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余華在當代文學史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一席之地,20世紀80年代,余華進入文壇,他的作品以精致見長,無論是他高超的創(chuàng)作技巧,還是獨特的語言風格,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從未停止對“父親”形象的描摹,并將這類形象富于變化地展現(xiàn)出來,“父親”形象的不斷變化也反映了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創(chuàng)作理念的改變和人生態(tài)度的轉(zhuǎn)換。余華作品中的形象,不管是溫情的,還是冷漠的,當被賦予了父親這個身份以后,都具有了特殊的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在對父親的追尋中,余華從未停歇,透過余華筆下的父親形象,可以看到余華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以及對父愛的渴望與追尋,因此,對待作品中的這些人物形象,不應只停留在表面,更應該深入其中,體會作家的深切感情。
在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父親”形象層出不窮,他不僅是一個稱呼,更包含許多社會內(nèi)涵和文化意義。對不同時代作品中父親形象的研究,不僅可以幫助人們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狀況,也可以了解作者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與思想寄托。其中,較具有代表性的父親形象有:巴金的《家》中迂腐、對兒女專制的高老太爺,陳忠實的《白鹿原》中仁義且原則性極強的白嘉軒,梁斌的《紅旗譜》中愛憎分明、意志堅強的朱老忠等。而在這許許多多的父親形象中,作家余華筆下的父親形象給人的印象尤其深刻,他筆下的父親形象不是單一的,是富于變化的,本文通過舉例,從多個角度論述其筆下的父親形象。
二、粗暴冷漠的父親形象
余華筆下的反面父親形象主要以《十八歲出門遠行》《四月三日事件》《現(xiàn)實一種》《在細雨中呼喊》《世事如煙》中的父親形象為代表。
(一)孫廣才——卑劣無恥的失敗者
從《十八歲出門遠行》開始,余華筆下的父親形象開始變化?!妒藲q出門遠行》表現(xiàn)了一個少年的茫然,也讓人們看到了其中父親形象的巨大不同,他不像傳統(tǒng)父親那樣慈愛,他淡漠又冷靜,沒有十分嚴厲,溫和從容,好像一個毫無關系的陌生人。到了《在細雨中呼喊》,余華對父親的描寫更加深入,《在細雨中呼喊》刻畫了孫廣才這樣一個性格粗暴的父親形象,該書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講述了“我”的童年經(jīng)歷,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主要是以孫光林的記憶為線索發(fā)展的。在孫光林的敘述中,“我”的父親孫廣才認為“我”和祖父兩個人是多余的。在我和祖父回到南門重新生活時,父親就認為家里的大火和我們有很大的關系,在這個家中,“我”缺失了父親的關愛和照顧,面對的是一個無能的粗暴的父親,“我”受到了很大影響。孫廣才對自己的父親孫有元也很過分,其在孫有元臨死時的所作所為,與人們平常接觸、了解的傳統(tǒng)父親形象大相徑庭。但在作品中,孫廣才還算是一個比較安分守己的人,不算是罪大惡極之人。但是,“父親”不同于其他的文學形象,這個形象有其自身特殊的文化內(nèi)涵與象征意義。書中表現(xiàn)的父親對兒子的殘忍以及兒子對父親的冷漠,使父子關系產(chǎn)生了裂痕。因此,這種父子關系就和傳統(tǒng)的和諧的父子關系有所背離。
(二)山峰——冷漠無情的旁觀者
余華筆下的《現(xiàn)實一種》描寫了如山峰這種冷漠的父親形象。看起來書中寫的是山峰和山崗的“兄弟”糾葛,但基本都是從山峰和山崗作為父親的形象出發(fā)去寫,使兄與弟、父與子的命運纏繞在一起,在書中,山峰的冷靜和妻子的絕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當人們以為故事已經(jīng)要結束的時候,山峰展開了自己的報復??梢钥闯?,余華在這幾部小說中所塑造的父親形象和人們以往接觸到的和藹仁慈的父親形象都是有所相悖的。
三、堅強隱忍的父親形象
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父親是堅強且隱忍的,如朱自清《背影》中的父親,雖然文中沒有對父子關系過多著墨,但是人們?nèi)阅芨杏X到文中父親深沉的愛,在他的背影中,感受為人父的艱辛。而在余華的小說中,與之相似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活著》中的福貴。福貴原本家境殷實,在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以后,他明白了家的珍貴。他的堅強隱忍,可以從他對兩個孩子的態(tài)度上表現(xiàn)出來。
