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曉飛 王勁玉
1949年10月1日15時,天安門廣場。
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五星紅旗徐徐升起,廣場的東南方傳來一陣陣雷鳴般的聲音。誕生28年的中國共產黨,用28響禮炮為新生的共和國獻禮。
這些禮炮的“故鄉(xiāng)”在哪里?
▲ 晉造36式山炮 (圖片來源:新華社)
▲ 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鳴放禮炮 (圖片來源:新華社)
走進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qū)勝利街101號,數(shù)棟老廠房錯落有致。這里是近代中國火炮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共和國禮炮的故鄉(xiāng)”,如今是我國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1898太原兵工廠文化產業(yè)園。與產業(yè)園一墻之隔的中國兵器一機集團山西北方機械控股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北方機械公司),是目前我國唯一研制生產迎賓禮炮的企業(yè)。
70多年來,天安門廣場鳴放的禮炮都與這里有關,陳列其間的六代禮炮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與成長。
“新中國剛成立時,百廢待興的工業(yè)還不能支持專用禮炮的生產,開國大典用的禮炮都是從戰(zhàn)場上繳獲的裝備?!?898太原兵工廠文化產業(yè)園項目辦主任劉貴紅介紹。
禮炮與野戰(zhàn)火炮不同,不以射程、威力、精度等為考核指標,而是要求聲音大、進出典禮現(xiàn)場方便。最后,大小和重量都最合適的山炮被選中擔任禮炮。
當時的禮炮多是繳獲自日軍的九四式75毫米山炮和民國時期太原兵工廠生產的晉造36式75毫米山炮。劉貴紅說,在漫長的革命戰(zhàn)爭中,戰(zhàn)場繳獲是人民軍隊武器裝備的重要來源,這些山炮象征著勝利和光榮。
北方機械公司原技術顧問杜萬貴曾對第一代禮炮做過仔細研究:第一代禮炮只是對山炮的外觀進行了一些簡單改動,主要是把炮彈的彈頭去掉,用軟木塞封住彈殼。當時禮炮的聲音沒有標準,僅憑人的聽力來判斷檢驗,所以在裝填彈藥數(shù)量上進行了多次試驗,邊減少彈藥量,邊打炮聽聲響,直到覺得聲響合適為止。
新中國的第一代禮炮就這樣誕生了。當時炮聲尖銳、不穩(wěn)定,放炮時還伴有濃厚的煙霧和大量的木屑噴出。
開國大典上,升國旗、奏國歌、放禮炮必須同時開始、同時完成,每一炮間隔只有4秒半,可以說是要求嚴、標準高、技術難度大。為保證54門禮炮齊鳴,當時指揮員就站在指揮臺中間的大方桌上,高舉紅旗喊“放”,紅旗落下,炮手拉火發(fā)射,一門炮由三名炮手完成取彈、裝填、發(fā)射、退彈殼等動作。三名禮炮炮手編組一直沿用至今。
開國大典后,第一代禮炮多次承擔重大慶典和迎接外國元首任務。后來在迎賓禮儀中,鳴放禮炮一度中斷。直至1984年2月,我國恢復為來訪外國元首、政府首腦鳴放禮炮。
當時新組建的禮炮中隊費盡周折找到了曾在開國大典上發(fā)出吼聲的禮炮,選出了其中狀態(tài)較好的晉造36式75毫米山炮,由當時的山西機床廠(原太原兵工廠)對其進行翻新改造,第二代禮炮由此誕生。
劉貴紅說,第二代禮炮安裝了防盾,使用膠皮輪胎,炮口前端加裝了喇叭形狀的炮口帽,使聲音傳得更遠,再就是工作人員對銹蝕的炮身進行擦拭、刷漆,使之煥然一新。
改革開放后,國際交往增多,我國開始自主研制迎賓禮炮。在新的國產禮炮交付使用之前,暫時以我國自己研發(fā)的76.2毫米野炮為原型進行改裝,推出了第三代禮炮。
76.2毫米野炮是新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制式火炮,由北方機械公司于1954年研制成功。生產工廠曾收到毛澤東同志致全廠職工的嘉勉信:“希望你們繼續(xù)努力!”第三代禮炮是禮炮家族中的“大塊頭”,體積大、質量重,執(zhí)行任務時需要吉普車牽引。
1986年,被稱為“86式”的第四代禮炮誕生,我國有了自己研制的專用禮炮,結束了采用舊式火炮執(zhí)行禮炮任務的歷史。1986年12月到1997年6月,86式迎賓禮炮在國家迎賓活動中共使用了383次,每門炮最少打響過3000次,操練達3000萬次,從未出現(xiàn)過故障。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第五代迎賓禮炮——97式迎賓禮炮精彩亮相。與86式迎賓禮炮相比,97式迎賓禮炮在開閂把手、炮口等多個部位都進行了相應的改進,整體外觀更加莊嚴大氣,操作起來更為安全可靠。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第六代禮炮,即08式迎賓禮炮應運而生。改進后的禮炮聲音洪亮渾厚,外觀更為大氣莊重,增加了開閂手柄皮套、炮前燈等人性化設計。新式禮炮操作更加方便安全,且沒有外拋物,符合奧運環(huán)保理念。
北京奧運會召開之際,每一位外國元首和首腦到來時都要鳴放禮炮,迎賓禮炮累計鳴放1600多次,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使用禮炮頻率最高的一次。第六代禮炮以過硬的質量經(jīng)受住了考驗,聲聲炮響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國的繁榮富強。
禮炮作為“國家禮器”,代表著國家形象,研制過程不能有絲毫馬虎。
作為慶典上第一響,鳴放禮炮象征國家最高禮儀,一定要先聲奪人。86式禮炮首次對禮炮的聲音提出了相關標準,要求聲響105分貝左右,聲音渾厚而不刺耳。
