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學玲 譚瑋璐 陳經欣 楊春新
1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胸外科,廣州 510120;2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中醫(yī)科,廣州 510120
手術是疾病的常見治療方式,是主要的外科治療措施,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病痛折磨,但手術是有創(chuàng)性操作,會對患者機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術后或基于病房的手術護理階段對患者術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1]?;颊咝g后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較差,需要漫長的恢復過程[2]。在術后積極配合開展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十分必要,常規(guī)西醫(yī)護理措施以氣壓治療、紅外線燈照射、機械輔助排痰等措施為主,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但術后仍可能出現(xiàn)胃腸功能紊亂、自理能力較差等情況,對患者的術后康復造成不利影響。中醫(yī)護理是在中醫(yī)理論基礎上實施的護理方案,融合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及中醫(yī)人文關懷理念,能更好的促進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恢復。隨著醫(yī)療理念的不斷發(fā)展,使得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也得到了廣泛運用,對于提升總體護理效果有著重要意義[3-4]?;诖?,本研究選取2022 年7 月至9 月期間于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胸外科接受肺部手術治療的80 例患者展開研究,結果內容做如下報道。
選取2022 年7 月至9 月期間于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胸外科接受肺部手術治療的80 例患者進行隨機對照試驗,使用計算機抽簽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0 例。試驗組男18 例,女22 例,年齡29~72(53.75±10.85)歲。對照組男19 例,女21 例,年齡27~75(55.73±11.45)歲。比較兩組基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研究對象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的原則,術前與患者本人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⑴納入標準:符合手術治療指征,要求接受手術治療;有基本交流溝通能力。⑵排除標準:合并傳染性疾??;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器官疾??;合并惡性腫瘤等危重癥疾?。缓喜⒅委焹x及中藥使用禁忌,如心功能不全及急性炎癥性皮膚疾病等。
氣壓治療儀:采用DSM-3S 型空氣壓力治療儀(DAESUNG MAREF Co..Ltd);紅外線燈:采用CQX-2B 特定電磁波治療器(重慶蜀軒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機械輔助排痰儀:采用HemaG2000 振動式物理治療儀(珠海黑馬醫(yī)學儀器有限公司)。
4.1.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西醫(yī)護理。以氣壓治療、紅外線燈照射、機械輔助排痰等為主。⑴氣壓治療:為患者和家屬說明操作主要目的及注意事項,取得患者的配合,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或半坐臥位,套一次性鞋套,將空氣波壓力帶套在患者雙下肢上,壓力帶使用過程中避免堅硬物體等其他異物進入,按照壓力區(qū)間正確套好后,拉好拉鏈后調節(jié)壓力適宜,治療時間為30~45 min,1 次/d[5]。⑵紅外線照射:先將電磁波治療器預熱5~10 min,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或側臥位,完全暴露傷口照射部位,注意拉好圍簾保護患者隱私,控制治療頭端面距離胸部傷口皮膚30~50 cm,溫度以患者自感舒適為宜,過程中防止燙傷,照射部位皮膚微紅屬正常,每次照射時間為30~45 min,2 次/d[6]。⑶機械輔助排痰:排痰前1 h 避免進食,排痰前15~20 min 予以氧氣霧化吸入,促進痰液稀釋,協(xié)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臥位,將其軀干向前稍稍傾斜,使患者胸背部充分暴露,避免穿著厚重衣物。醫(yī)務人員可根據(jù)患者實際耐受情況和病情等選擇合適的振頭和適宜的振幅,控制在20~30 Hz,醫(yī)務人員一手持振頭以由外向內、由下往上的順序緊貼皮膚進行振動排痰,每個部位振動10~15 s,另一手固定患者肩部以免上身移動[7-8]。排痰過程中注意避開傷口、引流管位置,傾聽患者主訴,若出現(xiàn)心慌氣短、呼吸困難等不適,立即停止操作,排痰時間在20~30 min,2次/d。
