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
說好的全國發(fā)貨,偏偏江浙滬包郵,憑啥?其實,當我們聽到物流一詞時,不能狹隘地把它理解為“運送快遞”。在更加宏觀的層面來說,物流是物資的流通。從這個意義上出發(fā),物流條件,關系到一座城市的興衰,甚至存亡。
物資?!傲鳌?,建城不愁
城市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經(jīng)濟學祖師爺亞當·斯密老爺子在《國富論》里曾有一個形象的描述:“農(nóng)民常常需要鍛工、木匠、輪匠、磚匠、皮革匠、鞋匠和縫匠的服務。這類工匠,一方面因為要互相幫助,另一方面又因為不必要像農(nóng)民那樣有固定地址,所以自然而然地聚居一地,結果就形成了一種小市鎮(zhèn)。”這里是說,早期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中三次社會大分工的第二次:手工業(yè)與農(nóng)業(yè)的分工。這次分工,誕生了小市鎮(zhèn)。
然而,這段話中缺少了一個重要信息:手工業(yè)者們聚集在一起,要想天天有活干,生產(chǎn)材料哪里來?要知道資源這種東西可不是一碗水端平的“按地分配”。有的土地緊鄰礦山,有的土地靠近森林,還有的是適合放牧的大草原……如果完全本著“靠山吃山”的樸素思想,復雜的手工業(yè)分工是很難形成的,那些當期沒有資源的工種,豈不是會因為開不了工而餓死。
城市靠港,黃金萬兩
早期的物流與商業(yè)密不可分。畢竟最初的商人們,就是通過把一個地區(qū)相對豐富的物資運送到另一個相對稀缺的地區(qū),并賺取差價。而那些四通八達、交通便利,能夠讓物資迅速到其他周邊地區(qū)的城市,對商人們來說簡直就是“天堂”。
這些因為物流便利而商人匯聚的城市,被稱為樞紐型城市,它們與資源型城市相對應。在古代,一座樞紐型城市可以是碼頭港口,也可以是商道交匯地。而在現(xiàn)代,一座擁有大型空港或者鐵道中轉站的城市,也可以稱得上樞紐型城市。樞紐型城市往往都是繁華富足之地,因為它們承擔了城市物流體系的節(jié)點功能,大量物資與商隊從城市流過,積淀下來的都是供這個城市不斷擴張發(fā)展的養(yǎng)料。
文明興與亡,物流來幫忙
在漫漫歷史長河里,物流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影響著整個地區(qū)文明的興旺與衰落。
13世紀末,西歐諸國依賴橫跨中亞的商路獲取來自富庶東方的豐厚物資——香料、絲綢還有其他各種好東西。可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崛起,使得這條橫貫東西的物流通路不再那么暢通無阻了。15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在沿途城市設置層層關卡——對過往商隊收取重稅,連地中海東部的海運也沒能逃過一劫。
既然此路不通,只能另尋他路了。于是貴族們把賭注押在遠洋航運上:造大船,資助航海家,發(fā)展航海技術……終于,航海家們繞過非洲好望角,穿越印度洋與馬六甲海峽,打通了東西方的遠洋航路。除了建立遠洋物流路徑,他們還在沿途設置大量資源生產(chǎn)與倉儲基地。
自此,一條跨越幾大洋的遠洋物流供應鏈被建立起來,整個西方文明因此獲得了大量物資,為近代的幾次技術革命奠定了基礎。而奧斯曼帝國則因陸路物流通道的衰落與廢弛,被困于中亞一隅,最終衰落。
今天,隨著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我們越來越能夠切身體會到物流對于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區(qū)域發(fā)展水平的重要作用,而物流水平發(fā)達與否,也反映了一個地區(qū)的綜合競爭力。畢竟,全國人民對“江浙滬包郵區(qū)”經(jīng)濟發(fā)達與生活富裕的“羨慕嫉妒恨”,可不只是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