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娟 吳松炯 蘇柳如 肖丹丹 葉麗芳
東莞市寮步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東莞 523400
心力衰竭可由多種心臟疾病進展導致,是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具有病程長、致死率高等特點,是導致心臟疾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1]。由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下降,使其社會功能逐漸減退,可影響患者情緒穩(wěn)定,誘發(fā)嚴重負面情緒,影響治療效果,導致病情加重[2]。對于患者而言,不良心理可影響其對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產(chǎn)生不良醫(yī)學行為。臨床護理是提高患者依從性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精神和心理領域的重視程度不足,而導致并不能明顯改善心理創(chuàng)傷。雙心護理模式是一種更為注重患者身心服務的護理,能夠在減輕患者身體痛苦的同時,解決心理創(chuàng)傷,并在臨床上得到了推廣應用[3]?;诖耍狙芯恐饕治鲭p心護理模式干預對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6 月至2022 年12 月東莞市寮步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96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8例。⑴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慢性心力衰竭指南》[4]中相關診斷標準;②經(jīng)影像學確診,心功能分級為Ⅰ~Ⅲ級;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⑵排除標準:①存在肝腎功能障礙;②無法建立正常溝通,如意識不清、智力缺陷、聽力障礙、語言障礙等;③存在精神疾?。虎懿∏檩^為嚴重,生命體征異常。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表1)。本研究通過東莞市寮步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心力衰竭護理。給予生命體征監(jiān)護,遵醫(yī)囑使用藥物。定期清潔病房,消毒、通風。組織患者集中授課,開展患者行為與健康講座,促進患者形成正確的健康理念,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提升自控能力。在護理過程中注意加強與患者之間的單獨交流,針對患者難以明白的問題進行詳細講解。制定健康科學的飲食計劃,制定合理有效的運動康復計劃。在患者出院后定期電話隨訪,監(jiān)督康復項目執(zhí)行情況。
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增加雙心護理模式干預。⑴心理護理。①情感護理:創(chuàng)造輕松的治療環(huán)境,盡可能安排單人間,房間內(nèi)盡量減少人員出入,護理活動和技術操作前必須與患者解釋目的和方法,其過程做到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室內(nèi)溫度22~24 ℃,濕度50%~60%,使環(huán)境保持安靜、舒適。②減輕或消除患者恐懼、焦慮的心理危機:評估患者心理危機程度,如目前患者最大心理、情緒是什么,患者有無需要幫助解決哪些問題,或要求家屬參與的動機。③心理支持者的陪伴:讓患者較為信任的人陪伴在身邊。④情感支持:每次巡視病房或治療、生活護理時,面帶親切的微笑和眼光,一手輕握患者的手,另一手替患者擦汗或整理發(fā)髻的同時,真誠的問候、安慰、鼓勵患者,講解疾病現(xiàn)狀、治療信息(包括檢查數(shù)據(jù))及情緒對疾病的影響。⑤體諒與包容:對于患者(包括家屬)的負性情緒,通過表情、眼神、語行、體型,無聲表示其同感心,體諒和不介意他們的過激語行,維護其自尊心及尊重其人格。每項護理操作前向患者講解清楚目的、方法及作用,邊操作邊講解,詢問有無不適感,操作完畢,感謝患者的配合,對患者交代注意事項。⑥社會支持:常與患者家屬溝通及告知患者的各方面情況,包括治療進展和病情的轉(zhuǎn)歸,減輕或消除患者恐懼、焦慮的心理危機的同時,引導患者主動傾訴內(nèi)心想法,并評估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⑵行為干預:①提供適宜患者口味,又有利于控制心力衰竭和康復的飲食,如清淡、低鹽、低脂、低糖、高維生素等飲食。飲水:在控制水量的范圍內(nèi),睡前晨起喝1杯溫開水,慢飲(小口小口喝),水溫37 ℃,夠量(視病情而定)。②教會患者掌握記錄24 h出入量和觀察尿性質(zhì)的方法,如尿有無血及尿液混濁程度,即水分充足尿液無色,輕度脫水尿液黃色,脫水嚴重尿液渾濁橘黃色或微黃,疲勞透支尿液多泡。③病情穩(wěn)定的情況下給以適合的運動,如從床上自我活動手腳關節(jié)到床邊原地踏步,病情允許可室外散步等。運動量:休息心率增加10~20次/min,一般以自我勞累感覺為主要終止運動指征。④告知患者藥物的不良反應指征,如強心藥服前如何數(shù)心率,心率低于多少應暫停服藥,如出現(xiàn)上述情況應立即告知醫(yī)務人員等。⑤播放輕松舒緩的音樂,指導患者收縮和放松肌肉的方法,即固定視物,將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室內(nèi)某一物體上,閉上眼睛,用輕緩語氣指導患者有節(jié)奏地緩慢呼吸,同時,患者自我暗示“我已經(jīng)沒事,安全了”。⑥社會支持:常與家屬或患者信任的朋友溝通,交換患者信息,共同構(gòu)建促進患者康復的環(huán)境與途徑。
⑴心功能:護理前、護理6 個月后,使用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心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SD),采用6 min 步行試驗,檢測6 min 步行距離(6MWD)。⑵心理狀態(tài):護理前、護理6個月后,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價,SAS、SDS 均包括20個條目,以1~4分評價,所有條目得分總和為粗分,乘以1.25 為標準分,≥50 分為存在焦慮,≥53 分為存在抑郁,分值越高患者心理狀態(tài)越差。⑶自我效能感:護理前、護理6 個月后,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進行評估,包括10 個條目,涉及問題均為遇到困難時的信心。采用李克特4 點量表評價,每個條目1 分為完全不正確、2 分為有點正確、3 分為多數(shù)正確、4 分為完全正確,總分40 分,以1~10 分為自卑、10~20 分為信心不足、20~30 分為信心較高、30~40 分為非常自信。⑷生活能力:護理前、護理6 個月后,使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評估,其中包括基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IADL)。BADL(40 分)包括進食、洗漱、洗澡、如廁、穿衣;IADL(60 分)包括翻身、從床上坐起、轉(zhuǎn)移、行走、驅(qū)動輪椅、上下樓梯。共計100 分,得分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⑸并發(fā)癥:記錄兩組護理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心源性休克等。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完成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心力衰竭患者護理前后心功能比較()
表2 兩組心力衰竭患者護理前后心功能比較()
注:對照組采用心力衰竭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增加雙心護理模式干預;LVEF 為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SD 為左心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6MWD為6 min步行距離
?
