唱片是寶貴的文化遺產需要得到保護和傳承。隨著數字化保存和應用技術的發(fā)展,國外部分擁有歷史有聲文獻的單位如圖書館、音像資料館等,已針對老唱片文獻開展了物理清洗、信號采集、信息編目及音頻修復等一系列數字化實踐探索。保護老唱片資源并對其進行數字化保存和利用,已經成為各國政府和文化部門的責任與共識。
近年來,我國部分老唱片收藏單位,特別是圖書館界積極探索和研究老唱片資源的整理、保護工作。上海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等是我國最早開展老唱片保護工作的收藏單位。2000年,上海圖書館就啟動老唱片搶救整理工作,2009年啟動唱片數字化工作,經過摸索,形成了獨特的唱片保護和數字化流程。2008年,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申請了“歷史音頻修復與數字化保存技術研究”課題,在唱片清洗、音頻修復、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之后,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等單位圖書館相繼投入此項工作,并取得階段性成果。
據調研,由于老唱片保存及數字化工作的專業(yè)性要求,以及各院校圖書館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的局限,目前國內多數音樂院校圖書館在此項工作上均采取和中科匯金數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中科匯金數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國內目前唯一獲得“國際聲音與音像典藏協(xié)會(IASA)”培訓并執(zhí)行其典藏策略和編目方法的公司。該公司的典藏音樂數字化工作室是在黃俊人博士的指導下,借鑒國際音樂數字典藏規(guī)范建立的擁有專業(yè)的典藏音樂設備、完善的工作流程和專業(yè)的人才隊伍的專門機構。至今已承接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等多家大型機構的老唱片典藏音樂數字化項目,并取得階段性成果。沈音圖書館經多方調研,確定與該公司合作完成館藏老唱片保護及數字化工作,在多次研討后雙方簽訂合作項目協(xié)議。
老唱片保護的目的在于長期保存和利用,保護的終極目標在于老唱片載體的科學物理保存和聲音轉出數字化典藏。老唱片保護需要兩大步驟,即載體的物理保護和聲音轉出數字化保存,在資金投入預算上有非常大的差別,聲音轉出并數字化保存的費用相當于載體物理保護的5倍,涉及多種專業(yè)設備的投入,聲音轉出、后期修復等有較大技術難度。經多方論證,沈音圖書館認為老唱片雖然是圖書館不可多得的珍貴館藏,但無論是唱片公司還是其他唱片收藏單位多有重復收藏,沒必要盲目自行開展聲音轉出的音頻數字化保存工作。沈音圖書館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老唱片保護的整體思路,制定了科學的項目實施方案,并明確了以老唱片載體的科學物理保護優(yōu)先的策略?;诋斍暗臄底只夹g和文獻數字化建設規(guī)范,我們對老唱片盤面標識進行數字化掃描加工及元數據編目,最終建成以完整的唱片雙面數字化圖片及詳細元數據編目信息揭示的館藏老唱片數據庫。項目首期計劃完成1000張老唱片的物理數據數字化工作。
本項目規(guī)劃與實施的參考依據為“國際聲音與音響檔案協(xié)會”(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SoundandAudiovisual Archives,簡稱IASA)制訂的《聲音遺產的維護:規(guī)范、原則與保存策略》(IASATC-03,2015年12月版)。IASA是目前全世界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有關視聽檔案保護、保存的國際性協(xié)會組織,這份技術手冊是由該組織下的技術委員會編制的。這份技術手冊被公認為全球珍貴有聲遺產未來能夠傳承后世的最高“武功秘笈”[1]。
