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玲
護士規(guī)范化培訓是指在基礎教育畢業(yè)后的護理學生,在醫(yī)院就職后接受院內的再次教育培訓,使其盡快熟悉醫(yī)院規(guī)章制度、流程,從而達到勝任其護理工作[1]。2016年2月國家衛(wèi)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頒布了《新入職護士規(guī)范化培訓大綱(試行)》[2](下稱《大綱》),對保障新入職護士的培養(yǎng)質量有重要意義,大綱中明確要求:新入職護士掌握臨床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具備良好的護理服務能力所接受的一系列規(guī)范化培訓[3-4]。目前,新入職護士大部分是90后、00后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獨立意識、自學能力強,但缺乏有效溝通技能、同理心和人文關懷。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指引、預設或創(chuàng)設與教學計劃內容相關的場景,讓學生自己身臨其境領悟知識,幫助理解教學內容,最終回歸臨床實踐工作中的一種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在國內外的諸多學科方面的護理臨床教學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5-9]。影子體驗活動是在體驗式教學的基礎上,新入職護士跟隨病人和護士,充當他們的“影子”,直觀感受病人患病后的臨床表現(xiàn)、陽性體征、癥狀;護士在護理過程中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有利于新入職護士在短時間內,使其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充分相結合的過程,提高新入職護士發(fā)現(xiàn)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間接增加人文關懷意識[10-11]。因此,本研究將影子體驗活動應用于新入職護士規(guī)范化培訓中,旨在提升新入職護士的規(guī)范化培訓效果。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0年6月—2022年7月就職于某三級甲等醫(yī)院的112名新入職護士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高中起點的本科畢業(yè)生;經過理論、面試等入職到我院;新入職護士與病人均簽署本次活動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輪轉科室未滿6個月或不愿參與本次研究者。將2020年6月—2021年6月56名新入職護士作為對照組,將2021年7月—2022年7月56名新入職護士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人,女54人,年齡(24.52±1.25)歲,入職前理論考試成績(71.46±0.45)分。觀察組:男3人,女53人,年齡(24.48±1.34)歲,入職前理論考試成績(70.97±0.66)分。兩組新入職護士年齡、性別、入職成績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新入職護士入職后輪轉科室原則:內科病區(qū)、外科病區(qū)、重癥監(jiān)護室、急診科各一個科室,輪轉時間為每個科室6個月,每個科室輪轉結束前1周,均進行理論、操作技能考試。
1.2.1 對照組培訓方法
按照《大綱》要求,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由臨床護理帶教老師一對一指導,根據(jù)科室常見的疾病知識、圍術期護理、風險預警、健康指導及有效溝通技能等理論培訓及操作示范。跟隨臨床護理教師管理2例或3例病人,完成其全部護理工作,主要包括對病人的健康指導、護理評估、風險告知等;于最后1周周末進行考核。
1.2.2 觀察組培訓方法
1.2.2.1 成立項目小組
項目小組成員共10人,其中,護理部主任承擔策劃影子體驗活動的實施方案;3名內科科室、外科科室、特殊部門科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組織、協(xié)調影子體驗活動的具體實施;6名內科科室、外科科室、特殊部門專職帶教老師負責具體執(zhí)行影子體驗活動,并及時反饋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措施,達到護理質量持續(xù)改進的目的。
1.2.2.2 小組人員同質化
通過文獻查閱[12]、新入職護士知識需求調查[13]及專家函詢等方法,最終制訂新入職護士培訓計劃,主要內容包括“影子”體驗活動的各個項目內容、實施流程等,采用情景演練、工作坊、互換角色等方式展開培訓,由護理部負責組織帶教老師進行理論授課,每周2次,每次1 h,總共8次。理論考試滿分100分,80分以上為合格,考試合格率為100%。
1.2.2.3 影子體驗活動的具體實施
按照《大綱》要求,帶教老師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影子體驗活動。尋找科室典型的在院病例素材,跟隨責任護士和特殊病人,體驗、互換、分享其角色,將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內化、提升,從而獲得臨床技能。