護理前,兩組LVEF、LVESD、6MWD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6 個月后,研究組的LVEF、6MWD 均高于對照組,LVESD 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表3 兩組心力衰竭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心力衰竭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分,)
注:對照組采用心力衰竭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增加雙心護理模式干預
?
護理前,兩組SAS、SDS 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6 個月后,研究組的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表4 兩組心力衰竭患者護理后自我效能感比較[例(%)]
表5 兩組心力衰竭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心力衰竭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對照組采用心力衰竭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增加雙心護理模式干預;BADL 為基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IADL為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
護理前,兩組的GSES、ADL 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6 個月后,研究組的GSES 自信占比、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
表6 兩組心力衰竭患者護理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病情發(fā)展至心力衰竭階段,其器官功能減退,心臟灌注不足,可出現(xiàn)呼吸困難、憋喘、氣促等癥狀,預后較差,患者可能伴有嚴重的情緒波動[5]。對于心力衰竭患者而言,情緒起伏過大具有較高的危險性,可影響血流動力學的穩(wěn)定,導致病情加重,影響臨床治療[6]。并且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患者的依從性較低,可能出現(xiàn)不良醫(yī)學行為。因此,對于心力衰竭患者,在緩解其軀體疼痛的同時,還需要增加對其心理的重視程度,以改善預后。臨床護理是提高患者依從性不可缺少的途徑,常規(guī)護理雖然能夠通過健康教育增加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依從性,但是并不能重點解決心理因素對依從性的影響,使護理效果受到影響。本研究對象均為冠心病患者,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身疾病,是生物因素與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因此,除了藥物治療外,配合心理治療對提高心力衰竭的療效、減少復發(fā)、改善生活質(zhì)量等具有重要意義[7]。據(jù)臨床觀察,精神因素尤其負性情緒會加重心力衰竭的發(fā)展,影響療效,其結(jié)局起到直接陰性作用。本研究兩組患者護理前均患有抑郁和焦慮,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較對照組低(均P<0.05)。有研究指出,表情決定情緒,情緒可通過面部表情體現(xiàn),而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又可控制和調(diào)節(jié),本組患者均是老年人,寡欲、焦慮、恐懼、抵觸治療,我們以真誠對待和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恐懼焦慮嚴重者,治療性的觸摸和尊重維護患者的自尊心,可有效消除或減少患者的心理危機,提高治療依從性,從而促進心身康復。雙心護理模式是1943 年由國外學者提出的新型護理模式,后我國心血管專家將其應用于心臟疾病患者的心理護理中[7-8]。雙心護理模式是一種同時解決患者的心臟和心理問題的護理方式,具有身心同治的作用,能夠在臨床治療的基礎上,通過全面評估采取針對性心理干預措施,以滿足現(xiàn)代人們對護理服務的需求[9]。研究組經(jīng)雙心護理模式干預后,其LVEF、6MWD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LVESD低于對照組(均P<0.05),說明雙心護理模式干預能夠進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對機體功能恢復具有促進作用。周苗和郭曉嵐[10]的研究顯示,通過應用雙心護理模式,心力衰竭患者的機體功能有一定程度地改善。雙心護理是心臟和心理護理,該護理模式的核心是以心臟疾病患者為護理中心,將心血管疾病與心理疾病進行同時治療[11-12]。而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更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通過實施雙心護理可有效解決患者心理創(chuàng)傷,提高依從性,確保治療的有效開展。雙心護理模式干預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預防和減少不良情緒的產(chǎn)生。劉雙英和劉雙鳳[13]的研究表明,雙心護理能夠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抑郁癥狀。分析原因在于,雙心護理是針對心臟、心理的護理方式,以心理護理為重點內(nèi)容,可在更大限度上減少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信心,讓其感受到溫暖。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的GSES 自信占比、ADL 評分均更高(均P<0.05),提示雙心護理模式干預有利于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研究認為,雙心護理模式較常規(guī)護理更具人性化,通過生理-心理-社會的醫(yī)學模式,使患者受益[14]。因此,雙心護理能夠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給予其更多的力量和支持,從而提升自我效能感。此外,通過提高患者依從性,能夠幫助糾正不良行為,形成良好生活習慣,減少治療過程中不良醫(yī)學行為,減少意外事故的發(fā)生,可減少并發(fā)癥。
綜上所述,雙心護理模式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延緩疾病進展,改善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自我效能與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