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白”字的研究從未停止,但前人大多在“白”字字源上進行研究,對其傳承至今的特點及方式的研究尚不豐富。學界對“白”字字源有幾種不同的看法?!都坠俏暮霞罚坝冒着W嬉摇?,可見,遠在商周時期,白已用于白色義,另有《詩經(jīng)·小雅·白駒》,“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皎:白色,明亮)。此外,還有郭沫若的“拇指說”、徐灝和段玉裁的“米粒說”、蔣驥和朱駿聲的“日光說”等。郭沫若在《金文叢考·金文余釋》中說,“白”應(yīng)為“實拇指之象形”,后引申為了“伯仲”的“伯”。徐灝和段玉裁同意“白”的“米粒說”,認為“白”字的字形與米粒的外在形象是相同的,白色的米粒,中間的一橫表示米上的絲疵。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中指出,從文字的會意角度出發(fā),白字在字形上,是“丿”在“日”的上方,代表的是太陽初升以后到落山之前的時間段。而“日光說”是最普遍、最具說服力的一種說法。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白字的基礎(chǔ)上,先對漢語“白”的本義特點進行論述,再從語言模因論視角出發(fā),對漢語“白”字傳承至今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梳理出“白”字的傳承方式。
一、白字義項特點
《爾雅·釋天》中說,“秋為白藏?!奔辞镏畾夂停瑒t色白而收藏也。
《說文解字》收錄了“白”字3個義項。如下,1.西方色也。陰用事。2.物色白。從入合二。3.出者陽也。入者陰也。故從入。
《漢典》收錄了“白”字3個詞性,共16個義項,如下。
名詞:1.古時罰酒用的酒杯。2.戲曲或歌劇中在只說不唱的語句。3.地方話。4.指白話,跟“文言”相對。5.姓。
動詞:1.清楚,明白。2.又如:不白之冤;真相大白。3.表明;說明。4.表白(對人解釋,說明自己的意思)。5.稟告;報告。6.上告;控告。7.使……白。
副詞:1.白白,平白。2.又如:白活;白瞪(白瞪眼,束手無策的樣子);白做了一天工夫;白得;白看戲。3.單單;只是。4.竟。與“不”連用。
在此基礎(chǔ)上,《漢語大字典》中“白”字義項共 32 個,如下。
1.霜雪一樣的顏色。2.古喪服之色,后指喪事。3.潔凈。4.亮。與“暗”相對。5.彰明;顯赫。6.清楚;明白。7.表明;陳述。8.稟告;報告。9.上告,控告。10.特指戲曲中的說白。11.徒然,平白地。12.指沒有功名和官職。13.空白;空無所有。14.無代價,無報償。15.假,沒有根據(jù)。16.西方代稱。17.古代罰酒用的酒杯。18.古代祭祀、朝宴時用的炒米。19.白發(fā)。20.表示鄙薄厭惡。21.蔥、蒜的莖和根。22.銀子代稱。23.道破;揭穿。24.單,只。25.指白話,跟“文言”相對。26. 錯誤。27.地方話。28.象征反動,與 “紅”相對。29.我國少數(shù)民族名。30.白渠的省稱,即今涇惠渠。31.春秋時楚國地名。32.姓。
從以上歷代字書中“白”字的義項可以看到其共同特點主要有:其一,西方色也。其二,陰用事,物色白。其三,與日光有關(guān),明亮之意。其四,專有名稱。其中,除專有名稱自有其歷史緣故外,其他義項都與《說文》中“白”字的三個原始義相關(guān),這些義項都是“白”字的引申義。由此可見,漢語“白”字傳承至今,最主要的兩大特點是長久性及能產(chǎn)性。
二、“白”字傳承至今模因原因
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漢字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對漢字傳承歷史的研究可以讓人們看到歷史發(fā)展的軌跡,也可以讓人們?yōu)橹腥A文化之后的發(fā)展方向?qū)ふ彝黄瓶凇h語“白”字形成并傳承至今,主要經(jīng)歷了編碼、儲存、復制、傳播等過程,通過代代相傳其文字字形、字義的形式來傳承其內(nèi)涵,這也大致符合語言模因論的傳承過程。漢字傳承歷史悠久,且漢語系統(tǒng)傳承過程相當復雜,在傳承過程中會有經(jīng)濟、文化等的參與。因此,現(xiàn)今所看到的漢語面貌形成原因有很多,但從大體上講,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語言系統(tǒng)的自身演變。
