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距瓣尾囊草
1925 年3 月,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來中國考察。在四川江油,洛克發(fā)現(xiàn)了幾株開著五角星狀藍色小花的植物,時值冬末春初,開花的植物很少。憑著10 多年的植物研究經驗,洛克斷定眼前的植物很罕見,于是小心翼翼地采集了兩株帶回美國。經過歐美植物學家的一致確認,這種草屬于一個全新物種,暫時被稱為“洛克草”,這一發(fā)現(xiàn)在當時的植物界引起轟動。后來,人們根據(jù)葉片的形狀,將“洛克草”命名為“Urophvsarockii”,意思是“距瓣尾囊草”。
消息傳到中國,一批又一批學者趕赴四川尋找,均空手而歸。此后80 年間,距瓣尾囊草蹤跡難覓,研究者只能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標本館參觀。盡管如此,很多人并沒有放棄對它的尋找。
2005 年4 月,一個名叫李春雨的博士在江油武都水庫施工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距瓣尾囊草的蹤跡。經過勘察、清點,大桑園區(qū)域內共有4 個種群2026 株活體。對植物界來說,這既是好消息,更是一個壞消息。武都水庫設計蓄水位是658 米,水位線以下生長有1529 株距瓣尾囊草。一旦水庫蓄水,它們將遭受滅頂之災。經過多方呼吁,在有關部門的協(xié)調下,武都水庫做出承諾,為距瓣尾囊草讓路,等到異地移植培育試驗成功后再蓄水。
約瑟夫·洛克
對于建設方的讓路行為,學者們感到很欣慰,但更多的是壓力,很多人主動加入距瓣尾囊草移植培育試驗的行列。令人遺憾的是,4 年的時間,營養(yǎng)袋、配方土等培育試驗均告失敗,移植一事被迫擱淺。得知消息后,武都水庫再次向社會宣布,為距瓣尾囊草讓路,推遲蓄水時間。
隨后,一批學者轉變研究方向,開始對距瓣尾囊草的生活習性進行深入探究。原來,距瓣尾囊草對生長環(huán)境的要求極其苛刻,只在海拔620 米~650 米山體半風化石灰?guī)r裂縫內的腐殖土層生長,以少量風化物質和巖縫滲水存活,這正是導致其種群和數(shù)量稀少的原因之一。正因如此,現(xiàn)存的距瓣尾囊草顯得更加珍貴,堪稱“植物界大熊貓”。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多方勘察、對比,觀霧山自然保護區(qū)景臺村和大桑園地質環(huán)境相同。學者先以79 株距瓣尾囊草做試驗,將其移植在木箱中,再將木箱固定在懸崖上,以此驗證移植的可行性。
為了降低距瓣尾囊草因生存環(huán)境變化而導致的株體死亡率,移植方案近乎苛刻。時間選在夏季休眠期,根部須保留1 公斤以上土壤,還要做到“三隨時”,隨時挖、隨時運、隨時栽,24 小時內完成所有步驟。
2011 年5 月,分布在水位線以下的距瓣尾囊草開始搬家。距瓣尾囊草生長的巖體堅硬而又光滑,僅憑雙手無法完整移出。工作人員在懸崖絕壁上搭建出一個長約百米,高50 米的腳手架。在鋼釬、切割機、電鎬和電鉆的助力下,距瓣尾囊草連同根部周圍的巖石一起被切割鑿出。
距瓣尾囊草標本
一個月內,1480 株距瓣尾囊草陸續(xù)在景臺村安家。經過精心培育,移植成活率達到90%。為了物種的延續(xù),移植前,專家千辛萬苦收集來距瓣尾囊草種子近萬粒。其中5000 粒用于基因保存,1000粒用于實驗室繁殖,3000 粒用于景臺村繁殖。
武都水庫兩次讓路,先后增加投資上億元。與此同時,上千名專家、學者和工人歷時7 年奔波奉獻,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其目的只有一個,為了距瓣尾囊草的生存和繁衍。
2011 年6 月10 日,武都水庫開始蓄水,距瓣尾囊草原先生長的核心分布區(qū)被淹沒。在庫區(qū)90 公里外的景臺村,上千株距瓣尾囊草長勢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