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菊,董孔軍,吳百萬*
(1.白銀市種子站,甘肅 白銀 730900;2.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
糜子是起源于中國的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具有生育期短、耐旱、耐貧瘠等特點,是抗災備荒、復種增收、調節(jié)農業(yè)種植結構的先鋒作物[1]。糜子常被用作糧食和飼料,在我國旱作農業(yè)生產和農業(yè)抗災救災增收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糜子作為白銀市干旱區(qū)種植的主要小雜糧之一,每年種植面積在0.6 萬hm2左右,總產量在1.8 萬t 左右。目前,白銀市糜子生產還存在品種多而亂、產量質量無標準、種植技術落后、沒有專門經(jīng)營小雜糧新品種的種子企業(yè)等問題,致使糜子生產水平不高,急需確定主栽品種并配套高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3-4]。為引進優(yōu)良糜子新品種(系),通過品種比較試驗,篩選出豐產性、穩(wěn)定性好、抗逆性強、生育期適中、適宜白銀市干旱區(qū)種植的糜子新品(系),示范推廣種植以增加糜子產量,對推動白銀市干旱區(qū)小雜糧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參試新品種12 個,分別為晉黍8 號、隴糜10 號、隴糜11 號、隴糜13 號、隴糜14 號、隴糜17 號、寧糜14 號、寧糜15 號、寧糜16 號、榆黍2 號、伊選黃糜、內糜8 號,均由試驗人員從各地種子市場購進,以隴糜10 號為對照(CK)。
2020 年試驗地設在白銀市會寧縣韓集鎮(zhèn)茍峴村,當?shù)睾0? 800 m 左右,年均降水量300 mm,降雨多集中在7—9 月,年均蒸發(fā)量1 800 mm,年平均氣溫6.3 ℃,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 200 h,無霜期130 d以上,氣候類型屬溫帶內陸季風性氣候。試驗地地勢平坦,肥力中等,耕地類型為旱川地,土壤質地為黃綿土。前茬為全膜玉米。
2021 年試驗地設在白銀市會寧縣黨峴鎮(zhèn)黨峴村,當?shù)睾0? 910 m,年均降水量300 mm,降雨多集中在7—9 月,年均蒸發(fā)量1 800 mm,年平均氣溫6 ℃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 200 h,無霜期130 d 左右,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半濕潤區(qū)(二陰山區(qū))。試驗地地勢平坦,肥力中等,耕地類型為旱地,土壤質地為黃綿土。前茬為冬小麥。
試驗采取隨機區(qū)組設計,共12 個處理,3 次重復,隨機排列,小區(qū)面積22 m2(5.0 m×4.4 m),重復間距1.0 m,試驗地四周留0.6 m 寬走道,試驗四周設保護行,種植品種為隴糜8 號。2020 年4 月30 日用穴播機按行距25 cm、穴距20 cm 點播,播種量為15 kg/hm2;2021 年5 月5 日用穴播機按行距25 cm、穴距20 cm 點播,播種量為15 kg/hm2。于糜子5 葉期間苗定苗,每穴留苗2~3 株,全生育期結合間苗定苗進行人工除草3 次?;史N類及有效含量如下:氮肥為尿素,含N 46%;磷肥為重過磷酸鈣,含P2O546%;鉀肥為硫酸鉀,含K2O 50%。其按配方施肥分別是135、105、45 kg/hm2,統(tǒng)一基肥并一次性施入,其余田間管理同當?shù)卮筇铩?/p>
生育期間觀察記載各參試品種的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生物學特性、經(jīng)濟指標等。各小區(qū)試驗品種按成熟時間收獲,當大田中大部分穗的籽粒堅硬、種皮的青色消失并有光澤、穎殼為黃白色、莖稈仍為綠色、葉片稍具淺綠色時收獲比較適宜。成熟后在各小區(qū)中間連續(xù)取10 株對植株性狀及株穗進行室內考種,小區(qū)單收、單脫、單稱重計產。
所有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Excel 計算處理,對小區(qū)折合產量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
