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詩
■《財富生活》:鄧老師您好,美術館是我們培養(yǎng)孩子美育最常去到的場所之一,在很多人的認知中美術館似乎總是高大上的,與我們的生活甚至相去甚遠的,如何將美術館與家庭產(chǎn)生聯(lián)系呢?
■A:家庭美術館計劃起因于2008年,那時我剛從美國研究生畢業(yè),在北京的一個高校擔任藝術老師,空余時間我和好朋友,當時還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讀博士的何海同學組成了一個藝術團隊,與上海的正大美術館(今天喜馬拉雅美術館)合作了一個藝術介入生活的項目,就叫《家庭美術館計劃》。
當時何海和我都非常欣賞德國藝術大師博伊斯的藝術理念——社會雕塑,相信人類都有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活動,來實現(xiàn)自我的升級和進化,博伊斯自己就是一個積極的社會行為藝術家,二戰(zhàn)后,他的很多行為藝術都和當時的社會問題有關,影響力很大。我在歐洲的美術館看到過很多他的作品,神秘震撼。
2008年的《家庭美術館計劃》是我和何海兩個人,做得非常前衛(wèi)的社會藝術實驗,當時我們發(fā)現(xiàn)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都陷入了畫廊、博覽會、美術館、拍賣等價值鏈的循環(huán)中,和大部分人的生活沒什么關系;而家庭環(huán)境確是所有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空間體驗,在家庭語境、家庭問題、家庭關系/組織等范圍,藝術創(chuàng)作能否和家發(fā)生一些鏈接呢?藝術創(chuàng)作是不是因為環(huán)境變化,會產(chǎn)生更深層次的影響力呢?本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和何海 2008年,就開始了跨度一年在家庭環(huán)境里的藝術實驗。藝術創(chuàng)作當時的出發(fā)點,圍繞著家庭——私人空間主題,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和展示的時刻,讓一個私人空間轉換成藝術化的公共空間,這個過程會產(chǎn)生很多有意思的想法、作品、意外和收獲。
■《財富生活》:這些年,家庭美術館的推廣和創(chuàng)作的過程還順利嗎?在您看來,從事藝術會給人帶來哪些改變?
■A:在2008年里,我和何海在上海正大美術館的支持下,在不同的家庭空間里實施了不同主題的藝術創(chuàng)作。主題涉及:小夫妻的二手房、拆遷戶的價值觀、老人院、美院學生宿舍走廊的一系列藝術展,到了年中,隨著關注我們的藝術機構越來越多,又被請到深圳的幾個家庭里實施了創(chuàng)造。當年四川5·12地震,我們作為藝術家志愿者來到了四川綿竹市土門鎮(zhèn)新樂村,由于地震,當?shù)睾芏嗳耸チ思彝?,我們加入民間的救助組織,在炎熱的帳篷里充當美術教師的職能,給當?shù)氐暮⒆觼砩纤囆g課。2008年一整年的“家庭美術館計劃”我們一共做了九場基于各種家庭問題的藝術創(chuàng)作,大都是行為藝術相關聯(lián)的藝術形式,今天看來,雖然藝術的視覺形式不是很突出,但在過程中的體會,至今回憶起來猶如金礦,收獲滿滿。
■《財富生活》:這些年,您開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藝術教育,可以聊聊您在不斷跨界過程中一些不同的體會嗎?
■A:經(jīng)過十多年的藝術實踐之后,我認為藝術的系統(tǒng)是非常有限的,藝術本身是人的精神產(chǎn)物,是很高級的東西,我曾經(jīng)非常沉迷其中。但放眼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藝術的影響力太小了。但教育的影響力很大,教育是所有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必不可少要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況且現(xiàn)在,我們這個發(fā)展迅速且充滿了不確定性的世界,也在倡導每個人進行“終身學習”。但是對比藝術領域里鼓勵對創(chuàng)新的追求,對變化的肯定,教育圈里的價值觀,更是相對保守的,畢竟很多教育的理念和實操一定要經(jīng)歷歷史的考驗和沉淀,才能變成知識、經(jīng)驗傳遞給下一代。
但在追求審美、創(chuàng)新的藝術教育領域,我發(fā)現(xiàn)多年積累的藝術實踐經(jīng)驗,能夠給美育,尤其是兒童美育領域帶來一股春風,一股新的資源。
我在從事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這些年里,就一直在兒童美育機構擔任藝術總監(jiān)的角色,在課程研發(fā)、教師培訓、兒童一線教學,以及家長溝通的過程中也深深體會到當下00后孩子和年輕的家長們與以往相比,擁有前所未有的條件和優(yōu)勢。
■《財富生活》:剛您提到了要將藝術創(chuàng)造力“傳遞給下一代”,對于家長來說,應該怎么做呢?
