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1月15日
啟程
中午時分,往??諢o一人的西昌航天發(fā)射場被圍了個水泄不通,所有人都在等待著可以載入史冊的一刻。發(fā)射場上,十五位整裝待發(fā)的航天員向主席臺方向大喊:“我們一定圓滿完成任務!”聲音響徹云霄,飄蕩在西昌航天發(fā)射場上空。
我們登上了“神舟四十五號”載人飛船,隨著倒計時聲音的響起,我深情地望向窗外的親朋好友,他們正向我揮手告別。飛船緩緩升空,我不禁黯然神傷: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回來?不知何時才能相聚?
飛船飛離大氣層,離地球這顆藍色星球越來越遠,一會兒就消失在茫茫太空中了……
2050年8月16日
魚化石
一切是如此地猝不及防,經(jīng)過200天的飛行,我們順利到達火星空間站。將空間站里的物資搬運后,我們將從地球帶來的“大家伙”——“祝融3號”火星車以及降落平臺帶到火星上,由我?guī)е坏刭|(zhì)勘探員探查火星地質(zhì),了解情況。
我們坐在“祝融3號”駕駛艙中,被彈射到了火星的烏托邦平原上空?;鹦擒囇杆傧陆担磳⒔咏孛鏁r打開噴射器,降低速度后準備著陸?;鹦擒嚻椒€(wěn)地降落在烏托邦平原上,打開艙門,一片赤紅映入我的眼簾。我身著厚重的宇航服,與三位地質(zhì)勘探員走下火星車,漫步于這顆人類從未踏足過的星球。我邁出了一小步,但我知道——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一步。我們在烏托邦平原勘測,發(fā)現(xiàn)了很多遠古生物化石,于是挑揀了幾塊帶回研究。在勘測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火星地下存有液態(tài)水,這對人類而言是個好消息。
回到空間站,我們將火星上的情況匯報給隊長,并對古生物化石進行分析,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竟是火星上遠古時期的魚類,身長達到4米。科考隊的所有人都為之震驚。
2050年9月15日
赤紅色的土壤
經(jīng)過幾天的檢驗,我們繼續(xù)對火星進行勘測。烏托邦平原在火星的北半球,而這次將要去勘測火星南半球。“祝融3號”已經(jīng)提前到達目的地。我們和上次一樣,又一次踏足于火星之上,既興奮又感慨??碧酵甑刭|(zhì)之后,我不禁產(chǎn)生了好奇:火星上那么多赤紅色土壤能否用來種植呢?于是,就隨手鏟了一些土壤帶回來做研究。
第二次火星漫步時,我們對火星的地質(zhì)已經(jīng)有了全面的了解,還編寫了一本《火星地質(zhì)大全》,放入我們的百寶箱中。
當我們開始研究火星土壤時,正碰上食物面臨短缺,補給最快也要再等一個月。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我想到之前的物資中還有一種快速生長的蔬菜和小麥的種子,便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用火星土壤進行培育種植。
十五個人一起坐上飛船,再次來到火星表面,這是我第三次火星漫步。這一次我們將要進行有史以來最艱巨的工作——培育種植。我們利用簡易的材料搭建出大棚,用鏟子松土,灌溉上水,十幾個人忙里忙外,開始播種施肥。在地球上,種植算是簡單的活動,但在火星上,每個動作都異常艱難。但總算一切還順利,我們開始忐忑不安地等待蔬菜和小麥冒出芽來。
第一天, 沒有絲毫動靜。
第二天,種子仍在火星泥土里靜臥。
第三天,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種子突然長出了瘦弱的小苗,莖梗是暗紅色的,細小的葉子泛著淡淡的綠痕,和地球上的幼苗有一些相似,但仔細瞧,更像鰻魚絲。
第五天,這些莖已經(jīng)開始變大,逐漸長成菜根,菜葉也長出了一些。真是神奇。
一周后,所有的種子全都發(fā)芽并且長出嫩芽。三周后,它們?nèi)砍墒?,我們將其拿回實驗室檢測,多項指標符合人體需求。
2050年11月11日
火星農(nóng)田
經(jīng)過上一次的成功種植,我們對“火星農(nóng)田”做了進一步擴展。現(xiàn)在我們基本可以自給自足了,每次收獲的食物夠我們吃大半年。一壟壟小小的菜地,讓人心旌蕩漾。
面對火星的大好情況,我們向國家航天局作了詳盡的視頻報告:我們已出色地完成火星種植任務。根據(jù)計劃,完成任務后我們便可以啟動“回家”計劃。視頻那頭的國家航天局領導,面露難色:由于種種原因,接替我們的下一批宇航員還需一段時日才能出發(fā)。
我們沉默了,隨即很快做出決定:我們要在這里留守,直到新一批宇航員到來。
2051年2月10日
除夕夜
這是我最后一次實施火星漫步計劃。凹凸不平的地表,隨處可見赭紅色的隕石,我們似乎漫游在紅色的海洋里,石林般錯落分布的古生物化石,又硬又冷。我與我的團隊即將離開火星,回到故鄉(xiāng)——地球,我的心里有一股不舍的情緒在滋長。
今天恰逢大年除夕,空間站里張燈結彩,遠離地球的我們沉浸在過年的喜悅中,接替我們的航天員今天正式出發(fā)了。飛船外面是無盡的黑夜,我們坐在一起觀看著來自故鄉(xiāng)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等待著新年的到來。
“三、二、一……”
鐘聲敲響了,我們要回家了!
老師評
吳卓迅在寫作《火星日志》之前,查閱了有關人類探索火星的很多知識,并觀看了多集紀錄片。這篇基于扎實的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作的科幻小說,細致描述了宇航員在火星上科研和生活的場景,以及為解決人類在火星上的食物而開展的農(nóng)作物種植實驗,既文采斐然,又細膩、扎實,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一代少年對家園的關切和尋找人類未來命運道路的情懷。
(指導教師:金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