“白”字作為漢語體系中古老的語言文字之一,其歷史非常久遠,它是人們生產(chǎn)生活中最常用的語言文字,在口語體的歇后語、俚語、俗語、詈語等中出現(xiàn)頻繁,具有簡短、經(jīng)濟、易模仿、通俗易懂等特點,符合語言模因論形成的特點。過于復雜的詞匯類形式是難以得到廣泛流傳的,“白”字簡單易學,比較簡潔,因此易復制,能夠很快讓人進行模仿,且方便交流傳播使用,可見“白”字的產(chǎn)生加強了人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鞍住弊值膫鞒幸彩墙?jīng)濟性原則的一種體現(xiàn),在民間文學中,尤其是俚語、俗語、慣用語、詈語、歇后語或成語中存在大量的由附加法、縮寫法、截斷法、諧音法等方式構(gòu)成的“白”字詞匯,這些詞匯大都保留了“白”字的原始義。如“小蔥拌豆腐—— 一清二白”。
“白”字的能產(chǎn)性表現(xiàn)在以“白”為基礎(chǔ)而產(chǎn)生了很多“白”系字,它在口頭交際與交流中被經(jīng)常使用,因此,人們的頻繁交流提高了“白”字的使用率。同時,人們在實際交際交流中也會主動去模仿運用這些語言形式,如俚語、俗語、歇后語、詈語等中圍繞人們工作和生活主題的“白”系字,這促使了漢語“白”字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有較高的能產(chǎn)性和活躍性。
其二,語言系統(tǒng)以外的客觀因素。
語言文字的變化不僅是語言系統(tǒng)自身演變的結(jié)果,更有客觀因素的影響,如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無不影響著文字的演變,可以說,客觀因素對“白”字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從我國歷史變遷上看,在“白”字的發(fā)展傳承演變史中大體有四個歷史結(jié)點,可見語言文字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演變。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些大學問家、教育家如孔子,使“學在官府”逐漸向“學在民間”發(fā)展,普通人有了接觸知識、學習知識的可能。在不斷交流融合的過程中,因地域不同,各國產(chǎn)生了不同的語言文字,但客卿制的出現(xiàn)又使各國語言交織在了一起,其重要標志就是百家爭鳴的出現(xiàn)。
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能夠再次體現(xiàn)民族文化和語言文字相互融合的時期。這期間,漢語吸收了梵語之中的語音、詞匯等,使?jié)h語產(chǎn)生了一些新變化,如漢語四大聲調(diào)的出現(xiàn),同時,詩人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也試圖用新鮮獨特的言語使自己更出眾不同。
五代十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之中有了唐以來自由開放的思想,民間有了通俗易懂的語言,并與官方語言并駕齊驅(qū)。20世紀初民國以后,由于受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的思想影響,人們的觀念開始變化,這些都促使了語言文字的變革,“羅馬字”、白話文運動以后,“白”系字也以文白相間的形式保存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后,推行的漢語簡化字工作,不僅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字度,更增強了我國人民的文化素質(zhì)?!鞍住弊忠惨愿啙嵉男问竭M入了人們的視野,俚語、詈語、俗語、歇后語中的“白”字也被大眾所熟知。
三、語言模因論視角下“白”字的傳承方式
在語言模因傳承過程中,可分為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兩種傳承方式。
(一)“白”字的基因型傳承方式
語言模因的基因模式是指,通過內(nèi)容大體相同、形式不同的方式來重復或傳遞語言的信息形式?!鞍住弊值哪R蚧蛐蛡鞒蟹绞街心7略嘉淖值谋玖x而形成的新詞匯,這些詞匯在模仿過程中,外部形態(tài)的變化不重要,關(guān)鍵是其內(nèi)部原始義并未改變。