4.2.試驗組 在對照組西醫(yī)護理基礎上加用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特色技術。⑴天灸:將肉桂、干姜、川芎、花椒、細辛、白芥子等中藥等量研為細末干燥藥粉,加入鮮榨生姜汁調配成糊狀藥膏。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并且便于操作的體位,取一次性無紡透氣膠布,并在中間放置直徑約1.5 cm 的調配天灸藥膏,貼于施灸穴位處,用粘貼膠布固定。穴位選擇內關、厥陰俞、合谷、天樞、中脘、足三里等腧穴。注意觀察患者局部皮膚狀況,有無過敏情況,并告知患者貼藥期間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海鮮等食物,避免滯留空調房,不可抓撓貼敷部位等。天灸貼敷時間為30~45 min,1 次/d,療程為術后連續(xù)1~3 d[9]。⑵中藥熱奄包: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體位,檢查局部皮膚情況,予中藥熱奄包外敷。中藥熱奄包組成包括紫蘇子、萊菔子、白芥子、小茴香、吳茱萸、延胡索各20 g,花椒15 g,紅花、肉桂各10 g,粗鹽500 g。將上述中藥搗碎,與粗鹽混合后放入布袋中。將中藥熱奄包置于微波爐中采用中高檔火加熱3 min,加熱至50~60 ℃,以藥包不燙手為宜,將其外敷于患者的腹部,所覆蓋穴位包括神闕、氣海、關元、天樞。實施過程中注意中藥熱奄包加熱后應先試溫度,不可直接與皮膚接觸以免燙傷皮膚,治療后囑患者多喝溫開水,療程為術后當天開始,2次/d,30 min/次[10]。并針對患者實際情況開展情志疏導、膳食調護、康復訓練等措施,教會患者正確的自護措施和情緒調節(jié)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我修飾、自主轉移等,使患者能夠保持積極的生活狀態(tài),快速康復[11]。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當天、術后第1 天、術后第2 天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疼痛評分、壓力性損傷風險。⑴對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評價,采用BADL 評分量表完成評價,護士根據(jù)患者主觀感覺及行動能力進行評估,內容包括:修飾、轉移、活動、進食、如廁、上下樓梯等10 個項目,分值范圍在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強[12]。⑵在評價兩組患者的疼痛情況時,采用數(shù)字估量表,是以患者為應用主體的疼痛強度評估工具,通過患者自我報告的NRS 分值來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分值范圍在0~10分,依次表示從無痛到劇烈疼痛,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越明顯[13]。⑶在評估兩組患者壓力性損傷風險時,采用Braden 評分量表進行評價,Braden 量表由護士從知覺感覺、潮濕、活動能力、移動能力、營養(yǎng)狀況、摩擦力和剪切力6 個方面對患者進行評分,分值為12~23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壓力性損傷風險越低[14]。
運用統(tǒng)計檢驗工具SPSS 29.0 完成對研究數(shù)據(jù)的驗證,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術后當天、術后第1 天、術后第2 天生活自理能力水平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部手術患者術后生活自理能力水平比較(分,)
表1 兩組肺部手術患者術后生活自理能力水平比較(分,)
注: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西醫(yī)護理,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特色技術
?
試驗組患者術后當天、術后第1 天、術后第2 天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肺部手術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肺部手術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注: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西醫(yī)護理,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特色技術
?
試驗組術后當天、術后第1 天、術后第2 天壓力性損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部手術患者術后壓力性損傷風險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肺部手術患者術后壓力性損傷風險評分比較(分,)
注: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西醫(yī)護理,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特色技術
?