第1階段(感知階段):由在院典型病人為案例,由指導老師對所涉及疾病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讓新入職護士對所學內容進行知識儲備,利于課后進行討論。同時,發(fā)放《大綱》和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案例。第2階段(影子體驗階段):1)護士角色體驗。作為護士的“影子”,以病人的視角觀察護士的工作狀態(tài),關注各班護士的工作流程、??铺匦?、有效的護理措施及健康指導內容等,特別關注護理風險點及并發(fā)癥的預防[14]。影子體驗后新入職護士對臨床護理要點、工作技巧、病情觀察能力及陽性癥狀、體征的觀察重點以及個人感受進行敘事記錄,撰寫體驗報告1份。2)病人角色體驗。作為病人的“影子”,以護士的視角觀察病人的各種不適癥狀、體征以及生理需求,關注病人出入院流程、輔助檢查需關注事宜、各種陽性癥狀、圍術期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健康宣教內容掌握情況、病區(qū)環(huán)境、病區(qū)設施、優(yōu)質護理服務等內容,重點關注病人因陽性癥狀、體征而產生的各種生理痛苦及心理變化[15]。影子體驗后新入職護士對病人角色特征,重點觀察病人在接受治療后病情發(fā)生變化情況;護患溝通時發(fā)生的和諧與不和諧問題等,并撰寫體驗報告1份。第3階段(分享、內化階段):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分配,影子體驗過程中分享體驗發(fā)生的真實臨床情景[16]。必要時以標準化病人來扮演展示,讓小組成員真正觀察實踐經驗和真實體驗。影子體驗后帶教老師回顧病人當下的心理、軀體的不適癥狀以及給予合理的護理措施。
1.3.1 考核成績
依《大綱》要求,新入職護士考核內容由護理部統(tǒng)一出題,出科考核成績主要包括理論知識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采用百分制進行測評,分數(shù)越高表明考核成績越好。
1.3.2 評判性思維能力
采用香港彭美慈教授團隊修訂評判性思維能力量表[17]對新入職護士的評判性思維能力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尋求真相、開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統(tǒng)化能力、自信心、求知欲和認知成熟度7個維度,共70個條目(30個正向計分、40個反向計分),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6級(1~6分)評分,總分為70~420分,<210分表示具有負性評判性思維能力,210~280分表示具有中等評判性思維能力,>280分表示具有正性評判性思維態(tài)度傾向,>350分表示具有較強的正性評判性思維能力,得分越高表明評判性思維能力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0。
表1 兩組新入職護士考試成績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新入職護士評判性思維能力比較 單位:分
有研究顯示,系統(tǒng)教學方法可使新入職護士在短時間內輸入大量的信息,但容易讓新入職護士喪失自主學習的興趣,致使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形成“填鴨式”的學習,最終教學目標不達標[18]。本研究表明,觀察組新入職護士理論成績、操作技能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基于影子體驗活動的規(guī)范化培訓中,讓新入職護士培訓的形式、內容多樣化,通過換位思考、角色扮演、現(xiàn)場討論,轉變了護士的服務意識,利于不良的護理服務措施得到修正,從而保證了護理質量持續(xù)化發(fā)展;新入職護士大部分均是“90后”,針對他們的特點、才能、個性特征等因素,開展適宜于他們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這與周敏等[19]研究基本一致。
評判性思維能力是評價護士核心能力的重要部分之一[20-21],它是在護理過程中有目的、有意義的、有效的、可行性對護理問題自我調整,所做出相應護理措施的反思推理。本研究觀察組基于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引入了影子體驗活動,新入職護士通過角色體驗的所見、所聞,將理論知識系統(tǒng)地聯(lián)系于臨床實踐,充分挖掘新入職護士學習潛力[22-2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新入職護士開放思想、分析能力、求知欲、認知成熟度評分及評判性思維能力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尋求真相、自信心、系統(tǒng)化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通過影子體驗活動,使新入職護士對專業(yè)知識的探索能力明顯提高,尋求真相、自信心、系統(tǒng)化能力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可能與長期被動學習有關。
通過影子體驗活動,引導以病人為中心,挖掘新入職護士的自主學習能力,使新入職護士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融會貫通理論、操作技能上聯(lián)系臨床實踐,從理論基礎知識、臨床實踐能力、護理措施、風險防范等方面均得到提升,為以后的臨床工作奠定了基石。但本研究樣本量少,且為單中心研究,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可能會有偏差,故建議采用多中心、增大樣本量、更細化具體實施方法,進一步驗證本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