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榕青
(韓山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廣東 潮州 521041)
民國初年,廣東省立惠潮嘉官立初級師范學堂(通稱“惠潮嘉師范學堂”)開始改為“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保M入新的辦學階段。廣東省政府、地方政府、軍閥等在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創(chuàng)辦過程中,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影響著學校的興衰。這個過程是民國時期廣東教育史的一個縮影,具有典型的個案研究價值與意義。目前,學界關于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辦學歷史的研究還不多見,僅在一些校史論著中略有提及,可資參考。①如田風:《韓師史話——潮州筆架山麓的學府沿革概述》,載《韓山師專學報》1984 年第2 期;鄭傳威、蔡謙:《韓師簡史(初稿)》,載《韓山師專學報》1985 年第1 期。此外,還有兩部專著:林英儀、吳偉成編著的《韓師史略》(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 年版)、韓山師范學院校史編委會編寫的《韓山師范學院校史簡編》(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1901 年,廣東省出現(xiàn)了第一所師范學堂之后,全省各地開始普遍設立各級各類師范教育機構。據(jù)統(tǒng)計,到1922 年,廣東省境內設立或存在過150 馀所師范學校,培養(yǎng)師范生數(shù)千人。近代廣東師范教育起步較早,體系完整,師范學校分布均勻,辦學成就突出,尤其是在女子師范教育方面,更是開近代中國官立女子師范教育和師范學校男女同校之先河。[1]民國前期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的改革與發(fā)展是韓師發(fā)展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過程,這是師范教育逐漸融入現(xiàn)代化潮流的過程。學校在教育理念、課程、師生風貌等方面都有極大的變化,這也為后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惠潮嘉師范學堂于1912年3月改名為“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1913 至1914 年間,學校曾計劃請改易學校印章名稱為“潮循師范學校”。①《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二年七月起至民國三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48-50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1914年4月29日,潮州城發(fā)生兵變,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亦有騷動,幸學校與潮城隔江相對,距離稍遠,且校員盡力安撫維持,故校內局勢尚安。②《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二年七月起至民國三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48-50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當年7 月,因韓江水漲,操場圍墻等處被江水沖崩,時任校長陳恩澍本擬全面修復損毀,但因經(jīng)費不足,僅能簡單修葺宿舍與運動場地。③《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表(自民國三年八月起至民國四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1-54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此次水災,學校受損嚴重,且經(jīng)費支絀,因此,學校擬派員至南洋募捐經(jīng)費,修葺學校,并改建講堂,以作擴充班次之用。④《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表(自民國三年八月起至民國四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1-54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不過,這一年招新班學生時,桌椅、床板仍不足。⑤《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表(自民國三年八月起至民國四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1-54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