由表1 可以看出,12 個糜子品種2 年的平均生育期為93.0~114.0 d,生育期最短的品種是伊選黃糜,為93.0 d,最長的是寧糜16 號,為114.0 d。12 個糜子品種平均生育期依次為伊選黃糜<隴糜5 號<隴糜17 號<晉黍8 號、隴糜14 號、內糜8 號<寧糜14 號、寧糜15 號<隴糜8 號<隴糜10 號<榆糜2 號<寧糜16 號。由于2 個試驗點的地理位置和氣候資源存在差異,致使韓集試驗點幾乎所有參試糜子品種的生育期都比黨峴試驗點短2~4 d。所有糜子均表現(xiàn)出較強的抗凍性和一定的抗旱性,整個生育期均沒有明顯發(fā)病植株,抗病性較強。
表1 參試糜子品種的生育期表現(xiàn)
由表2 可以看出,參試糜子品種的株高和穗長在2 個試驗點表現(xiàn)不同,韓集試驗點的糜子株高整體高于黨峴試驗點,高出5.7~11.3 cm。2 個試驗點,株高最高的品種是隴糜14 號,韓集和黨峴分別為233.6 cm 和223.5 cm;其次是隴糜17 號,2 個點的株高分別為231.9 cm 和220.6 cm;株高最低的品種都是伊選黃糜,分別為189.5 cm 和181.8 cm;2 個試驗點的主穗長沒有明顯的變化規(guī)律,最長的品種都是隴糜8 號,分別為42.66 cm 和42.25 cm。
表2 參試糜子品種的部分農藝性狀
由表3 可知,每個糜子品種的產量都因試驗點不同表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差異,黨峴試驗點產量普遍比韓集點高,這與當?shù)厝罕姷纳a實際比較吻合,主要是因為黨峴點比韓集點雨水資源豐富。
在黨峴試驗點,糜子品種的產量為3 300.0~4 886.4 kg/hm2,產量最高的品種是隴糜17 號,為4 886.4 kg/hm2,較隴糜10 號增產21.9%;產量較高(高于CK)的有5 個品種,由高到低為隴糜8 號>隴糜5 號>隴糜14 號>寧糜14 號>寧糜15 號,為4 563.6、4 427.3、4 222.7、4 081.8、4 045.5 kg/hm2,產量最低的是榆糜2 號,為3 300.0 kg/hm2。對小區(qū)產量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表明,黨峴點上隴糜17 號產量與其余品種的產量差異顯著,屬第1 個層次,可作為當?shù)厥痉锻茝V的首選糜子品種;隴糜8 號、隴糜5 號、隴糜14 號3 個品種產量差異不顯著,但與其他剩余品種產量差異都達顯著水平,屬第2 個層次,能在當?shù)赝茝V種植;寧糜14 號、寧糜15 號、隴糜10 號、伊選黃糜等4 個品種產量差異不顯著,屬同一個層次,可在當?shù)卮钆浞N植,其余品種產量都低于對照,在當?shù)夭痪咄茝V價值。
在韓集試驗點,糜子品種的產量為2 977.3~4 463.6 kg/hm2,產量最高的品種是隴糜17 號,為4 463.6 kg/hm2;產量較高(高于CK)的有4 個品種,由高到低為隴糜14 號>隴糜8 號>隴糜5 號>寧糜14 號,為4 345.5、4 150.0、4 109.1 和3 890.9 kg/hm2,產量最低是榆糜2 號,為2 977.3 kg/hm2。對小區(qū)產量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表明,韓集點上隴糜17 號、隴糜14 號、隴糜8 號3 個品種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與其他品種產量差異都達顯著水平,屬第1 個層次,應在當?shù)赝茝V種植;隴糜5 號、寧糜14、隴糜10 號3 個品種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與其他品種產量差異都達顯著水平,屬同一個層次,可在當?shù)卮钆浞N植;其余品種產量都低于對照,在當?shù)夭痪咄茝V價值。
本研究通過試驗對12 個糜子品種的生育期、植株性狀、產量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價鑒定。結果表明,引進的12 個糜子品種均能在白銀市干旱區(qū)正常成熟,田間調查未發(fā)現(xiàn)明顯病蟲害。其中,最適宜在白銀市干旱區(qū)大面積推廣種植的糜子品種是隴糜17 號,該品種生育期適中、植株性狀優(yōu)良、產量高且穩(wěn)定,在2 個試點的表現(xiàn)都很突出;其次是隴糜14 號、隴糜8 號、隴糜5 號,這3 個品種雖然在2 個試點產量表現(xiàn)不一致,但差異不顯著,屬同一個水平;寧糜14 號、隴糜10 號表現(xiàn)也不錯,可在上述區(qū)域適當搭配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