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彩霞
(蚌埠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蚌埠 233000)
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鈣。當代大學生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因此,他們應該具有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高尚的情操,豐富的學識?!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1],“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是高等學府,是培養(yǎng)“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人才的地方,是大師云集的地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關重要。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逼渲械摹叭珕T、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就是大家熟知的三全育人。在三全育人的大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的思政課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三全育人的要求,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刻不容緩。思政課的教學如何體現(xiàn)三全育人的教學理念,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擬借助校史這樣一個特殊的載體來闡述思政課教學如何與三全育人理念有效銜接。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2]。2020年1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強調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結合起來?!盵3]如何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如何發(fā)揮“四史”教育在三全育人中的作用?本文擬借助校史這一載體來闡述這一問題。校史是全部歷史的一個縮影。每個學校的校史不同,校史長的學校的校史就能成為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的注解。校史短的學校的校史也能成為改革開放史的注解。校史這種特殊的歷史可以將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以最能貼近學生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能夠拉近學生與四史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四史教育是有溫度的、可感知的發(fā)生在自己正在讀書的這座校園的故事,這就為四史教育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頭腦搭建了一個非常好的橋梁。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校史,在課下帶學生參觀學校的校史展覽,參觀學校的舊址等等都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加具體的感受到自己學校的歷史和傳統(tǒng),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學校產生情感認同。除此以外,教師在講解校史的過程中也就將跟學校發(fā)展相對應的歷史大背景展現(xiàn)在了學生面前,達到了進行四史教育的目的?,F(xiàn)在的學生都是00后,他們自主性很強,是網絡的原住民,他們對于理論的理解和領悟更喜歡借助具體的事物來實現(xiàn)。而校史則是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政治教育,它能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是具體的歷史,是能感受得到、能觸摸得到的歷史,這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于校史產生親切感、認同感、參與感、自豪感。以校史這種載體對自主性很強的00后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用、十分有效、十分有愛。
校史可以為校園文化鑄魂。從校史中凝練提取的校史紅色基因,可以通過和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的合作使其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部分,這樣,校史中的紅色基因的宣傳就可以從思政課堂走向校園,成為校園文化,成為每一位大學生天天都能看到、聽到、感受到的思政課。一所高校的校園文化有靈魂,就能感染學生,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對學校產生情感認同,學生就能發(fā)自內心的愛自己的學校,進而愛學校的生活,愛學校的一草一木,愛學校的老師,愛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學生這種情感認同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關重要。這一切愛的起點都是學生對于學校的校園文化首先要有情感認同。所以,校史紅色基因對校園文化的鑄魂工作至關重要,對高校的思政課教學改革意義重大,通過校史紅色基因的凝練與宣傳,可以形成覆蓋整個校園的大思政教育模式,這是思政課教學在教學時間、空間上的巨大的延伸,其作用之大不言自明。
校史本身也是校園文化的黏合劑。學校的校史是學校的根,是所有學子的精神家園。所有的學子都有發(fā)自內心地對作為學校的根的校史的依戀。校史能給每一位學子提供精神養(yǎng)分,讓他們能夠形成精神共識。校史的根扎的越深,學生的愛校情懷越濃。校史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一個黏合劑的作用,它將全體學子的心緊緊地粘在一起,讓大家在對于過往的追憶中感受到濃濃的歸屬感,這種無形的情感的認同勝過我們在課堂上的千言萬語。思想政治教育不一定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理論講解,也可以是將史實呈現(xiàn)后等待學生潤物無聲的發(fā)自內心的感知、領悟與感受。知往鑒今,每個大學都有其獨特的發(fā)展歷史和在其發(fā)展歷史中蘊含的校史文化,這是最接地氣的校園文化,也是最有溫度、最有情懷、最有感召力的思政素材,同時也是最具凝聚力、最能讓學生形成歸屬感的真善美的領受。
校史是學生踏上人生征程的助推劑。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校史工作既是追根溯源的工作,也是展望未來的工作。說它是追根溯源的工作,是因為在校史的整理過程中會漸漸理清一個學校的發(fā)展脈絡,了解一個學校的興衰榮辱,凝練學校發(fā)展史中的核心文化內涵。說它是展望未來的工作,是因為在校史整理過程中凝練的核心文化內涵—紅色基因可以作為一筆寶貴的財富為我們所繼承與發(fā)揚,校史中的紅色基因的挖掘與傳承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媒介,校史精神傳承可以為青年學子踏上人生征程提供精神支持。學生在校史的學習中感受到的歸屬感可以化成學校對學生的愛伴隨他們完成大學學業(yè),這種愛也能給他們面對人生風雨的勇氣與力量,“愛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愛是正大無私的奉獻”,只有心中有愛,他們才能無懼風雨,不懼未來。