1915 年8 月開學初,陳恩澍赴京參加師范會議未返,暫由學監(jiān)翁輝東代理校長事宜,11 月,巡按公署委任關翰昭為校長。⑥《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四年八月起至民國五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5-58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關校長自1915 年11月重掌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1922年2月離校。關翰昭蒞校后,修復了前因經(jīng)費不足無法修復的操場圍墻、宿舍等,并更新了陳舊的儀器、藥品等。⑦《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四年八月起至民國五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5-58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1915 年以前,學校曾納橋東小學作為附屬小學,并資助橋東小學修繕講堂、操場。⑧《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二年七月起至民國三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48-50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1915 年第二學期,學校經(jīng)省巡按使公署準允,自招附屬國民學校學生一級,以備練習,當年招得學生25名,并新購置了講壇、桌椅等。⑨《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四年八月起至民國五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5-58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
1916、1917年間,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曾奉省令改為省立第九師范學校,原計劃是由省署撥款辦學,校方已著手規(guī)劃建筑校舍,添招新生。怎料,嗣后政局忽變,省款中止,又因兵事關系,改省立第九師范之計劃未能施行。⑩《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六年八月起至民國七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9-62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1917年12 月后,戰(zhàn)事四起,學校自然無法幸免于難,軍隊數(shù)次進駐學校,校舍變?yōu)檐姞I,學生不得內宿,無奈之下,學校于12 月5 日停課,至次年5月1 日重新開課,誰知6 月1 日軍事又急,學校只得提前放假。軍隊數(shù)次更迭駐校,校具、書籍、儀器、門扇等皆難以保全,損失殆盡。學校雖有修復之計劃,但籌款艱難、時局不定,只有俟大局稍定,再設法興復。?《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六年八月起至民國七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9-62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
1920年桂軍與粵軍交戰(zhàn),桂軍總司令卓貴廷將其總司令部設于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使學校的正常教學、設備、書籍及儀器受到了很大的損壞。[2]
至1922 年關翰昭離任前,盡管時值戰(zhàn)亂,但關校長盡力維持,學校并未陷入停辦的困境,且較前幾年還稍有發(fā)展。1921 年10 月,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改名為“廣東省立第二師范學?!?。[3]
學校不收取師范生學費、宿費,只酌收學生堂費、餐費。?《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七年度周年概況報告表》,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63-66 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以民國第三年度(1914 年8 月至1915年7月)為例,每生每年收取堂費2元。?《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第三年度報告表(自民國三年八月起至民國四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361,第1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附屬小學生則收取學費。學校的日常經(jīng)費主要來自田租、鋪租、塘租3 項,這些是原來韓山書院的產(chǎn)業(yè)。此外,無其他經(jīng)費來源。1914年間,學校曾依賴省撥款補助不足經(jīng)費。?《校務及校員檢查表》(民國三年七月惠潮梅師范學校報告),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357,第1-2 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不過,時值戰(zhàn)亂,省撥款不能常有。田租、塘租、鋪租三項,收入之期,分上、下兩季,上季舊歷七月,下季舊歷十二月。?《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四年八月起至民國五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5-58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
