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
“春”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最初的“春”字,像一棵嫩芽剛剛鉆出地面的樣子,這棵嫩芽就是“屯”字?!巴汀边@個字的形狀就像春天草木曲折而又艱難地生長的樣子。古人創(chuàng)造這個字的時候,大概是想借用植物萌芽剛剛鉆出地面的狀態(tài)來表示春天。
后來“春”字的寫法越來越復(fù)雜,但無論是甲骨文、金文還是小篆,幾種不同寫法的“春”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用“屯”字作聲符,以“草木”和“日”表“春”意。
春的本義是草木的種子生根發(fā)芽,后延伸至以“春”作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名?!墩f文解字》認為“春,推也”,有“春陽撫照,萬物滋榮”之意,故又可延伸出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等意。
“春”字相關(guān)的故事有很多,最生動的,莫過于陶行知“三人為眾打日寇”的故事了。
陶行知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教育家,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特地從海外回國參加抗日救亡活動。
這天,陶行知到一所保育院看望無家可歸的受難兒童。在保育院,他把孩子們集合到一個大教室里,為孩子們講課。講課時,他把一個大大的“春”字寫在黑板上,說:“大家看,在這個‘春字里,我們就仿佛能看見中華民族的希望?!焙⒆觽兺嶂X袋看了半天,也沒看出個所以然。
陶行知微笑著解釋說:“‘春字是由‘三和‘人還有‘日這三個字組成的。三人為眾,只要全國人民團結(jié)起來,就可以把日本帝國主義打倒!”
這番通俗有趣的講解,不僅讓孩子們認識了“春”字,增長了知識,同時激發(fā)了他們的愛國熱情。
春天,對以農(nóng)為本的中國人而言,無疑是最重要、最美好的季節(jié)。
“一年之計在于春”“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古人們孜孜不倦,或濃或淡描繪的春景無一不透露著“春”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認知里,蘊含著勃勃的生機、盈盈的希望。
執(zhí)著于繪“春”的何止古人,你一定也知道不少關(guān)于“春”的詩句吧?讓我們一起吟誦,一起分享吧!
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指導(dǎo)·高年級202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