沈音圖書館盡可能爭取保護經費,與專業(yè)團隊合作,結合館藏老唱片特點、現(xiàn)狀及保護的整體思路,提出老唱片物理保存及數字化掃描典藏的工作方案。工作方式為到館加工,為便于老唱片拿取,工作案臺設置在唱片室,由乙方提供專業(yè)設備——清洗機1臺、掃描儀1臺、工作電腦1臺,工作人員2人。甲方配備工作電腦1臺,協(xié)助工作人員2人。工作內容與目標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唱片原件物理保存,二是唱片掃描數字化建庫。經整體規(guī)劃、具體統(tǒng)籌,設定工作流程為唱片遴選出庫、保存裝具定制、唱片監(jiān)視清潔、唱片盤面掃描、唱片原件物理保存、元數據信息采錄、數字化建庫、工作復核等步驟。項目計劃完成時間為60個工作日。
3.2.1 唱片遴選
唱片保護工作實施的第一步是按照保護計劃遴選。根據館藏老唱片后臺著錄數據與實物查驗,對老唱片進行初步評估,再經專家與項目組成員溝通研究,共同確定首批1000張老唱片。遴選原則為:(1)年代優(yōu)先原則,選擇年代最久、保存狀態(tài)最差的78轉老唱片為主要保護對象;(2)完整性優(yōu)先原則,個別已經出現(xiàn)裂紋和造成脆斷的唱片不選;(3)內容優(yōu)先原則,從優(yōu)先保護中華民族優(yōu)秀音樂文化遺產的維度出發(fā),首先考慮搶救與保護中文老唱片,萬余張前蘇聯(lián)進口老唱片暫不入選;(4)數量原則,中文老唱片中以戲曲唱片數量居多,此類老唱片先行保護。確定好老唱片資料范圍和著錄清單后,做好交接單的移交簽字工作,履行交接手續(xù),分批送入工作室進行保護性整理加工。
3.2.2 定制保存用具
為統(tǒng)籌項目進度,在遴選確定保護唱片的范圍后,根據被保護老唱片館藏原始著錄的唱片規(guī)格及館內老唱片收藏柜的尺寸,提前定制合適的無酸性材料保存用具,經過物理保護的唱片不能再使用原封套裝入,清潔后的唱片需裝入定制的保護用具及時封裝入藏。封裝用具一般包括符合IASA使用標準的脫酸紙內套、無酸唱片保護套與無酸保存盒。先把唱片放入特制的保護套,用塑料袋密封好(唱片如有原封套,可將封套與密封好的唱片并置保存),再裝入無酸保存盒內入柜收藏。沈音圖書館定制的保存用具,側面統(tǒng)一印有“沈陽音樂學院圖書館”文字標識及收藏唱片的編號范圍。
3.2.3 元數據編目
對老唱片進行元數據編目,準確全面地記錄和描述唱片信息,對唱片的典藏、數字化利用和共享都是十分重要。老唱片保護項目的元數據編目具有特殊性,與基于音像制品的圖書館MARC編目有所不同。項目組以IASA聲音檔案著錄方案為依據,同時參考C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tǒng))使用的兩個標準規(guī)范——《音頻資料描述元數據規(guī)范》《音頻資料元數據著錄規(guī)則》,參考DC元數據及在音樂院校圖書館界普遍認可使用的《2010沈陽音樂學院圖書館音像資料基本著錄規(guī)則(討論稿)》,并結合老唱片記錄的形式及表演特點,確定盡可能全面描述的唱片元數據著錄項,特別增加了唱片保護狀態(tài)的元數據描述。主要包括4個部分,見表2。
表2 老唱片著錄元數據揭示信息元素
3.2.4 唱片的清潔與修復
一些老唱片在長期保存過程中出現(xiàn)了唱盤表面附著塵垢、脂垢或霉斑等現(xiàn)象,也有盤面變形、裂紋、斷裂的情形;有些唱片在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表面劃痕、音槽磨損等現(xiàn)象。在做清潔前要對老唱片的保存狀態(tài)和磨損情況進行查驗分析,并選擇不同的技術手段對唱片進行清洗和修復。常見的盤面塵垢、脂垢或霉斑可通過專業(yè)清洗機有效清潔;各種劃痕、磨損、變形、裂紋或斷裂需要以修復的手段來解決。對于破損嚴重的唱片,沈音圖書館暫不進行修復,一是唱片修復需要一些特殊材料,更需要專業(yè)的修復人員,二是強行修復容易造成老唱片的二次損害,甚至報廢。