學校的日常經(jīng)費,多半時間入不敷出,以1912 年為例,赤字銀72 元,上學期總收入銀2353 元,總支出銀2410 元;下學期總收入銀2486 元,總支出銀2501 元。②《廣東省惠潮梅公立師范學校校務匯記表》(中華民國元年上學期報告),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358,第1-2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陳恩澍任校長期間,未曾移交收支賬目,其收支情況不明。③《校務及校員檢查表》(民國四年十一月十七惠潮梅學校報告),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361,第1 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陳恩澍離任后,學校經(jīng)濟益加困難。學校各租項本分兩季收清,1915年上季由陳前校長收清,卻分毛未有交代。所以,四年度(自民國四年八月起至民國五年七月止)開學后只能借債維持,至十二月收租后,才能清還,但隨后又再借。④《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四年八月起至民國五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5-58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關翰昭蒞校后,不得不急求補救之法。1917年,學校呈請省增租并改期收租,然因地方社會秩序不定,未能實行。⑤《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表》(自民國六年八月起至民國七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9-62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同年,澄海外莊蟻友恭等佃戶,以兵事水災為由,拒不交租。⑥《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表》(自民國六年八月起至民國七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9-62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這對當時學校的維持無疑是雪上加霜。
1917年前后,軍隊進駐學校,校內設備皆被摧毀,所剩無幾,其后,戰(zhàn)火不息,校具屢次新置,屢次被搶,經(jīng)濟更顯拮據(jù)。⑦《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七年度周年概況報告》,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63-66 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1921 年前后,潮安物價騰貴數(shù)倍,學校設備雜用等費較前尤巨,影響著學校的維持。⑧韓師民國檔卷579,原未編頁碼,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
1912 至1915 三年間,校長屢易。1911 年1月,溫廷敬擔任校長,后因學生得罪教員,風波四起。1912 年9 月,由教育司委任關翰昭接任校長。1914 年1 月,關翰昭奉調韶州中學校長,陳恩澍接任。⑨《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二年七月起至民國三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48-50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1915 年8 月,新學期伊始,陳恩澍赴京未返,暫由學監(jiān)翁輝東代理校長事宜,11月,巡按公署再度委任關翰昭接理校長。⑩《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四年八月起至民國五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5-58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
1913年,學校已經(jīng)詳細制定了校員的權限與責任:
第二十條 校長督率各員主持全校事務,凡一切用人行政條規(guī)號令,均其職責,其條件如左:(一)隨時巡視各室以察教授是否合法,管理員是否周密,庶事是否清理,得糾正而進退之。(二)校長得召集職、教員會議,行一切事宜。(三)核行各種文牘。(四)稽查校中資產(chǎn)出入款項及督率會計員按期預算、決算,造表報銷。(五)考核學生成績。(六)核定學生之入學、退學、功課賞罰及隨時增訂章程規(guī)則。(七)查核應置備之圖書器械及營造修理。
第二十一條 學監(jiān)承校長之令,訓練學生以助教員之不及,其條件如左:(一)每日須巡視校內,督察學生之功課,檢查學生之行為,監(jiān)督學生之游戲,俾確立整然之秩序。(二)學生之言動、舉止、寢興等有犯校規(guī)者,學監(jiān)當隨時糾正,遇有應行責罰之事,請校長核辦。(三)學生請假分別準駁,給予假單,填明假由、假期,隨記入請假簿。銷假時驗明假單有無逾限。(四)每日授業(yè)時,自習時,驗明學生是否注意;考試時,會同監(jiān)考;寢興時,嚴格檢查。(五)關于教務改良,仍商承校長而為之襄助。(六)凡屋舍、器物、關于整理設備諸事,須隨時通知會計員、庶務員酌辦。(七)學監(jiān)于整理簿記、表冊外,兼整理學生分數(shù),送校長察核。
第二十二條 教員承校長之命課督學生,其條件如左:(一)各科教員有擔任其所教學科之義務,教室內學生之勤惰,秩序之保持,皆教員之責。(二)各教員所擔任學科務須按照部定學科程度,教材與時間相配,如期講完,勿得前后參差。(三)每學期開課之前,須按照學科時間預編教授細目表,送校長察核,有未合法指飭改良。如課程課本中途參改之處,須豫商于學監(jiān),呈校長核準。(四)教員上課時刻,至遲不得逾十分鐘,如有疾病事故請假者,須書明假由呈校長核準,并函知學監(jiān)以便宣布。(五)非不得已事不得任便請假,假期逾所課鐘點八分之一,必倩妥人權代。
第二十三條 文牘以諳習公事、通曉學務者任之,其條件如左:(一)全校文牘往來,司其收發(fā)、分類、記載并須清注明月日,毋使積壓。(二)凡校內事宜呈報官廳者,宣布學生者,由校長命意,文牘具稿。
第二十四條 會計總司校中經(jīng)費出入之事而掌其簿籍,其條件如左:(一)每月列報銷清冊送存校長查核,至年終匯集其總數(shù)呈報。(二)隨時察看屋舍有無損壞,用具是否缺乏,會同庶務員酌量修葺。(三)校員薪俸雜役工食,每月按期支發(fā),未及期不得通融挪移。