模因基因型傳承方式又分為相同信息的直接傳承與相同信息的間接傳承兩種方式。相同信息的直接傳承方式是通過直接使用語言文字的原始義來進行模仿復制,使其成為語言模因因子。部分由原始義而來的“白”字詞匯,其詞匯中的原始義基本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在使用中添加了些許色彩。試從例句中體會,清·王韜的《淞隱漫錄》:“陽春白雪誰能和,國色天香洵足夸。七字評卿知當否,珍珠無價玉無瑕?!保ò祝合裱┮话愕念伾?。原義:白色。)
而相同信息的間接傳承方式是通過復制語言文字的原始義為模因因子,在代代傳承過程中,模因因子會有一些小的改變,但所傳承下來的字義與原始義相比卻無過大改變。在“白”字傳承過程中,這是主要的傳承方式,“白”字的許多延伸義都是由原始義轉(zhuǎn)化而來的,雖意義相同,但表達的情感卻不同。試從例句中體會,漢·卓文君的《白頭吟》:“皚如山上雪, 皎若云間月?!保ò}:潔白的雪。皎:潔白的月。)
在以上這些“白”字的傳承方式中,“白”字成為基因模因因子后,大都保留了原始本義,并在交際過程中產(chǎn)生了更強烈的感情色彩,表現(xiàn)力也較之從前更加突出。
(二)“白”字的表現(xiàn)型傳承方式
語言模因中的表現(xiàn)型傳承方式是指語言文字在傳承過程中的形式大體不變,但含義卻發(fā)生很大改變。此種方式在國內(nèi)的傳播學中被廣泛地借鑒,且效果良好。同樣,這在漢語“白”字傳承過程中也較常見,這種傳承形式可分為兩類。
同音異義傳承方式中一般會保留漢字的原始讀音,并保留整體字形,但含義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語境運用中產(chǎn)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效果,“白”字以這種詞匯形式所占的比例和總體相比較少,試從例句中體會?!都t樓夢》第五十七回:“寶玉笑道:‘你又說白話。蘇州雖是原籍,因沒了姑母,無人照看,才接了來的;明年回去找誰?可見撒謊了?!保ò自挘杭?,無事實根據(jù)。)
同形聯(lián)想傳承方式是指相同語言文字在不同語境之中會通過聯(lián)想衍生出不同于以前的含義信息。漢語“白”字中由原始義轉(zhuǎn)換而來的部分詞匯正體現(xiàn)了這一傳承方式。試從例句中體會,魯迅的《三閑集》中:“萬一不幸,沉冤莫白?!保ò祝恨q白;得昭雪,原義:空白。)
四、結(jié)語
隨著時代的變遷,新興詞匯不斷涌現(xiàn),部分詞匯意義或原始義會隨時間而消失,但這期間又會隨時代的演變而出現(xiàn)新詞義,之后,新詞義會在原始義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成為模因因子繼續(xù)傳承下去。同樣的,“白”字也在隨時代變遷不間斷地更替變換,對“白”字進行統(tǒng)計、描寫并分析存檔,可以說是對某一時期社會變遷史的記錄保存。因此,從語言模因角度審視“白”字的傳承,更能凸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需要強調(diào)的是,雖然現(xiàn)代漢語中“白”字能夠充分表達人們的觀點,卻并不能完全替代原始意義,因為“白”字原始義與后來的引申義由于社會屬性的不同,使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表達出了不同的內(nèi)容。而原始義與引申義相輔相成,相互共存。
總而言之,語言模因論為漢語“白”字的解讀切換了一個視角,模因成了語言復制因子。漢語“白”字的形成、描寫、復制和傳承都與模因傳承的路徑相同,從語言模因論的角度看,漢語“白”字本義與引申義都需要以成為語言復制因子傳承下去,可以說,模因論帶動了語境交際中的語言發(fā)展,才有傳承至今的漢語“白”字。
參考文獻:
[1]何自然,冉永平,編著.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
(06):54-64.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xiàn)代外語,2003(02):200-209.
[4]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M].武漢: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5]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2005。
[6]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潘娟,女,碩士研究生,助教,煙臺科技學院,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