沈音圖書館在老唱片清晰工作中選用了美國VPI唱片清洗機(VPIHW-27,IASA推薦品牌清洗機)和同品牌清洗劑?;静僮鞣椒ㄊ菍⒊糜谇逑礄C上,操作者視唱片表面受污狀態(tài)調配純凈水和清洗劑的比例,如果唱片保存狀態(tài)良好,可以只使用純凈水,將混合劑或純凈水滴于唱片表面,開動清洗機,隨唱片轉動使用專用軟毛刷以順時針方向順著音槽進行清潔。專用唱片清洗設備配合清洗液清洗后,再以真空方式用清洗機配帶的真空吸頭吸凈污水。一般清洗時間應控制在20~30秒,以免清洗液體與唱片長時間接觸產生膨脹。
3.2.5 唱片盤面的掃描
盤面掃描是實現(xiàn)老唱片數字化保存的必要手段,項目組使用愛普生A3平板掃描儀(GT-20000)對唱片正反兩面進行掃描,并保存為圖片文件。為得到高品質的成像效果,減少未來唱片原件被重復調取造成損耗,確定圖片保存為高品質、可靈活編輯的TIFF圖像格式(無壓縮),24位色全彩,掃描儀設定分辨率600dpi。這可視為典藏級別、高精度的掃描存底,相當于唱片的數字原件。如未來有其他使用需求,可借數字原件轉制,而不必再調取原件重復掃描加工。同時,以相同精度掃描唱片封套正反面以及歌單內容等信息,作為數字原始文件留存。對原始數字圖像文件仍需修正,去除背景、裁剪白邊、校正位置,檢查圖像清晰度、盤芯圖片文字位置是否周正等,然后再保存為原圖修正版。同時,對每一張唱片正反面掃描后做好編號,與館藏原編號標識一一對應,做到掃描文件編號與實物原件編號一致無誤,存為原圖修正版文件夾。
3.2.6 唱片信息的采錄
元數據信息的采用應盡可能詳盡,這對日后的檢索和研究至關重要。利用EXCEL表格對唱片信息進行采錄。通常唱片著錄的信息來源有:唱片的外包裝封面及封底的文字信息及圖案標識,以及外包裝附帶頁上的信息;唱片盤芯部分的文字、數字及標識等信息;盤芯等處粘貼的標簽或蓋印信息等。
因為沈音圖書館現(xiàn)藏的老唱片曾遭遇過一次嚴重的漏水事件,唱片封套慘遭水泡,隨后不得不換成專門定制的牛皮紙封套,這批老唱片著錄的信息源只能采用唱片盤芯的信息。
3.2.7 唱片原件的保存
老唱片實物的保存,選擇帶柜門的書柜或密集書柜都可,最好根據唱片尺寸定制,材質可以是木質,最好是鋼質。藏柜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到載物隔板的承載力,因為所有的音像制品中粗紋唱片的重量最重,承載力不夠易變形或斷裂。另外柜子內不能有容易造成磕碰的邊框、外露的螺絲或夾子等。在收藏柜里,老唱片必須垂直擺放,平放容易變形。垂直擺放的間隔不能太疏或是太密,唱片裝入保護套并用塑料袋密封后,垂直放入保存盒內,一盒擺放20~30張比較合理。老唱片的保存應建立恒溫恒濕的庫房,貯藏條件溫度應維持在16~22℃,濕度應維持在45%~60%為宜。濕度小于30%導致材料脆化,濕度大于70%容易導致發(fā)霉。
以數據庫形式存儲和展示唱片信息,是老唱片數字化保存和利用的最好方式。根據協(xié)議,該項目原本計劃建立專門的館藏老唱片數字化平臺,但為便于實現(xiàn)本館數字資源一站式檢索,最終選擇本館正在使用的同方知網TPI7.0版本系統(tǒng)平臺(專業(yè)信息資源建設管理系統(tǒng))構建。該版本系統(tǒng)在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多媒體數據庫應用、資源開發(fā)利用、信息采集與過濾、數字化加工、系統(tǒng)訪問等方面具有便捷、快速、易用、高效等特點。唱片內容數據庫構建主要分為頁面設計和功能實現(xiàn)兩大部分。
3.3.1 頁面設計