第二十五條 庶務員管理校內一切雜務及各項人役,其條件如左:(一)庶務員有保管品物之責,凡校中舊有之品物,新增之品物,發(fā)出之品物,皆須列表,每學期報告于校長。(二)校中購置品物,由會計員發(fā)款,庶務員考驗其材料價值是否相應而經(jīng)理之。(三)一切飯食由庶務員監(jiān)視,有礙衛(wèi)生及過于茍且者,應責令廚夫、茶役隨時改良,不聽命令即行更換。(四)一切雜役歸學監(jiān)及庶務員管束,每日須巡視校內,以知各役之勤惰,職掌有無廢弛,各室是否潔清,督令改良。①《惠潮梅師范學校學則及教育研究計劃書》(民國二年起),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4,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
對于校員職權的詳細厘定,一方面有益于各校員行使職權,承擔責任,另一方面,對于學校的管理,亦大有裨益。
1912 年,溫廷敬在任時,學校有校長、監(jiān)學、檢察、會計、庶務、司事各1 名;教員6名。②《廣東省惠潮梅公立師范學校校務匯記表》(中華民國元年上學期報告),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358,第1-2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9 月,因學生得罪教員風波,溫廷敬離任,同時有5 名教員離校。關翰昭接任后,擬聘陳美濟任學監(jiān)兼理化、數(shù)學教員,蔡芳任體操教員,陳善任英文教員,翁輝東任農(nóng)業(yè)教員,林柱臣任手工教員,湯及洵任樂歌教員,黃耀光任歷史教員,張自新任地理教員,梁楚三任法制、經(jīng)濟教員。但,陳美濟以精神不足辭,改聘林兆鴻為理化教員、陳鎮(zhèn)藩為數(shù)學教員,翁輝東兼任學監(jiān)。③《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二年七月起至民國三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48-50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1914 年1 月,陳恩澍接任校長,時有教職員15名。④《惠潮梅師范學校立案報告表》(民國三年三月),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7,第2-5 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從《1915年11月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教職員一覽表》可以看出,至1915年11月,陳恩澍離職前夕,共有教職員16 名。[4]1915 年8月,陳恩澍赴京參加師范會議未返,隨后戰(zhàn)事起,局勢不定,學校經(jīng)濟拮據(jù),不少教職員紛紛離校。
關翰昭1915 年11 月重掌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至1922 年2 月離校,共6 年零4 個月。關翰昭接任后,不少職員離校,至民國六年(1917)八月,學校僅有職員7名,詳見表1:
表1 1917年8月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教職員一覽
從表1 可知,當時學校教職員極少。不過,國難當頭,學校能勉強維持已是萬幸。其間,學校曾奉廣東省令欲改為“省立第九師范”,并有一些謀求維持與發(fā)展的計劃(見表2)。
表2 1917年6月省立第九師范學校填報表
改省立第九師范學校之計劃因戰(zhàn)事關系,經(jīng)費不足,未能從容實施。不過在戰(zhàn)亂的幾年里,學校沒有停辦,還稍有發(fā)展,從教職員的增長可窺得一斑。至1920 年8 月,學校共有教職員14名,較1917年增加了近一倍。[4]
至1922 年,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改為廣東省立第二師范,熊退來擔任二師校長時,共有教職員18 名,較1921 年增加2 名,較1920 年增加5 名。①韓師民國檔案卷579,原未編頁碼,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可見,雖經(jīng)亂世,學校不但沒有停辦,還能稍有長進。
1912 年3 月,學校僅能容納100 名學生,分為兩班,每班50 人,至甲班畢業(yè)后,才招考新班。②《惠潮梅師范學校學則》,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4,第1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新生入學需滿足以下5 點:第一,有高等小學畢業(yè)文憑,或有同等學力者得入預科;第二,14歲以上;第三,身體強壯,素無嗜好;第四,非他學校之革斥生;第五,籍隸惠、潮、梅三屬者暨外籍旅潮者。③《惠潮梅師范學校學則》,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4,第2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而招考插班生,須有缺額時,可在第二、第三學期開學時招考補入,第二學年以上者則不適用。④《惠潮梅師范學校學則》,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4,第2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亦嚴格,凡觸犯以下4 條,皆勒令退學:第一,行檢不端,屢戒不悛者;第二,成績過劣,難期造就者;第三,連續(xù)曠課至一百天以上者;第四,無正當事故接續(xù)曠課至一月以上者。⑤《惠潮梅師范學校學則》,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4,第2-3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
