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婷婷
在電視劇里看過皇城根下老北京人的生活,聽戲、遛鳥、下棋、喝茶,十分愜意。有時不禁好奇,住在老長沙城墻根下的人是怎樣生活的。
踏進緊貼天心閣城墻根的火藥局巷時,本以為只是一個通道。和長沙很多老街巷一樣,火藥局巷如迷宮般蜿蜒曲折,就像城墻里伸出來的樹根,盤虬在城墻周圍,又不安分地伸展出去。
去火藥局巷有太多的出入口,在似曾相識的巷子里打轉(zhuǎn),不知方向,索性漫無目的亂走一通。幾經(jīng)“探索”,我發(fā)現(xiàn)最便捷的途徑是從人民西路穿過“火藥局”門樓直接進入。也只有在這里,才有閑情去探究這條巷子的來歷,仔細打量它的模樣。
早上九點,挑著擔子賣蓮蓬和無花果的小販陸續(xù)從巷子口走出,陽光灑在青石板路上,甚是安靜。風吹過,斑駁的陽光從天心閣城墻內(nèi)的樹葉縫隙之間漏下來。這時候,老住戶們就搬著凳子出門了,他們要找一處寬敞的空地乘涼。
火藥局巷子里的公共空間幾乎是靠大樹撐出來的。在三條巷子會合處,有一棵極大的苦楝子樹,它的樹蓋撐出一個多邊形的空隙。抬頭一看,整條巷子數(shù)這里最開闊。這是住戶老傅栽種的樹,有70多年樹齡。老傅特意在樹下放了把椅子,每天想透氣的時候就去坐坐。住在附近的居民出門乘涼,懶得走去天心閣的都會來他這棵樹下坐。
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圍攻長沙,時任湖南巡撫的張亮基采納左宗棠的建議,向城內(nèi)富戶募集餉銀。燃眉之急雖解,但張亮基猶有后怕,后奏請在長沙設火藥局,在長沙府城隍廟內(nèi)鑄火炮,造火藥?;鹚幘窒镆虼说妹?。今天的火藥局巷完全沒有“火藥味”,一派寧靜祥和。年輕人邊走邊拍照,老人扶著城墻蹣跚踱步。巷子里最熱鬧的就是拐角處的小店,招牌簡單直接,只有紅色加粗的“理發(fā)店”三個字。理發(fā)店里,老板娘正慢條斯理地給一位老人剪頭發(fā)。店內(nèi)的物件和陳設仿佛停留在上世紀,來這兒理發(fā)的也都是附近的老住戶。
我?guī)状蝸磉@里都臨近晌午。住戶們從自家搬個椅子坐在家門口,泡一壺濃茶放門檻上,一邊擇菜一邊喝茶。若是有人從窄巷子經(jīng)過,他們慢悠悠地騰挪一下,又繼續(xù)擇菜。
“真正城墻根的生活就在這兒了?!睆幕鹚幘窒镅爻菈Ω恢蓖悄下贩较蜃撸教煨南锶肟谔?,一個正在喝茶的“老長沙”和同伴聊天時大聲說了一句,吸引了我的目光。這時我才注意到,小巷兩旁支起的小四方桌邊坐滿了人,人手一大杯濃茶。放眼望去,這喝茶的隊伍已經(jīng)延伸到蔡鍔路邊。5元錢一壺茶,可以坐一上午,中途還能無限續(xù)開水。與其說是喝茶,還不如說就是在這里感受以前的老長沙生活。老陳原來也住城墻根下,后來住進新小區(qū),還是每天約朋友來這喝茶、扯談。到了中飯時間,再各自帶著見底的茶壺回家。
這大概也是久居城墻根的人慣常的日子。離開這里,再回來看看,哪怕只是喝口茶,找個舒服的姿勢坐上半天,也是有滋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