頁面設計主要包括頁面樣式和功能布局,首頁重點考慮導航區(qū)、資源展示區(qū)及檢索框的布局和內容設計。二級頁面設計重點為每張唱片的A、B面盤芯截圖圖像呈現(xiàn)和唱片信息的揭示。其中,唱片信息分為4個部分:基本信息、出版信息、唱片規(guī)格和保存狀況。從長遠考慮,雖然本期保護項目暫時未進行唱片音頻的數字化轉錄,但未來可能會有個別珍稀或特殊版本的唱片進行聲音轉出并上傳數據庫,因此二級頁面設計中留有音頻在線播放區(qū)的功能布局,并在數據庫底部對相對應的國內老唱片音頻數據庫做了鏈接。
3.3.2 功能實現(xiàn)
數據庫功能實現(xiàn)是數據庫建設的重難點所在。本數據庫的功能主要包括圖像展示、文字顯示及檢索功能。這些功能需要通過元數據加工、標引、上傳、審核、發(fā)布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加以實現(xiàn)。其中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問題。(1)數字對象加工與上傳。數字對象加工是元數據加工的重要內容,是對經過掃描數字化后的老唱片盤面和封套圖片文件的加工處理與上傳。為獲得順暢的網絡上傳速度、瀏覽速度和節(jié)約服務器空間容量,首頁老唱片展示部分的圖片上傳可在保證瀏覽品質的基礎上適當降低原文件大小,方法是將圖像數字原件TIFF格式壓縮為常用的JPG圖片格式上傳。在二級頁面的唱片盤芯圖像顯示中,為清晰呈現(xiàn)版芯文字信息,給讀者以良好的視覺效果,圖片上傳前應對數字原圖進行版芯部分截圖再上傳。(2)字段信息設置與標引。此項工作可依照元數據著錄項設計和信息采錄,生成字段名稱,設置字段類型。字段信息設置可按照元數據信息采錄的4個類別進行設置。TPI數據管理平臺具有數據自動識別和轉換功能,能夠自動對元數據進行逐條標引。工作人員只需將著錄好的EXCEL表格導入TPI平臺即可,無需逐條進行數據標引。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使用EXCEL表格進行信息著錄時,必須準確清晰,如此才能保證平臺自動標引的質量。對自動標引的結果要嚴格審核,確保數據庫質量。
老唱片作為已絕版且年代久遠的聲音文獻載體,不僅是寶貴的有聲歷史文獻,也是見證時代發(fā)展的歷史文物,保護工作意義重大。筆者作為沈音圖書館老唱片保護項目工作組的一員,在深度參與項目工作的過程中,對老唱片保護與利用問題獲得了一些啟示,引發(fā)了一些思考。
所有的聲音文獻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老唱片的材質決定了其保存年限,一般僅為幾十年,最長不過百年。我國最早的國產唱片是1904年京劇名角孫菊仙在上海錄制的《舉鼎觀畫》,到今天已經近120年了。以此推論,大量的老唱片已到了生命周期的臨界點,我國老唱片的保存現(xiàn)狀令人堪憂,搶救性保護已經刻不容緩。收藏單位需要對此有充分認識,積極組織好調研工作,力爭獲得決策層的認可和重視,并爭取保護項目立項和資金支持。這是老唱片保護工作能夠啟動和持續(xù)的關鍵。
老唱片保護工作應包括實物原件保存和聲音數字化保存兩部分內容。實物的物理保存是指將老唱片實物載體進行科學處理,使之得以安全長期保存;聲音數字化保存是指將唱片的音源經過數字化轉錄從而使聲音再現(xiàn)并獲得長期保存。但從實際來看,對實物保存更顯急迫和重要。人類記錄并重放聲音的歷史充滿了創(chuàng)新和變革,錄音方式和存儲的載體、播放的設備都不斷演化和創(chuàng)新。早期的唱片載體本身材質壽命有限,再加上磨損老舊,播放設備停產退出市場等原因,使用價值已退居次位,歷史文獻價值日益顯現(xiàn),保存好承載其主要價值的原件十分重要。正如IASA在發(fā)布的文件中所說:“目前的技術手段還是有限的,因為不能預知未來會有新的技術產生可以更好地保存或復原,而原件只能越來越少,不可再生,只有保存好原件,才能讓新技術得以施展?!?/p>
