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名
總聽老師和家長說學(xué)農(nóng)怎樣好玩、怎樣有意義,讓我十分向往。
機會終于來了。一天,學(xué)校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我們走進農(nóng)田,體驗農(nóng)耕生活。我和同學(xué)們穿著迷彩服,聽著教官的指令,挺著自信的胸膛,喊著整齊的口號,踏著有力的步伐,像一個個戰(zhàn)士奔赴戰(zhàn)場。
到達(dá)目的地時,正值烈日當(dāng)空。老師一聲令下,開干!可不一會兒,一滴滴汗水就從臉頰滑下,流到嘴里,咸咸的。短袖也被汗水浸濕了,穿在身上黏黏的,很不舒服。要是能到陰涼的地方休息一會兒該多好??!我看了看身邊的同學(xué),也都是小臉熱得紅撲撲,汗流浹背,可沒有人抱怨,沒有人放棄。于是,我咬緊牙關(guān),攥緊拳頭,不斷給自己打氣:“再堅持一下,馬上就可以休息了?!?/p>
詩人白居易在《觀刈麥》中寫道:“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笔前?,農(nóng)民伯伯種莊稼,面朝黃土背朝天,揮汗如雨,日復(fù)一日,才換來收獲的喜悅。我這才干了一會兒,怎么可以叫苦呢!汗水模糊了視線,我堅持;兩腿發(fā)軟,我堅持;肚子咕咕叫,我堅持。最終,我戰(zhàn)勝了自己,一直干到中午才停下來休息。
該吃午飯了,可午飯不是張口就能吃到的,需要自力更生。我和同學(xué)們分工合作,“嘩啦嘩啦”洗菜,“咔嚓咔嚓”切菜,“刺啦刺啦”炒菜,爐灶邊響起了做飯的合奏曲。別看我們平時在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真正需要靠自己時,我們也不含糊。餓了的肚子讓我們充分挖掘出自身的潛力,依葫蘆畫瓢地做起飯來。
做飯還真不容易,柴火燒得不得法,濃煙熏得我們睜不開眼,嗆得我們直咳嗽。了解情況的知道我們在做飯,不了解情況的還以為失火了呢。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我們經(jīng)過討論以及向老師求助,找到了燒火的正確方法,也知道了怎么炒菜。在一起努力之下,我們炒出了番茄炒蛋、青瓜炒肉等幾道家常菜。
終于可以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了,我一筷子夾起幾片青瓜塞進嘴里,雖然比外婆炒的味道差遠(yuǎn)了,可我仍然覺得好吃。畢竟,這是我第一次離開父母,第一次和小伙伴們一起做飯。以前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是覺得要珍惜糧食,不能浪費,而現(xiàn)在我似乎品出了另外一番含義。
通過學(xué)農(nóng),我們告別了五谷不分、四體不勤,感悟到“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意義。這就是成長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