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玥
剪一縷清秋,隨西風(fēng)入夢(mèng),夜入潛山,尋古南岳一柱擎天的傾世風(fēng)采。
山無云則不媚,無水則不秀,天柱山皆全,洋洋大觀,兀然天地。如此好風(fēng)光,方不負(fù)李白“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氣。清宴皖公山,巉絕稱人意”的盛贊。
慕天柱山世界地質(zhì)公園的美名,本著對(duì)余秋雨洋洋灑灑《寂寞天柱山》的考究之意,我踏上了這片禪意化山水之地。
曾翻閱泛黃的歷史書籍,我仰望天柱山在當(dāng)年漢武拜岳時(shí),冠絕天下的凌云之氣;驚羨唐宋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巋然竦峙的名動(dòng)天下;感慨昔年被廢去五岳之銜,獨(dú)倚云霞的沉淪寂寥。然而,天柱山似乎并不在意這些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總是寵辱不驚地屹立在神州大地,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十月的天柱山,沒有草長鶯飛的喧鬧,沒有霧潮云浪的恢宏,也沒有天柱晴雪的清靈,唯浩渺天空綴以散淡閑云,隱蒼翠青山,冷泉泠泠,深山梵剎鐘聲悠遠(yuǎn)深長。我生性喜靜,在蜿蜒的幽幽山道徜徉,倒也十分暢然自在。
我看過許多山,遇見許多風(fēng)景,聽說許多故事。然而,在我曾經(jīng)走過的地方,相看兩不厭的,只有天柱山。
天柱山有別于其他名山的,便是素有“巖石之王”稱謂的花崗巖。經(jīng)千載風(fēng)蝕雨侵,巖體被打磨成流暢的線形,或是如劍倚天,或是巨擘高張,或是刀削斧砍。山石各是千姿百態(tài),卻又有著一以貫之的精髓——不馴逞傲桀?;蛟S這就是天柱山的品格,不諂媚,不迎合,只靜靜地等在那里,等知音造訪,方能心通相悅。
所謂移步換景,在天柱山體現(xiàn)得恰如其分,走東關(guān),下西關(guān),望岳亭、龍吟虎嘯崖、飛來石、象鼻山、神秘谷、天柱峰,自是風(fēng)景迥異,引人入勝,頗有一番登臨仙境之感。若只有山脈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則稍顯凝重,當(dāng)有流水潺潺,方能透人意。山間有深潭,煉丹湖宛若翡翠,鑲嵌在天柱山挺拔的腰身上;林中聞飛瀑環(huán)佩響,九井瀑布匯千萬溪泉曲折宛轉(zhuǎn),碎玉滾珠落九天。我心知每一處畫意洞府、詩情山景都是大自然沉淀的精粹,而我今日與它的相識(shí),必有一番因緣。
我立于天柱山巔,可見浩浩湯湯的長江攜泥帶沙地奔涌而去,轉(zhuǎn)憶起湮沒在時(shí)光里的人和事,千絲萬縷織成一匹云錦在心頭。當(dāng)是這樣的花崗巖,才能見證磐石無轉(zhuǎn)移的生死愛情;當(dāng)是這樣清澈的泉水,才能訴說鵲橋相會(huì)的纏綿悱惻。任何一方美景,任何一處名勝,如果沒有歷史底蘊(yùn),便只是一襲華麗卻沒有靈魂的裙裳。天柱山不枉通神的美譽(yù),山有性,水有靈,難怪李白、蘇軾也欲投跡歸此了。
縱觀歷史,今日天柱山雖比不得昔年以南岳之尊屹立天下的聞名遐邇,然而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天柱山以淡泊之姿,扎根江淮大地,不來不去,引無數(shù)知音歸往,宣泄胸中塊壘。大匠無心,大道有略,天意無意,舒卷我心。
若能拄一根竹杖,于林?jǐn)嗌矫魈?,纖手弄清泓,掬一捧秋風(fēng),寄予寥寥我心。如此,該是何等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