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芳
兒童音樂劇是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為一體的藝術形式,結構簡單,線索清晰,時間短暫自由,情節(jié)生動活潑。自20世紀引入中國以來,就頗受少年兒童的喜愛,經久不衰。小學音樂課堂是學生接受美育,體驗音樂之美的重要平臺,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對其提出了更多的創(chuàng)新改革要求。將兩者融合起來,讓兒童音樂劇融入小學藝術課堂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以劇目《企鵝的春天之旅》為例,就如何編寫兒童音樂劇劇本、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劇目排演以及教學評價等進行闡釋。
一、精心打磨,創(chuàng)作源于教材的好劇本
創(chuàng)編劇本是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首個問題,也是最難操作的環(huán)節(jié)。兒童音樂劇教學與兒童音樂劇表演的區(qū)別在于,融入課堂的兒童劇要面向全體學生,側重學生參加藝術活動的情感體驗,即參與性,而不是挑選具有表演天賦的小演員,呈現一場極具“藝術性”的盛宴。在這個意義上,通俗易懂、簡便易學,為學生所熟悉并容易被接受成為兒童音樂劇課堂教學劇本的基本標準。
創(chuàng)編符合這個階段學生的特點且適合課堂教學的劇本,在實踐中可以采取以下三種方法:一是經典劇本改編;二是日常生活點滴豐富拓展;三是挖掘音樂課本內容內涵再創(chuàng)作。劇目《企鵝的春天之旅》采用第三種方法,它選自人音版音樂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一課《春天》。教師在帶學生創(chuàng)編時,采取了分步實施的辦法:第一步,創(chuàng)設花兒、蜜蜂、布谷鳥、小雨、種子等角色,讓學生說說角色的特點,比如小雨的聲音特點,種子從土壤鉆出所爆發(fā)出的生長力,引導學生演一演。第二步,教師拋出企鵝這個角色,請學生討論“企鵝與春天的關系”,進而引出“企鵝想認識春天”這個故事線索。第三步,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將學過的有關春天的歌曲、樂曲等,通過歌唱、舞蹈、打擊樂演奏等形式表演出來,故事內容講述的是小企鵝從冰天雪地的南極來到“春天”,花兒、鳥兒等將“春天”表演給它看。這樣,劇本雛形就誕生了。
學生對兒童音樂劇這種音樂形式的認識較為淺顯,不理解“分幕”的含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搜集一些經典兒童劇表演的片段,如為學生提供兒童劇《白雪公主》的視頻,將分幕的部分提取出來,如“公主出生”“初次毒害公主”,幫助學生理解“分幕”的含義,了解用簡單的詞語表示故事比較完整的一個段落即是“一幕”。接下來,引導學生結合現有的音樂素材探討“分幕”,形成方案。最終,將《企鵝的春天之旅》分為四幕:第一幕:花兒盛開;第二幕:鳥兒歡叫;第三幕:小雨沙沙;第四幕:春的交響。整個過程中,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調動已有經驗,參與全程的活動設計。
二、積極引導,鼓勵學生沉浸式參與
排演兒童音樂劇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是沉浸于劇情的跌宕起伏,調動身體各感知要素表演展示的過程。對于課堂而言,則是教學組織的過程以及教師的指導的過程。
(一)角色初體驗
對于一群毫無表演經驗的課堂里的學生而言,如何進入劇目中的角色呢?在這堂音樂課中,課程的展開部分,引出劇目中的角色——花兒、蜜蜂、布谷鳥、小雨、種子、森林里的小動物們等,并調動已有經驗鼓勵學生表演,請學生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學生完成角色初體驗之后,老師均給予建議式的評價。比如:花兒和小蜜蜂表演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如果有朋友來你家里做客,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肯定能想到是開心、高興……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開心、高興這種內心的感受,讓你的客人——小企鵝看出來。學生通過思考,總結出可以通過面部的表情來實現。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提升了音樂表現力、豐富了表演經驗,從而達成目標——能用生動的對話、歡快活潑的演唱演奏、協調的身體律動等形式表現音樂劇劇情,豐富對角色的理解與認知。
(二)知識之詳解
在完成了對角色表演的初步體驗之后,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剛才的表演經歷——通過什么形式展示的第一幕“花兒盛開”?通過什么形式展示的第二幕“鳥兒歡叫”?通過什么形式展示的第三幕“小雨沙沙”?通過什么形式展示的第四幕“春的交響”?學生通過回憶角色初體驗,能夠總結出是通過舞蹈、歌唱、表演、打擊樂表演等形式進行的展示。接下來引出新知——兒童音樂劇以及它的表現形式。學生通過先體驗后總結的方法,了解了兒童音樂劇這一藝術形式,從而達成目標——通過參與體驗式的表演,了解兒童音樂劇及其表演形式。
