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昌華
(泰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普外科,江蘇 泰州 225300)
結腸癌是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誘發(fā)因素為人體缺乏充足的高脂肪、纖維素食物攝入[1]。近年來,其發(fā)病率日益提升,對人類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2]。本研究,探討了結腸癌手術治療中完整結腸系膜切除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本院收治結腸癌患者70 例,依據(jù)手術方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 例。觀察組女15 例,男20 例;年齡18~80 歲,平均(49.32±7.52)歲;病程1~2 年18 例,3~5年17 例;腫瘤直徑4~6 cm 21 例,7~8 cm 14 例。對照組女16 例,男19 例;年齡18~80 歲,平均(49.32±7.52)歲;病程1~2 年19 例,3~5 年16 例;腫瘤直徑4~6 cm 20 例,7~8 cm 1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不顯著(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結腸癌根治術。完善術前準備,麻醉后幫助患者取平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將皮膚及皮下組織逐層切開,直腸遠切端2 cm 及以上,結腸切緣與腫瘤相距10 cm 及以上,一并切除腸系膜、原發(fā)灶及區(qū)域淋巴結,有效保護大網(wǎng)膜。在十二指腸懸韌帶后切開后腹膜,分離相關靜脈與動脈,做好結扎工作。分離并切除左半結腸。清洗腹腔,逐層關腹。
1.2.2 觀察組采用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完善術前準備,幫助患者麻醉后取平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分離兩側結腸系膜、在腸系膜下分布的血管,徹底清除血管周圍脂肪組織、血管根部的淋巴結,對腸系膜下血管進行夾閉并切斷,依據(jù)患者實際病情給予斷端吻合術及結腸切除術治療。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術后患者無疼痛感,大便通暢,具有正常的胃腸道功能;有效:術后患者具有較輕的疼痛感、較好的胃腸功能,大便難解但不需要用藥;無效:術后患者疼痛感沒有減輕或加重,胃腸功能沒有改善或惡化,大便難解需要用藥[3]。
1.4 觀察指標 隨訪3 個月。(1)腫瘤相關指標,包括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癌胚抗原(CEA);(2)炎癥反應指標,包括白細胞計數(shù)(WBC)、C 反應蛋白(CRP)、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5-羥色胺(5-HT)、白細胞介素-6(IL-6);(3)生活質量,采用簡易生活質量量表(SF-36),總分0~100 分,表示得分高生活質量好[4];(4)術中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5)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⑥復發(fā)情況、轉移情況、生存情況。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8.0 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13 例,有效14例,無效8 例,總有效率為77.14%(27/35);對照組顯效7 例,有效9 例,無效19 例,總有效率為45.71%(16/35)。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腫瘤相關指標、炎癥反應指標、生活質量比較術前,兩組TSGF、CEA、WBC、CRP、MCP-1、5-HT、IL-6 水平、SF-36 評分之間差異均不顯著(P>0.05);術后,兩組TSGF、CEA、MCP-1、5-HT 水平均低于術前(P<0.05),WBC、CRP、IL-6 水平、SF-36 評分均高于術前(P<0.05),觀察組TSGF、CEA、WBC、CRP、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MCP-1、5-HT 水平、SF-36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腫瘤相關指標、炎癥反應指標、生活質量比較 (±s)
表1 兩組腫瘤相關指標、炎癥反應指標、生活質量比較 (±s)
組別n時間 TSGF/(U·mL) CEA/(μg·L)觀察組 35術前77.92±3.2317.71±2.00 WBC/(×109·L)7.52±1.30 CRP/(mg·L)6.45±1.25術后72.16±1.6010.02±1.278.78±1.32 20.45±4.53 MCP-1/(ng·L)5-HT/(ng·mL)IL-6/(μg·L) SF-36 評分/分211.02±35.41 254.56±41.65 18.62±3.5644.45±7.25 121.42±20.23 182.56±30.42 23.54±4.7075.26±9.35對照組 35術前78.00±3.1117.88±1.957.32±1.286.25±1.24211.01±37.63 256.32±41.25 19.02±3.5045.10±7.32術后75.22±1.6713.20±1.389.56±1.3124.86±4.54 112.75±13.50 161.44±21.23 29.02±4.7060.12±9.52 P 值(術后)<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3 兩組術中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陽性轉移淋巴結、左半結腸淋巴結、右半結腸淋巴結、平均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18.32±1.02)枚、(8.14±1.52)枚、(8.56±1.35)枚、(25.62±2.14)枚均多于對照組(11.42±1.02)枚、(6.86±1.24)枚、(5.64±1.05)枚、(17.02±2.08)枚,(P<0.05)。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腸梗阻3 例,吻合口瘺1 例,肺部感染2 例,切口感染3 例,切口愈合不良1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8.57%(10/35);對照組腸梗阻2 例,吻合口瘺1 例,肺部感染3 例,切口感染3 例,切口愈合不良2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1.43%(11/35)。兩組差異不顯著(P>0.05)。
2.5 兩組復發(fā)情況、轉移情況、生存情況比較 觀察組復發(fā)率、轉移率5.71%(2/35)、2.86%(1/35)均低于對照組22.86%(8/35)、22.86%(8/35)(P<0.05),生存率94.29%(33/35)高于對照組57.14%(20/35)(P<0.05)。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結腸癌的發(fā)病率也緩慢上升,通常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有研究表明[5-6],在結腸癌的治療中,與傳統(tǒng)根治手術相比,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具有較好的近期療效、較低的復發(fā)率、較多的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TSGF、CEA、WBC、CRP、IL-6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MCP-1、5-HT 水平、SF-36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陽性轉移淋巴結、左半結腸淋巴結、右半結腸淋巴結、平均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均多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之間的差異不顯著;觀察組患者的復發(fā)率、轉移率均低于對照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和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結腸癌手術完整結腸系膜切除的應用效果較傳統(tǒng)結腸癌根治術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