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夜里散步,我沿著高科東路一直往東走。路的兩旁樹影婆娑,風過處,有不知名的花香輕輕彌漫。我一直走到高科路與人民塘路交叉處的大橋上,停下腳步站在寬闊的大橋上看風景。
遠處一路迤邐向前的,是華夏東路高架上的燈光,指引著來來往往的車流。而沿著人民塘路蜿蜒向前的,是我的母親河——隨塘河。河兩岸生長著密密的蘆葦,岸邊偶爾有藍色的燈光閃爍,是頗有興致的人們在晚釣。河面平緩無波,一輪圓月靜靜倒印。玩興起時,撿一塊石子扔向遠處,水波便一圈一圈泛開了漣漪。
忽覺此情此景,竟與兒時的記憶重疊。河水是清澈的,記憶是安寧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在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會有這樣一條屬于自己的河流。它是生命的開始,也是日后記憶中最為深刻的念想。隨塘河,便是承載了這樣的一種使命,她是屬于我的,也是屬于生活在這條河畔的人們的,她是我生命里的母親河。
江南的農(nóng)村,河流特別多。它們就像遍布在這塊熱土上的毛細血管,靜美地流淌,悠然自得。水清岸綠,水面倒映著豐富多彩的景致。那時候的天特別藍、云特別白,人民塘沿岸的水杉郁郁蔥蔥、綠意盎然,白鷺在河面上飛來飛去。我的家就坐落在人民塘的對岸、隨塘河的河畔。因為有了岸邊的人家,這條河便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煙火氣息。
隨塘河歡樂地流淌著,淌過了我的童年,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
最喜歡做的事,便是蹲在水橋上,與河里的小生命演繹著童年的樂趣。淘米時,將鋁制的淘米籮沉進水里,等那些穿條魚游過來時,猛地往上一拎,有時候能撈上一兩條,有時候一條也沒有。樂此不疲,時常忘了煮飯的時間。等到母親的大嗓門在呼喊時,才忙不迭地提著已經(jīng)少了許多米的米籮回家。
河對岸坐落著一個漁籪,一張大網(wǎng)撒落在隨塘河里。過十分鐘起一次,漁網(wǎng)上的水珠在陽光下一閃一閃,大大小小的魚在大網(wǎng)里跳騰。母親在此岸吆喝一聲,對岸的漁公就劃著小船把剛出水的河鮮送過來。小魚小蝦、螺螄螃蟹,是晚餐桌上最好的下酒菜。
多少年來,隨塘河風景如畫,和岸邊的人們一起演繹著春夏秋冬。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清澈的河流漸漸消逝了。曾經(jīng)帶給我無數(shù)歡樂、給無數(shù)人留下回憶和故事的隨塘河,以及遍布在這片熱土上的大大小小的河流,逐漸變得渾濁不清,面目全非。隨塘河依然在流淌,流過的地方,結(jié)滿了傷疤。
我曾經(jīng)以為,我的母親河再也回不來了。
2015年,上海打響了環(huán)境綜合整治的第一槍。河道整治的春風,吹遍了江南的土地。通過河道清淤、岸坡整理、種植水生植物等措施,實現(xiàn)了河道水質(zhì)、環(huán)境面貌、生態(tài)景觀等多方面的提升,一條條清澈靈秀的河流,再次成為小鎮(zhèn)一道道美麗的風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zhuǎn)變,更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人類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洞見,引領(lǐng)著新時代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化進程。
一陣晚風吹過,隨塘河畔的蘆葦蕩沙沙作響?!棒~上鉤了,魚上鉤了……”河岸邊傳來夜釣者歡快的聲音。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不禁讓人莞爾,這才是真正的“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xiāng)愁”吧!
我的母親河,在多年后的某個夏夜,再次回到了我的生命里,緩緩流淌。
(題圖/葉旦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