■A:首先,是家長們?nèi)绾慰创齽?chuàng)造力,我認為創(chuàng)造力實際上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它跟動物、植物都有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創(chuàng)造力就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去改造世界的能力,但這種能力要通過不斷打磨和實踐才能獲得。其次,我們回到教育的場景中來,我覺得中國的教育更側重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多創(chuàng)造性的東西,在人們看來多少有點標新立異,不走平凡路。所以在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方面,家長要對孩子有一定的寬容度,因為藝術本身就是所有學科中彈性空間最大的一個。為什么這么說呢?你看全世界所有的科學家,不論來自哪里,都應該是研究一樣的科學,科學要追求客觀的真理。但是藝術家就不一樣,藝術是非常多樣的,所以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更多體現(xiàn)在對人性豐富度和寬容度的接納和表達上,所謂人文學科就是這樣。
藝術領域中彈性空間較大的就是美育教育,美育教育里再細分就是家庭美育。我策劃的《家庭美術館計劃》把以往藝術創(chuàng)造的收獲,重新調(diào)動起來落實到孩子成長最基礎的個人場景中——家庭。因為家,更包容、更接納,所以我們說家是避風港,是個很隨性的一個地方。但家庭美育跟應試,或?qū)憣嵉乃孛枋遣灰粯拥?,更多強調(diào)一種個性,還有跟家庭生活的聯(lián)系。在雙減后時代里,通過美育的方式扎根家庭,用藝術的創(chuàng)作去鏈接兒童個體和家庭成員、教師、家庭空間、家庭物件……讓美的存在和展示出來,拔出藝術的蘿卜,帶出生活的泥土。這里的“蘿卜”就是作品,用作品跟生活連在一起,帶著濃厚的生活場景。那么如何打造這種包容和諧的氛圍呢?就需要一種創(chuàng)意的表達,比如就你自身獨特的家庭故事,做一個藝術的呈現(xiàn),我的很多作品當中,其實背后都有很強的家庭故事在里邊,在家庭美育里,我覺得要學會欣賞美,本質(zhì)上就是學會欣賞一種差異。家長和孩子通過游戲、看展覽、藝術課程等方式都可以,學習基于家庭生活表達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帶動了孩子對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家庭美育要有理想主義的一面,我叫它“美術館”,將理想主義情懷放進去。
■《財富生活》:您曾說“家庭美術館活動的核心價值是用藝術重塑家庭關系”,那么在家庭美育建設中應該幫孩子找答案,還是去發(fā)現(xiàn)問題?
■A:家庭美術館的藝術作品不僅代表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才華,還可以作為家庭裝飾品,凝結了家庭關系的溫馨和美好。家庭美術館也可以是一項親子活動,可以讓家庭成員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相互配合、交流合作,增強親子關系家庭凝聚力,家庭因為藝術的存在而更美好。
目前我在美術館計劃的過程中看到,發(fā)現(xiàn)問題是前提,家庭親子關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家長要學會發(fā)現(xiàn)孩子真實的想法,或者說和孩子產(chǎn)生共情,比如和孩子創(chuàng)作一件作品,同時設置一連串的問題,比如:今年最開心的事、最傷心的事、最郁悶的事、最丟人的事……對孩子來說,類似這些問題也問給父母,你認為孩子今年最開心的事、最丟人的事是什么。這個回答其實非常有意思,孩子的回答可以是一些畫面,比如簡筆畫,父母可以用文字來回答。當孩子畫出來的時候,就像打開一個小窗戶,然后父母一看,哦,原來我們家寶寶是這么想的。我遇到過有的孩子說最丟人的事,九歲了還尿床,父母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孩子認為這是件丟人的事,但又不好意思說。像這些成長中的小煩惱,孩子和父母之間如果不能達成有效的溝通,就會形成問題。但我們可以用一種藝術的表達方式,讓孩子和家長彼此去發(fā)現(xiàn)這些成長中的問題,然后再一起想辦法解決,先找到問題再去找答案,這個邏輯應該是這樣的。
■《財富生活》:如何有效地打造一個“家庭美術館”?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側重哪些部分?
■A:家庭美術館的建設過程當中,一定要側重用藝術的方式來進行,比如做游戲,用角色扮演的身份去重新解構原生家庭中一些固化的親子關系。表面上看孩子跟家長在玩一個游戲,但實質(zhì)上是一種身份角色的重新梳理。
在實施這個項目的過程中,去體會當下人們的整體狀態(tài),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大家現(xiàn)在的生活其實都挺疲憊的,在藝術中,我鼓勵家長和孩子做一些“不靠譜的事”,比如帶孩子去挖一條泥巴河,我還喜歡和我的孩子玩“左手右手不合作”的游戲。
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學會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養(yǎng)成對事情做總結復盤的習慣,但其實這些都可以通過在家庭中做一些“不靠譜的事情”來慢慢讓孩子習得。我覺得每個家庭也都可以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游戲。舉個例子,我們家的冰箱門,是一個每天要頻繁打開的地方,我愛人就在上面掛了一個畫板,她會在上面教孩子記英語單詞。然后我也會在上面畫畫,涂涂抹抹又變成一個涂鴉門,后來孩子也在上面涂畫。這個地方慢慢就變成我們和孩子每日復盤記錄家庭事項的地方。
家庭的交流方式,可以是很有儀式感地召開家庭會議,也可以像做游戲一樣在冰箱上涂涂寫寫,用非語言的方式增進家長和孩子對彼此的理解。
當我們把家庭游戲和美育工作結合起來的時候,不僅是對親子關系,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也會帶來積極的影響。美育本身就是一種放松的方式,可以給家庭生活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它有很大的彈性空間,可以和各種場景相結合。而家庭美育,就包含了對日常生活的覺察。
家庭美術館要將美術館送到人們家里和日常生活中來,顛倒了人們必須要到美術館看藝術品的思路,是一種擴大的美術教育的主張,倡導一種為生活的美育,美就在我們的身邊,美的展示就發(fā)生在我們家里和附近,會激發(fā)孩子與家人與教育工作者參與創(chuàng)造藝術的熱情,實現(xiàn)對幸福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