1912 年6 月,學校因開學較遲,未及招考新班,校內僅有本科一班。9 月9 日,第二學期開學后,添招新生一班。⑥《廣東省惠潮梅公立師范學校校務匯記表》(中華民國元年上學期報告),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358 ,第1-3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1913 年8 月起至1914 年7月,第一學期退學7人,第二學期退學6人。⑦《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二年八月起至民國三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48-50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
1915 年,學校共有99 名學生。⑧《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第三年度報告表》(三年八月起四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361,第1-4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1916 學年,不少學生因亂事影響而退學。⑨《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四年八月起至民國五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5-58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時值戰(zhàn)亂,學生亦受影響,經(jīng)教員等極力安撫,校局稍安。⑩《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四年八月起至民國五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5-58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隨后,戰(zhàn)事愈緊,學生多回鄉(xiāng)避亂。?《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六年八月起至民國七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9-62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學生退學、轉學者亦多,如民國六年度(民國六年八月起至民國七年七月),計退學者14 名,轉學者3 名。主要原因是受軍事影響,地方不寧,遠方學生行李往來,常被盜劫,所以他們就就近插入他校,或則另尋生業(yè)。?《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六年八月起至民國七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59-62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1918年在校生僅69名,1919年65名。
雖然檔案資料中1920 至1921 年數(shù)據(jù)暫缺,不過從這兩年的師資等情況推測,應該是較其前兩年為好。
關翰昭擔任校長期間,學校雖名為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但因校址在潮州,來就學者以潮汕地區(qū)居多。1914 年7 月本科畢業(yè)生共14 名,計揭陽4名,饒平3名,大埔3名,海陽1名,潮陽1 名,惠來1 名,澄海1 名。?《民國三年七月畢業(yè)生報告表》,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359,第1—2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1916 年度畢業(yè)生33名,計饒平6名,潮安4名,潮陽4名,揭陽3名,澄海2 名,普寧1 名,豐順8 名,大埔4 名,高要1 名。?《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四年度畢業(yè)表》,民國韓師檔案“備查”卷362,第9-14頁。1918 年畢業(yè)生共32 名,計饒平20名,潮安6 名,潮陽3 名,豐順2 名,澄海1名。?《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民國七年度畢業(yè)姓名表》,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364,第1-5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此外,海外僑胞子弟回國就學者,亦不在少數(shù)。?韓師民國檔案卷579,原未編頁碼,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
學生之家庭職業(yè),以商人和知識分子居多,以1922年8月前在校生為例,“學生家庭職業(yè)計:工得百分之三,農(nóng)得百分之十七,商得百分之三十二,醫(yī)得百分之三,學得百分之三十一,紳士及政界得百分之十四?!雹夙n師民國檔案卷579,原未編頁碼,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商、學、紳士及政界共計77%。
關翰昭在任期間,共有101 名本科畢業(yè)生,1916 年41 名,1919 年32 名,1921 年28 名。②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363,第14-15頁;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63-66頁;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364,第1-5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學生畢業(yè)后,大多各回原籍充當小學教員。③《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七年度周年概況報告》,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63-66 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1921年畢業(yè)者稍有不同,7 成回原籍當教員,1 成升學,1成到各地局所任職員,1成賦閑。④韓師民國檔案卷579,原未編頁碼,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