(三)完整之呈現
教學設計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拋出劇中最重要的角色——小企鵝,學生參與演出的熱情到達了最高點。教師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將角色與故事情節(jié)相互串聯,同時通過啟發(fā)式問答的形式,將劇中人物的“對白”梳理出來,這樣完整的劇本誕生了,學生躍躍欲試。此時,教師鼓勵學生采取競演的方式,爭取到自己喜歡的角色。這樣,通過調動積極性、貫徹公平原則的方式,減少了學生之間的“矛盾”和挫敗感。學生在親身體驗中以及與同伴的合作過程中,感受參與的樂趣,并能大膽表現和創(chuàng)造,在意猶未盡的表演中結束課程,完成課程目標——理解音樂劇所表達的情感,能夠用自己喜歡的藝術形式大膽表現角色,感受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
教學過程中通過一條線索、幾個情境、一些角色,將課本及拓展的有關“春天”的素材勾連起來,設計思路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很活躍,主動性被調動,而教師“教”的痕跡不是很明顯,建議式的評價幫助學生積累表演經驗,堅持了學生主體地位。
三、復盤反思,構建與教學創(chuàng)新同頻共振的評價指標
兒童音樂劇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由一堂劇到很多劇,由一個時間段到長時間教學創(chuàng)新,完善的教學評價非常重要。教學評價對于教師來說是審視教學的過程,即發(fā)現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是為了促進他們在藝術活動中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發(fā)展。
(一)評價教師教學過程的組織
教師的評價應著重從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來衡量,一是要評價教學計劃和要實現的教學目標是不是符合本班、本年齡段學生音樂能力發(fā)展現狀;二是要評價教師實施的策略、創(chuàng)設的環(huán)節(jié)是不是調動了學生參與兒童劇表演的積極性;三是要評價兒童音樂劇角色的設置、表演的形式是不是兼顧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全員都能參與,都有“獲得感”;四是要評價師生互動過程是不是使學生主動而有效地參與、學習。除此之外,音樂活動中教師表現出的音樂素養(yǎng)也應成為教學評價的內容,包括其專業(yè)知識、教學能力、溝通互動能力等。
(二)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
評價學生教學活動中的表現,既應關注學生音樂表現力的情況,又應關注學生在兒童音樂劇參演中所表現出來的興趣,以及與教師、同伴溝通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教師要始終運用正確的評價理念,對學生的表演給予鼓勵,善于在表演中觀察和評估,以調整、改進指導策略。對于表演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教師應啟發(fā)學生嘗試自主解決。比如:幕與幕之間的銜接問題總是得不到很好的處理,學生在沒有親自表演時,往往離于劇情之外,造成表演的不順暢。這時,教師在教學評價時可以將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討論并解決問題。通過討論,增設“導演”和“劇務”等角色,并明確他們的職責,督促和服務于小演員。這樣新的角色又出現了,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有待學生在排演中嘗試和體驗。
(三)評價教學實施全程中的美育效果
兒童音樂劇的教育價值絕不僅僅是演出效果,它更強調在這較為漫長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提升。音樂劇對團隊的合作精神要求很高,所有參與人員的行為都會影響到最后的演出效果。為了追求更好的演出效果,學生要為自己的表現負責,包容彼此,從而促進其社會性的發(fā)展。
評價即導向。提出并實施兒童音樂劇融入課堂的評價指標,確保了該課程初步建立起可復制、可推廣、可評價的教學體系,為進一步深入開展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打下基礎。
注:本文系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兒童音樂劇融入小學藝術課堂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HLE210326)的研究成果。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