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剛 朱偉杰 崔娜 王伯棟
去骨瓣減壓術(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DC)已廣泛應用于(特)重型顱腦損傷、大面積腦梗死、彌漫性腦腫脹及腦出血等危重患者的救治中, 其可通過快速有效釋放顱內壓力, 減輕腦干壓迫, 降低死亡風險,但在挽救生命的同時, DC 的相關并發(fā)癥也逐漸為人所關注。硬膜下積液(subdural effusion)是DC 術后腦脊液循環(huán)紊亂導致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 發(fā)生率為21%~50%,可導致神經(jīng)功能預后不良。硬膜下積液通常發(fā)生在DC術側, 且大部分可自行吸收;部分硬膜下積液可見于DC 手術對側, 但因其更容易導致患者預后不良, 應該得到積極治療[1,2]。對于DC 術后對側硬膜下積液的治療目前未見統(tǒng)一標準, 大部分DC 術后繼發(fā)對側硬膜下積液通過局部加壓、腰穿、腰大池引流等保守治療有效,但對于一些頑固性硬膜下積液的治療非常棘手。有文獻報道稱鉆孔引流以及硬膜下-腹腔分流對于這類難治性硬膜下積液有效[1], 但根據(jù)本中心觀察, 部分DC術后對側硬膜下積液患者經(jīng)歷鉆孔引流術后硬膜下積液仍會復發(fā), 且存在需要多次手術的現(xiàn)象。硬膜下積液的發(fā)生往往與DC 術后腦脊液動力學改變有關, 顱骨成形術(cranioplasty)有助于恢復正常顱內壓力, 改善腦脊液循環(huán)紊亂。根據(jù)本中心經(jīng)驗, 及時顱骨修補聯(lián)合同期對側鉆孔引流治療DC 術后對側頑固性硬膜下積液效果較好。因此, 本研究共納入解放軍第960 醫(yī)院自2017 年1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單側DC 術后繼發(fā)對側頑固性硬膜下積液患者21 例, 該組患者均經(jīng)歷了局部加壓、反復腰穿、腰大池引流、數(shù)次鉆孔引流等綜合治療, 且效果不佳, 治療后數(shù)次復查CT 硬膜下積液仍頑固存在, 呈部分患者呈逐漸加重趨勢。對患者及時行顱骨成形術聯(lián)合同期對側硬膜下鉆孔引流后,定期隨訪硬膜下積液變化及神經(jīng)功能障礙改善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解放軍第960 醫(yī)院自2017 年1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單側DC 術后繼發(fā)對側頑固性硬膜下積液患者21 例, 其中男12 例, 女9 例;年齡14~70歲, 平均年齡45歲;術前格拉斯哥昏迷指數(shù)(GCS)評 分<6 分有5 例, GCS 評 分6~8 分 有11 例, GCS 評分9~12 分有5 例;單側硬膜下血腫10 例, 硬膜下血腫合并腦挫裂傷5 例, 多發(fā)顱內血腫2 例, 硬膜下血腫合并對側硬膜外血腫2 例, 彌漫性軸索損傷2 例;術前患者病情評估, 均行單側DC 和(或)血腫清除術。
1.2 手術方法 該組患者為頑固性硬膜下積液, 硬膜下積液量大、減壓骨窗飽滿, 修補手術時硬腦膜張力高, 先行對側硬膜下積液鉆孔引流術, 釋放硬膜下積液50~100 ml 不等, 待減壓窗張力改善, 再行顱骨成形術;對于顱骨成形術均采用顳肌下修補的方式, 分離頭皮、帽狀腱膜層、顳肌層。術后根據(jù)CT 復查情況, 采取間斷夾閉硬膜下積液引流管策略, 24~48 h 同時拔除修補側皮下引流管以及對側硬膜下引流管。
1.3 術后及隨訪 ①術后注意觀察積液引流量, 防止引流過多, 導致低顱壓, 甚至修補側手術區(qū)血腫形成等, 必要時可同時放置顱內壓監(jiān)護探頭, 根據(jù)術后動態(tài)CT 情況, 觀察腦復蘇狀態(tài), 積液壓迫情況等, 復查CT時間點:術后2、24、48 h, 根據(jù)CT 情況, 同時行硬膜下積液引流管及修補側皮下引流管拔除。②術后第1、3、6 個月隨訪復查頭顱CT 觀察硬膜下積液是否復發(fā),觀察硬膜下積液以及腦室變化情況。
21 例患者術后定期復查頭顱CT 顯示, 積液在術后1 周內即明顯減少, 1 個月內逐漸減少至基本消失,長期隨訪硬膜下積液未見復發(fā)。21 例患者均預后良好,神經(jīng)功能障礙較術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0 例患者后期隨訪發(fā)現(xiàn)腦積水逐漸形成, 腦室進行性擴張并出現(xiàn)神經(jīng)功能癥狀, 行腦室腹腔分流手術治療后預后良好。