手術是治療肺部腫瘤的重要有效手段,而手術治療雖然能較好的發(fā)揮治療作用,但受到術中麻醉、胸腔積液、肺漏氣、疼痛、藥物不良反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均可能導致患者術后出現(xiàn)體質虛弱、氣血運行不暢、胃腸功能紊亂、腸蠕動減弱等系列并發(fā)癥,對患者的病情和術后康復造成嚴重影響[15]。需積極加強針對患者的術后康復護理,以期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
常規(guī)西醫(yī)護理中氣壓治療、紅外線燈照射、機械輔助排痰等在術后護理中應用較為廣泛。其中,氣壓治療主要是通過加大氣壓對機體神經、血管、靜脈、軟組織動脈等部位提供一定壓力,繼而改善患者不適癥狀,在處于被動體位、術后臥床患者的治療中,具有顯著的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作用。在治療前為患者詳細說明治療目的,適當加壓治療,可較好的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有效改善疼痛感受,消除腫脹情況,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總體療效[16-17]。紅外線照射有很好的穿透作用,能促使組織內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加速循環(huán),增強組織代謝能力。人體組織吸收的紅外線能產生熱效應,使局部皮溫升高,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增加微循環(huán)的灌注量,改善切口周圍組織的供血、供氧狀態(tài),促進局部滲出物吸收,增強細胞再生能力,促進傷口愈合[18]。應用機械輔助排痰可以較好的促進氣道分泌物引流,避免分泌物堵塞氣管,有效改善患者肺部通氣功能,使得潮氣量得以增加,顯著降低患者術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fā)生,通過機械輔助排痰能直接將黏附在氣管壁上的痰液排除,改善患者肺功能[19-20]。隨著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特色技術的積極推廣,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模式得到更廣泛應用,能更好的滿足患者診療護理需求。而患者對康復護理要求的日漸提高,傳統(tǒng)的康復訓練護理模式已無法滿足患者實際的需求。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肺康復護理模式是由中醫(yī)科醫(yī)生以及胸外科醫(yī)護人員組成的醫(yī)療團隊,從而能對患者進行多方位的康復訓練及治療。天灸是取對皮膚有刺激性的中藥敷貼于穴位,使皮膚自然潮紅、充血、起皰的治療方式,能較好的刺激穴位,還能通過特定藥物在局部吸收,發(fā)揮顯著的藥理作用[21-22]。應用天灸治療的貼敷穴位以經穴為主。中藥熱奄包是將加熱好的中藥藥包外敷身體特定部位,通過中藥熱氣熏蒸,使得局部毛細血管擴張,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速度加快,通過溫熱作用進而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受。中藥熱奄包含有吳茱萸、小茴香、花椒、肉桂、紅花、延胡索、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小茴香、花椒具有溫中止痛的作用;肉桂、紅花具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的功效;延胡索能夠活血行氣;白芥子能夠理氣散結、舒經通絡。全方配以粗鹽加熱,共湊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化痰散結、潤腸通便之效,從而實現(xiàn)對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改善與疼痛的緩解。此外,加強針對患者的個體化指導和中醫(yī)人文關懷,進而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壓力性損傷發(fā)生風險[23-24]。
近年來,隨著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特色技術的發(fā)展,中西醫(yī)結合護理被更多的外科手術患者所青睞,它融合了中西醫(yī)的優(yōu)點,對患者的康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能夠針對患者身體不同系統(tǒng)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以提高療效。中西醫(yī)結合還能夠起到一種互補作用,從而達到更好的緩解疼痛的效果。中醫(yī)強調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西醫(yī)則通過理療、營養(yǎng)、藥物等手段幫助身體恢復,而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對于肺部外科手術患者來說具有很多的優(yōu)點,它可以緩解疼痛、改善肺功能,減輕術后胃腸道不適,促進患者早期下床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越來越多的術后患者選擇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以加速康復[2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術后當天、術后第1 天、術后第2 天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得分結果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試驗組術后當天、術后第1 天、術后第2 天的疼痛評分結果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試驗組術后當天、術后第1 天、術后第2 天的壓力性損傷評分結果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說明對肺部手術患者實施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壓力性損傷發(fā)生風險,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減輕其疼痛感受。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措施可以較好的提高肺部手術患者術后生活自理能力,避免患者發(fā)生壓力性損傷,使患者的疼痛感受得到明顯改善,從多個方面改善肺部術后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促進術后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今后更多的推廣與運用[26]。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研究所選藥物和穴位比較單一,不適合其辨證特點,今后臨床工作中應盡量做到根據(jù)患者不同體質進行辨證施護,選擇不同藥物和穴位進行天灸和中藥熱奄包治療,以發(fā)揮中醫(yī)更好的作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丘學玲、譚瑋璐:撰寫論文;陳經欣:研究設計;楊春新:數(shù)據(jù)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