通過采取專業(yè)清潔、更換專業(yè)保護袋、裝盒入柜等一系列保護措施,老唱片獲得了基礎性的科學保護,但根據老唱片的載體特性,若想更為長遠有效地進行保護,還應打造適宜的保存環(huán)境。老唱片特別是蟲膠唱片的材料特性,決定其不可在高溫環(huán)境下長時間存放,也不能經常性受到陽光的照射,配套的消防設施更是十分重要,因此,打造一個恒溫、恒濕、防曬、防火的保存環(huán)境非常必要。老唱片需要的保存環(huán)境和古籍、民國文獻等珍貴歷史資料保存所需環(huán)境基本一致,因此,沈音圖書館正規(guī)劃打造集古籍、民國文獻、老唱片資源集中保存的特藏文獻庫,這是十分必要的。
聲音數字化轉錄或保存,是老唱片保護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國內外行業(yè)現(xiàn)狀來看,筆者認為,聲音的數字化保存不必盲目進行。一方面,相較于唱片物理保存的成本,聲音數字化的成本更高,這里包括技術操作的復雜性、專業(yè)設備的投入和專業(yè)人員的投入等。另外,盲目開展聲音數字化會帶來重復勞動,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費。老唱片作為出版制品,其出版發(fā)行都不可能是唯一的,無論是唱片公司、收藏機構或是個人愛好者,都可能會有一定數量的收藏。當然,也不排除某些老唱片存世量很少或某版本非常稀有的情況,但作為公開發(fā)行的出版制品,重復是大概率現(xiàn)象。據筆者所知,近年來,隨著各收藏單位或個人老唱片整理搶救工作的開展,已有商業(yè)機構相繼推出了老唱片音頻數據庫,如“中國音網”“中華傳統(tǒng)音樂資源數據庫”“民族音樂云”等。這些數據庫是由商業(yè)性公司與國內老唱片重點收藏保護機構或民間收藏家聯(lián)手共建并向市場推出的,國內多家音樂院校圖書館已開通試用。基于此,各老唱片收藏單位不必將館藏老唱片全部進行音頻數字化轉錄保存,可依托數據庫進行查重,挑出尚未數字化保存的唱片,或針對藏品中的珍品和稀見版本進行音頻數字化轉錄保存。此項工作需要收藏單位擁有相關專業(yè)人才,對老唱片要有一定的學術研究水平和版本鑒定能力。
老唱片實物保護和數字化保存工作需要具備一定專業(yè)素養(yǎng)的專門人才,尤其是數字化保存環(huán)節(jié),更需要接受過嚴格培訓的專業(yè)人才。所有參與老唱片保護工作的人員都應具備聲音檔案保護的基本常識和相關技術操作所需的專業(yè)知識。相關工作人員應密切關注聲音檔案保護領域的發(fā)展動態(tài),隨時掌握該領域內最新的科技信息,以便及時對相關工作作出調整與改善。
老唱片是不可復制的聲音檔案承載物,保護項目實施過程中任何一個工作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失誤,都可能會造成唱片實物的損壞,尤其是直接接觸實物的工作過程,一旦失誤將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相關人員必須樹立保護意識,熟練掌握專業(yè)技能,確保各項工作萬無一失。
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將多年沉睡的珍貴遺產進行整理并加以妥善保護,使其承載的珍貴音聲遺產重見天日,方便欣賞和研究,這對我國有聲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民族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傳播、弘揚具有重要意義。老唱片保護是復雜又必須嚴謹對待的項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專業(yè)人員和物質投入。在項目啟動前應充分做好調研和整體籌劃,必須長遠考量、細致規(guī)劃、嚴謹實施,唯此,才會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