校史是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播種機。校史是學校的成長史,在校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凝結著前輩校友的血和汗,校史中凝結著精神力量能夠極大地鼓舞學生。以北京大學為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精神譜系中的很多偉大精神都與北京大學有關,比如偉大的建黨精神,作為北京大學的學生,他們可以在校史的學習中感悟偉大建黨精神,傳承偉大建黨精神。另外,知名校友也是當代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的最好榜樣,校史在大學生的心目中播下了理想信念的種子,讓大學生可以從校友身上找到堅定理想信念的原動力。
做好校史的挖掘整理工作。每所高校的校史挖掘與整理工作都應該是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因為校史涵蓋的內容很廣,每所學校都有很長的前世今生,因此,校史的挖掘與整理工作只能是無限窮盡校史的真實而無法完全還原校史,因此,我們更要重視這項工作。每一個新史料的發(fā)現(xiàn),都會使我們對于校史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認識,進而使我們對于學校的發(fā)展脈絡有更加清晰的理解,也有助于我們挖掘出更多的校史紅色基因,并以此來鼓舞、激勵當代學子熱愛學校,進而起到團結、凝聚人心的作用。北京大學在它的發(fā)展過程中就有很典型的紅色基因,北大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內涵的偉大的五四精神,并且北大人也一直在踐行和傳承這種偉大精神。北大的發(fā)展史與五四精神的傳承史高度契合?!拔逅倪\動源于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始終激勵著北大師生同人民一起開拓、同祖國一起奮進”[4]。上海交通大學在新中國成立后響應國家號召西遷而形成的西遷精神也是交通大學校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史資料的整理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去查閱資料,去采訪學校的離退休職工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于校史的學習、理解和吸收。我們可以聯(lián)合學校的相關部門將校史整理的成果定期公布,讓新史料以最快的速度和學生見面。
做好校訓的宣傳工作。校訓是一所高校凝聚力的核心,讓學生知校訓、懂校訓、踐行校訓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形成情感認同的重要的基礎。比如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5]就是清華人的共同行為遵循,也是每一代清華人的精神傳承。雖然時代不同、使命不同,但是清華人的精神相同,“自強不息,厚 德載物”是所有清華人的精神追求,每一代清華人都以此為座右銘,書寫屬于他們自己的華麗人生篇章!今天的清華人也可以通過校訓找到和清華校友的情感聯(lián)系,這可以增強當代大學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校訓也是校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校訓的提出、校訓的傳承過程都是校史的重要內容,對它的凝練與宣傳是校史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徑。它的實現(xiàn)形式可以豐富多樣,可以在課堂上宣講、可以在校園里張貼標語、可以在圖書館設專門的校訓踐行展覽,這個展覽可以借助學校知名校友的事跡來實現(xiàn),每個學校都有知名校友,在圖書館或者專門的展廳設置知名校友事跡展,可以讓學生在參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領會他們身上共同的校訓精神的傳承。這種方式是校訓傳承和宣傳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它直接地讓學生看到他可以達到的高度到底有多高,因為校友和他有相同的大學背景,這種教育對于學生來講是最生動、最直接、最能形成情感共鳴的,也是最能觸及學生心靈的。
做好校徽佩戴、校歌傳唱和學校校慶紀念活動等儀式性的活動。儀式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情感,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儀式感分為外在和內在兩種,一般而言,外在的儀式感是更容易為大家所認知的,我們在這里主要講幾種和校史的宣傳有關的具有儀式感的行為與活動。在以校史達到育人目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借助一些具有儀式感的活動和日常行為來達到育人的目的。這里主要講三種跟校史相關的具有儀式感的行為和活動。首先,佩戴?;?。?;帐且粋€學校的標志,佩戴?;者@種行為可以讓學生慢慢在心中形成對于學校的認同,久而久之,學生就可以通過佩戴?;盏娜粘P袨樾纬伞拔沂悄衬硨W校人”“我要為某某學校爭光”“我不能給某某學校抹黑”等等基于佩戴?;招袨槎纬傻那楦姓J同。這是無形的思想政治教育,這也是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開展校歌傳唱活動(如果還沒有校歌的學??梢愿鶕J穭?chuàng)作校歌,然后進行傳唱)?!皹泛贤?,禮別異”[6],“樂就是快樂”[7]。樂自古以來就是能給人帶來快樂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因此,借助音樂的形式來記載校史,傳播校史是一種容易為學生所接受的表現(xiàn)形式。校歌傳唱也是一個儀式感很強的活動,通過校歌傳唱,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讓學生更深刻的了解學校的歷史,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比如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校歌《滿江紅》:“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徼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yè),須人杰。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边@首校歌本身就是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校史的精縮版,它是借助音樂的形式來展現(xiàn)校史,同時也把當時的歷史背景—抗日戰(zhàn)爭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所以校歌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通過傳唱校歌也就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最后,校慶活動。校慶活動是所有學子的大聚會,舉辦校慶活動本身就是將學校的校史進行一次大的回顧與展示,這種紀念活動本身日積月累還可以形成紀念史學,這也是校史的一部分。“紀念是舉行儀式、保存記憶、傳播象征的行為活動,是歷史的一種書寫,歷史通過紀念來表達,歷史因紀念而精彩”[8]。校慶活動是學生可以參與的思政活動,在校慶活動中,在校大學生可以參與其中,從中去感受學校的文化氛圍,這種可以親身體驗的活動對于學生的觸動會更大,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愛校情感。校慶活動也是在校學生和校友交流的一個舞臺,在校大學生可以和自己尊敬的學長進行交流,這能促進他們快速成長,能教會他們許多做人的道理。校慶活動是連接過去和現(xiàn)在的橋梁,是傳承的重要媒介,也是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做好網站的校史宣傳工作。00后的大學生是網絡的原住民,他們已經習慣通過網絡來獲取知識,因此,在以校史為載體的思政課的教學中自然離不開網絡宣傳。馬克思主義學院可以在網站中開辟校史專欄,及時更新校史研究動態(tài)。校史專欄中可以將前面講到的幾個方面的內容納入其中,這樣,借助網絡這樣的一個宣傳媒介就可以將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最大限度的推廣。網站是校史推廣的重要媒介,也是校史思政的重要途徑,借由網站的宣傳,校史的思政功能的發(fā)揮會更加酣暢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