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繼英
(贛榆區(qū)厲莊中心衛(wèi)生院,江蘇 贛榆 222121)
翼狀胬肉好發(fā)于戶外工作者和低緯度地區(qū)人群的常見病,患者臨床可伴有眼球異物感、視力下降等癥狀。手術為治療該病的重要方法,但有極高的復發(fā)率[1]。有學者研究結果表明,翼狀胬肉術后復發(fā)為多種原因所致,比如個體差異、手術方式的選擇、術后護理、術后是否遵醫(yī)囑按時點眼用藥、有無按時隨診等。因而探究翼狀胬肉切除術對患者術后的修復效果,有待在單純手術和復合切除手術中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本研究,旨在分析翼狀胬肉切除術中復合術式對術后眼表修復的影響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我院46 例翼狀胬肉患者,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23 例。對照組男15 例,女8 例;年齡53~67 歲,平均(59.84±2.22)歲;治療組男16 例,女7 例;年齡54~66 歲,平均(59.79±2.25)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相比不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治療組予以翼狀胬肉切除術中復合術式治療,對比治療后對術后眼表修復的效果。
1.2.1 對照組單純翼狀胬肉切除術:(1)常規(guī)麻醉起效后,對翼狀胬肉分布于侵入角膜緣的頭部部分加以切除,對角膜表面實施增生部位相關組織的刮除;(2)針對結膜內(nèi)剪除后;(3)包扎縫合。針對組織結膜充血明顯者,先用抗生素滴眼液和皮質類固醇滴眼液進行治療,待充血消退或明顯減輕后再施行翼狀胬肉切除術。術前結膜充血較嚴重者,先用藥物局部抗炎治療,并在炎癥充分消退后,于術前用生理鹽水沖洗結膜囊(含氫氮霉素),以0.5%地卡因為結膜和角膜做表面麻醉,再用含有腎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和普魯卡因作結膜下浸潤麻醉,之后行翼狀胬肉切除術。
1.2.2 治療組:在對照組切除翼狀胬肉的基礎上,采用翼狀胬肉切除聯(lián)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即在眼睛周圍正常的組織上取一個結膜瓣,然后聯(lián)合角膜緣的干細胞(角膜和結膜、鞏膜接壤部門,與角膜鑒別的標志是Bowman 氏膜的終止處),將其移植到病變的區(qū)域,再行縫合的手術。在統(tǒng)一眼或對側眼取一塊靠近角膜(所謂黑眸子)的位置去正常結膜組織移植到切除的位置。
1.3 療效評定 (1)治療結果:臨床療效、感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術后眼表修復情況:眼表指標評分、角膜知覺恢復評分、角膜上皮或潰瘍完全修復評分,以1~100 分計,數(shù)值越高,效果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6.0 軟件處理,其中(%)表示臨床療效結果,χ2檢驗;(±s)表示術后眼表修復情況結果,用t 檢驗;P<0.05 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情況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結果值分別為96.65%(22/23)、69.57%(16/23),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情況比較/(%)
2.2 兩組術后眼表修復情況比較 治療組在眼表指標評分、角膜知覺恢復評分、角膜上皮或潰瘍完全修復評分結果值上均優(yōu)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其他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其他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眼表指標評分對照組治療組t 值P 值23 23//74.81±3.51 91.82±3.52 16.411 0.000角膜知覺恢復評分82.12±9.61 93.22±9.71 3.897 0.000角膜上皮或潰瘍完全修復評分71.65±9.32 86.36±9.65 5.468 0.000
翼狀胬肉是較為常見的眼部疾病,受增生纖維血管組織對角膜等的影響,引發(fā)患者瞼裂部球結膜、結膜下等組織發(fā)生變性、肥厚、增生等不良后果。手術切除是治療該類疾病的常用方法,翼狀胬肉切除術在翼狀胬肉的進行性進展中,基于翼狀胬肉到達瞳孔區(qū)和已遮蓋瞳孔區(qū)的患者因疾病因素影響,而有礙眼球運動,影響患者眼部美觀,該手術的基本原理是將增生的異常結膜組織從整個眼睛的表面切除[2-3]。目前將翼狀胬肉的體部和頸部從結膜內(nèi)剪除,這樣相對比較徹底,但依然存在復發(fā)情況。目前為降低疾病的復發(fā)率,一般在切除翼狀胬肉后,聯(lián)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就是從眼睛其它位置取一塊帶有干細胞的結膜瓣,覆蓋在切除翼狀胬肉位置,能有效降低疾病復發(fā)率。
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值對比為96.65%(22/23)和69.57%(16/23),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在眼表指標評分、角膜知覺恢復評分、角膜上皮或潰瘍完全修復評分結果值上均優(yōu)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研究結果和其他研究結果類似,李兆瑞等人的研究表明改良翼狀胬肉切除治療復發(fā)性翼狀胬肉復發(fā)率低,并發(fā)癥少;術后6 h、l d、10 d 疼痛評分明顯降低,復發(fā)率更低(4.76%和16.66%)[4]。劉家瓊等人的研究結果也證實,復合式翼狀胬肉切除術中復合術式治療效果得到提升,整體療效較好;治療顯效率及總有效率更高[5]。對于患有翼狀胬肉患者,采取自體結膜移植術治療,可顯著減少復發(fā)率,提升患者視力,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較少;復發(fā)率顯著更低,患者的角膜上皮愈合時間顯著縮短,且眼部不適癥狀持續(xù)時間也更短,視力上升幅度明顯更優(yōu)。
翼狀胬肉對患者視力及眼部美觀性具有較大的影響,單純翼狀胬肉切除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不理想,具有極高的術后復發(fā)率。而本手術將含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到患者受損的角膜緣處,移植后可形成健康的角膜緣屏障,使術眼角膜緣干細胞的數(shù)量和功能恢復到正常,防止結膜上皮和新生的血管侵入角膜,減少復發(fā)。翼狀胬肉復合手術的同期開展,在提升美學效果,改善患者預后視力,提高美學修復效果上顯著;同時,手術可實現(xiàn)對角膜緣、鞏膜及角膜等相關變性組織的有效切除,并在遏制結膜纖維組織入侵角膜中充當緩沖地帶;在鞏膜防御中構筑防范結膜纖維入侵的堅固堡壘,并在手術后患者定期隨訪中,對有效防范復發(fā)提供了有效手術依據(jù)。
綜上所述,翼狀胬肉患者的治療中應用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其中以復合術式切除方法的療效更佳,可提高臨床療效,顯著降低復發(fā)率,提高對患者的眼表修復效果,值得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