DC 是神經(jīng)外科常見手術, 用于快速降低顱內壓,降低腦疝風險, 挽救生命, 但手術相關的并發(fā)癥也越來越得到重視[1]。硬膜下積液是DC 術后腦脊液循環(huán)紊亂引起的早期并發(fā)癥之一, 經(jīng)局部加壓、腰穿、腰大池引流等多途徑綜合治療后, 大部分患者積液通常能自行吸收, 但是對于頑固性硬膜下積液, 常規(guī)治療往往效果不佳[2-5]。據(jù)文獻報道, 蛛網(wǎng)膜絨毛閉塞、腦積水、腦萎縮、傷后休克、低顱壓以及不恰當?shù)闹委熅墒褂材は路e液發(fā)生率升高[6], 這些已報道的相關因素均與腦脊液動力學改變有關。目前關于DC 術后硬膜下積液的發(fā)生機制包括單向活瓣假說、腦脊液吸收障礙假說、血腦屏障破壞假說、蛛網(wǎng)膜破裂假說等[7-10]。其中單向活瓣假說認可度較高, 顱腦損傷或手術造成對側蛛網(wǎng)膜撕裂, 形成單向活瓣, 導致腦脊液進入硬膜下間隙, 從而形成硬膜下積液[11]。Aarabi 等[12]報道,在DC 術后較易出現(xiàn)硬膜下積液, 且約8%的硬膜下積液在2 個月內發(fā)展為硬膜下出血, 這一報道為單向活瓣假說提供了間接證據(jù)。由此可以推測在不同硬膜下積液患者中可能以上機制均有存在, 而在頑固性硬膜下積液患者中, 單向活瓣機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DC 術后硬膜下積液可分為同側術區(qū)積液、對側積液、(半球間)縱裂積液以及多種積液混合存在。對于量較多的同側硬膜下積液, 可給予抽吸、加壓包扎等對癥治療, 大多能緩解;對于不能吸收的同側積液,顱骨成形術通常作為最終治療手段, 基本上修補后即可治愈[13];縱裂積液提示腦積水風險, 有文獻報道縱裂積液可作為DC 術后腦積水的獨立風險因素;對側積液往往導致中線移位, 較易產生預后不良, 且存在治療不佳或進展現(xiàn)象[1,11,14]。王品等[15]在2013 年綜述了DC 術后對側積液形成的可能原因, 歸納總結了治療對側硬膜下積液的方案, 根據(jù)文章經(jīng)驗, 彈力繃帶加壓包扎聯(lián)合腰大池引流可解決大部分對側硬膜下積液,但是對于治療后無效, 以及積液進行性增加的頑固性硬膜下積液, 并未詳細闡述。根據(jù)經(jīng)驗, 顱骨成形術不僅是同側硬膜下積液的最終治療手段, 也是治療對側硬膜下積液的根本措施, 但是這類患者骨窗壓力較高,往往合并有中線偏移以及腦組織膨出, 難以直接進行修補;聯(lián)合對側硬膜下鉆孔引流, 一方面可以降低對側顱內壓力, 促進中線復位以及骨窗內腦組織回納, 另一方面有助于修補術后對側積液引流, 促進腦脊液循環(huán)恢復正常。
本研究共納入21 例單側DC 術后對側出現(xiàn)頑固性硬膜下積液患者, 經(jīng)過常規(guī)保守治療方案后均不見好轉, 多次復查后呈進行性加重趨勢, 給予及時顱骨成形術聯(lián)合同期對側鉆孔引流, 術后積液逐漸減少至消失,神經(jīng)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治療有效。其中10 例患者隨訪發(fā)現(xiàn)腦積水, 并逐漸加重, 后期行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有文獻報道通過顱骨修補聯(lián)合同期對側硬膜下腔-腹腔分流術治療DC 術后繼發(fā)對側硬膜下積液,效果良好, 且可有效降低腦積水的發(fā)生率[16], 該種治療方式與本研究所采用的治療相比, 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預防腦積水的作用, 但是其手術范圍更大, 對于本身并不會發(fā)生腦積水的患者, 可能存在過度治療, 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過度引流、感染等風險, 在選擇該手術方式時應更加慎重。
綜上所述, 對于DC 術后對側頑固性硬膜下積液患者, 建議應在病情允許下, 及時行顱骨成形術同期聯(lián)合對側硬膜下鉆孔引流術治療, 有利于早期改善患者預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對于大部分DC 術后的硬膜下積液患者, 常規(guī)保守治療方式即可取得滿意效果, 顱骨成形術聯(lián)合同期對側硬膜下鉆孔引流手術治療更適用于常規(guī)治療無效且出現(xiàn)癥狀性或積液進行性增多導致中線偏移較大的患者, 對于這類患者要充分評估病情, 不能忽視潛在的風險。
病例1, 男, 年齡55 歲, 車禍外傷術后1.5 個月住院, 患者在當?shù)蒯t(yī)院因車禍外傷就診, 行開顱血腫清除術+DC術, 術后多次復查CT顯示對側硬膜下積液形成,給予加壓包扎、腰穿等綜合治療、硬膜下積液頑固存在。轉入本院后行硬膜下積液鉆孔引流術+顱骨成形術, 隨訪1 個月, 硬膜下積液明顯好轉, 未見復發(fā)。見圖1。
病例2, 男, 年齡35 歲, 腦出血術后2 個月住院,患者在當?shù)蒯t(yī)院因腦出血就診, 行開顱血腫清除術+DC 術, 術后多次復查CT, 對側硬膜下積液逐漸形成,呈增大趨勢, 給予加壓包扎、腰穿、腰大池等綜合治療,硬膜下積液頑固存在。轉入本院后行硬膜下積液鉆孔引流術+顱骨成形術, 隨訪1 個月, 積液好轉, 未見復發(fā)。見圖2。
圖1 病例1 手術前后CT注:1、2 為術前CT;3、4 為術后CT;5、6 為術后1 個月隨訪CT
圖2 病例2 手術前后CT注:1、2 為術前CT;3、4 為術后CT;5、6 為術后1 個月隨訪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