在既無造型樣例,又無技術資料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技術人員利用幾十年研制火炮的經(jīng)驗,開始了研制工作。其間科研人員進行了無數(shù)次試驗驗證,有三道“難題”讓他們絞盡腦汁,最終這些難題被一一攻破。
外觀造型設計是科研人員必須解答的第一道“難題”。當時技術人員提出了各種方案,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造型古樸的仿古炮式,另一類是現(xiàn)代感強的仿榴彈炮式。最后通過投票方式選擇了后者。
第二道“難題”在于禮炮彈。采用什么樣的彈才安全、環(huán)保?經(jīng)過多次研究試驗,最終決定采用真空復裝彈,彈殼內是真空,現(xiàn)場不會留下廢棄物,對大氣無污染,每個彈殼能重復使用100次。
第三道難題是“聲響”問題。設計專門“用來聽響聲”的炮,對那時的科研人員來說真是艱巨挑戰(zhàn)。原山西機床廠總工程師何慶新回憶:“要把高音砍掉,低音提起來,最好達到中音,這樣聲音就會渾厚、洪亮,就跟唱歌一樣,不刺耳?!?/p>
為了達到效果,科研人員專門前往中央音樂學院請教聲學專家,在炮管口徑的內部結構上動起了腦筋,借鑒喇叭的發(fā)聲原理將炮口改為喇叭狀。發(fā)射時炮管內部的火藥在藥室被點燃,隨著炮管到炮口口徑由小變大,火藥在氣流的沖擊下由開始的被壓縮到最后噴出炮口,從而影響聲音的音質和音量。
但“喇叭口”開多大合適呢?科研人員開始了試驗,歷經(jīng)無數(shù)次的設計、改動、試驗、驗證,最終使聲音達到了要求。
杜萬貴回憶:“那時正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工作人員早上來到靶場,安裝、調試、發(fā)射、記錄……試驗一旦開始,遇到刮風下雨也不能中途停止。天晴的時候,炮身在烈日下曬得燙手,衣服被汗水濕透,直到下午四五點鐘試驗才能做完。一天試驗下來,耳朵嗡嗡直響,腦袋發(fā)漲,感覺是在飄著走路,用涼水洗把臉就是最大的享受。晚上還要對當天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方案,為了一處幾毫米的改動,大家經(jīng)常忙到深夜,第二天仍然照常上班。”
08式禮炮的點火和鳴放由計算機自動控制,每次鳴放都是兩枚同時觸發(fā),這樣就能做到精確同步鳴放。禮炮的鳴放是配合國歌同步進行的,國歌結束,禮炮的鳴放也要停止。08式迎賓禮炮在主控系統(tǒng)內增加了自檢系統(tǒng),通過數(shù)字顯示器展示工作電壓、電流和國歌計時等,能夠及時對工作情況進行提示。
08式禮炮控制系統(tǒng)負責人賀江鵬接到任務時,距離禮炮交付只有100天,手頭也沒有可借鑒的資料。他每天一到單位就開始計算、編程、調試,夜以繼日工作,終于完成了電控系統(tǒng)的設計和生產;又經(jīng)過400發(fā)底火、3000發(fā)電子模擬發(fā)射的可靠性試驗,經(jīng)過120余發(fā)實彈試驗后,禮炮如期交付使用。
賀江鵬本來是單位里脾氣最好的一個人,但接到任務后,辦公室里一有人說話,他就大喊“安靜”,同事們有事都得趴在耳邊說,生怕打斷他的思路。中午吃飯時同事叫他,他連頭都不抬,直到手頭上的問題解決,才找個干饅頭,啃幾口就算吃飯了。
“交付當天,正好趕上瓢潑大雨。一位負責人問‘敢不敢打’,我說‘沒問題,打!’。我們把系統(tǒng)的準確度提到了毫米級,再大的雨都有信心?!辟R江鵬說,數(shù)十門禮炮齊鳴,聲音有零點幾秒的誤差都能聽出來。國歌結束,禮炮結束,分毫不差。
201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上,70響禮炮響徹云霄,拉開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大會的序幕。70響禮炮,承載著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追求和平、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
此次亮相閱兵式的56門慶典禮炮是北方機械公司基于08式禮炮改造而成的。最明顯的變動是增加了2個“大箱子”,即慶典禮炮炮群驅動器,這個裝置最多可連接控制100門禮炮。
201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又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禮炮聲響徹寰宇,拉開了閱兵式的序幕。
這次閱兵式也使用了56門禮炮,備用4門,一排排英姿勃發(fā)、威武雄壯的禮炮呈“八”字形擺放于正陽門北廣場的東西兩側。56門禮炮,寓意全國56個民族大家庭;兩側各28門迎賓禮炮交替鳴放70響,寓意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70年來艱難而輝煌的歷程。
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56門禮炮鳴放100響,致敬黨的百年光輝歷程,昭示著新時代的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在世界東方。據(jù)相關專家計算,大會上使用的這款禮炮在百米之外,聲響可達115分貝,更加渾厚響亮。
六代禮炮的先后誕生和不斷改進,不僅見證了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更凝聚了承擔禮炮研制生產任務的幾代兵工人的心血、智慧和拳拳報國情懷。如今,承載百余年歷史滄桑的1898太原兵工廠文化產業(yè)園修葺一新,市民也可以近距離一睹共和國禮炮的風采。
“激活工業(yè)遺產不只要傳承還要創(chuàng)新,我們將在保護工業(yè)遺產的基礎上融入數(shù)字化技術,講好共和國禮炮故事?!眲①F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