1912 年6 月,學校因開學較遲,未及招考新班,校內僅有本科一班,人數(shù)不多。據(jù)南京政府《師范學校章程》,四年畢業(yè)并無預科。因此,學?;I劃增加課時,縮短暑假期限,將該學期作為第二學年之終,暑假后則為第三學年之始。9月,第二學期開學后,添招新班一班,亦因不辦預科,將國文、英文、數(shù)學各科目課時酌量增多。⑤《惠潮梅師范學校民國元年上下學期報告各項表》,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358,第1-7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
1912年上學期,本科甲班教授科目及每周課時包括修身、習字各1 小時,歷史、地理、博物、化學物理、繪畫、樂歌各2 小時,教育、體操各3 小時,國文4 小時,英語、數(shù)學各6 小時,每周共36 小時。下學期添招乙班,科目及每周課時,計修身1 小時,化學物理、繪畫、樂歌、習字、歷史、地理各2 小時,博物、體操各3 小時,英語、數(shù)學各6 小時,國文7 小時,每周共36 小時⑥《惠潮梅師范學校民國元年上下學期報告各項表》,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358,第1-7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1913 年,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規(guī)劃的預科、本科各科目周課時如表3。
表3 1913年廣東省惠潮梅師范學校各科目每周課時計劃
表3 僅是教學計劃,實際教學工作有所變通,如二年度(1913 年8 月至1914 年7 月),本科四年級每周加授數(shù)學課4 小時,第一學期每周加授教育課2 小時,第二學期以后開始實習,實習增至12 小時。①《惠潮梅師范學校周年概況報告》(自民國二年八月起至民國三年七月止),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48-50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各年級各科目皆有指定教材,每年度的教材依實際情況,略有變動。[4]
關翰昭任校長期間,時值戰(zhàn)亂,上課時間及科目多有變通,如六年度(1917年8月至1918年7月):
本校師范學生分甲、乙二級,本年度內,甲級生屬本科四年級,乙級學生屬本科二年級??颇考皶r間均遵照部章辦理。甲級所授學科目,較之上年度增加教育實習及法制、經(jīng)濟兩科,減少讀經(jīng)一科。上年度應授完之歷史、地理、博物三科,疊遭兵事,停課頗多。入本年度尚未完竣,仍每周各授一小時國文,英文亦各加一小時。乙級所授學科目較之上年度增加教育一科,除遵部章外,添多國語一小時。②《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七年度周年概況報告》,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63-66 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
學校不僅重視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品行亦嚴格要求,教職員則須以身作則,為生榜樣:
本校之職教員,必求其品行端正,堪為模范者,使學生知所法則。課室每日輪流值日生二人,宿舍每日輪派值日一人。凡課室及宿舍一切掃地、打塵、抹黑板等事,均歸值日生擔任。各人有違及衛(wèi)生如飲酒、吸煙、吐痰于地及其他不規(guī)則等事,亦由值日生記在日記簿,每日報呈學監(jiān)察閱,施以相當之糾正嚴則。
……
校訓定:誠、勤、儉、愛、勇,五字。除上堂教授隨時引起此種觀念外,此五字又每字分細目八條,令學生每日照條目反省,并分給成績表,使其將所行事,分條填注表內。全校學生除小學外,分為八組。每組以一教員主任,監(jiān)察其言行,酌給分數(shù)。監(jiān)察分二層,一察看能守規(guī)則否,一察看守規(guī)則是否系自動。自動者,分數(shù)多,否則分數(shù)少。月終送校長檢閱,然后據(jù)此報照部定考查。成績章程分為甲、乙、丙、丁等。③《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七年度周年概況報告》,韓師民國檔案“備查”卷583,第63-66 頁,韓山師范學院檔案館藏。
民國伊始,惠潮嘉師范學堂改為“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繼續(xù)為地方培養(yǎng)師范人才。在這個改制的過程中,廣東省政府、地方政府、軍閥等都深刻地影響著學校的發(fā)展。辦學經(jīng)費主要仰賴舊書院遺留下來的產(chǎn)業(yè),各級政府所能提供的幫助有限,且無法持續(xù)撥款。學校經(jīng)費時常緊張,面對突發(fā)情況,更是雪上加霜。其期,戰(zhàn)禍頻仍,讓學校的發(fā)展舉步維艱。不過,學校并未就此放棄,各職員仍努力維持,為地方培養(yǎng)教育英才,為地方教育發(fā)展奠定基礎。學校雖名義上是惠州、潮州、梅州3 地的師范院校,但實際入學者,多為潮汕地區(qū)的子弟,這是由學校的區(qū)位所決定的,特別是在地方戰(zhàn)事四起時,學生更多就近入學。即使經(jīng)費緊張、地方不安,學校仍極力培養(yǎng)學生,對學生要求亦嚴,盡心豐富學生的課程,保證畢業(yè)生的素質。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的管理與教學也逐步完善,為后來的發(fā)展積累大量經(jīng)驗。從廣東省立惠潮梅師范學校辦學歷史可知,民國初期廣東的師范教育主要依賴校方努力維持,省政府雖時有扶持、改革之意,但限于大局,未能確切實施,也未能持續(xù)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