福貴的第一個孩子——鳳霞,生得漂亮,后因一場高燒而致聾啞,她很懂事,甘愿在家干農(nóng)活,讓弟弟去上學。面對鳳霞,福貴表現(xiàn)出的是一個慈父的形象,他心疼這個善良的女兒,很多時候,鳳霞是福貴艱難生活中的一縷陽光,溫暖著飽經(jīng)風霜的他。善良的鳳霞死于難產(chǎn),對于福貴而言,如果家珍象征著家庭,有慶象征著希望,那么鳳霞就像陽光,干凈、透明,沒有半點雜質(zhì),但是最終這縷陽光也被奪走,福貴內(nèi)心最后的柔軟、溫暖也被一起奪走了。
福貴的第二個孩子——有慶,他是整部小說中悲劇色彩極其濃厚的人物。有慶很善良,為了他的羊,他一天辛苦來回幾趟就是為了喂羊,羊死了,他哭了很久;他很孝順,才幾歲的時候就幫家里干活;他很勇敢,縣長夫人因難產(chǎn)而大出血,當時只有有慶的血型匹配,有慶毫不吝嗇地獻出了自己的血……福貴對于這個兒子又憐又愛,憐他自小沒有優(yōu)渥的生活,愛他身上的單純善良,如果鳳霞對于福貴而言是他生活中的一縷陽光,有慶就是福貴生活中的太陽,一兒一女溫暖著福貴的心。同樣,對于這兩個孩子而言,父親更是家中頂梁柱一樣的存在,是他們的靠山,是他們的大樹,福貴對待兩個孩子極具溫情,這份愛堅實而又厚重?!痘钪肥怯嗳A從冷峻的先鋒風格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實主義風格的作品,“活著”的意義在于不為了任何人而活,而是為了自己堅強獨立地活著。
這個時期,余華的作品大都著重描寫小人物,這些小人物雖然弱小,但是從未向不公低頭,不管生活中發(fā)生怎樣的變故,都會堅強地活著,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父親”的身份得到了更好展現(xiàn)。《活著》作為余華廣為人知的作品,其中塑造的溫暖堅強的父親形象給萬千讀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身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閃爍人性的光輝,并且飽含父愛,和之前余華所創(chuàng)作的形象截然不同,這種極大的反差在余華筆下開始得到生動詮釋。
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父親形象
理想的父親是孩子的榜樣,一個好父親不僅可以教給孩子做人的道理,更能讓孩子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前進。余華的《兄弟》中就刻畫了一個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充滿圣潔之光的父親形象。這類父親的愛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血緣,而是一種偉大的愛。
(一)宋凡平——樂觀善良、富有責任感的繼父
《兄弟》這本小說主要寫的是李光頭和宋鋼這對兄弟的故事。宋凡平是李光頭的繼父,很有才華,為人也十分寬厚,給家人帶來了很多溫暖與愛。宋凡平有一個兒子,名叫宋鋼,他教給兩個孩子很多道理。宋凡平即使在艱難的情況下,也沒有被困難擊倒,始終竭盡所能地帶給家人幸福。《兄弟》的上部主要是對父子關系進行書寫,下部則轉(zhuǎn)為對兄弟關系的描寫。作者幾乎賦予了宋凡平所有美好的品質(zhì),善良樂觀、富有正義感、對家人傾盡所有地付出、面對不公不低頭,這幾乎是一個完美的父親。這樣的父親是極具責任感和人格魅力的,他有著像大樹一樣的高大形象,為這個家庭遮風擋雨,也像太陽一樣溫暖每個人的心。父親宋凡平的這種生活態(tài)度對李光頭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李光頭對繼父宋凡平的評價是“一條好漢”。余華后來的小說《第七天》更是對這種超出血緣的父愛的延伸,將這份愛加深并升華。
(二)楊金彪——閃爍著人性光輝的偉大父親
《第七天》的主人公是楊金彪和他的兒子楊飛。“我”在餐廳吃飯的時候意外身亡,對于原因,作家并沒有給出答案,這和之前余華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有所不同,這是在現(xiàn)實生活的基礎上對現(xiàn)實生活的超越,帶領讀者追尋了精神上的第七天。楊金彪是一個勤勞樸實的扳道工,在鐵軌上撿到了一個嬰兒,并獨自撫養(yǎng),為了這個孩子,楊金彪沒有結婚。因為自己生了很重的病,他為了不給兒子添麻煩,選擇自己獨自離去。楊金彪覺得這個孩子是上天給他的禮物,他十分疼愛這個和自己沒有絲毫血緣關系的孩子??墒钱斔俅蚊鎸橐鰰r,他選擇了婚姻,因為這件事,楊金彪自責了一輩子。在殯儀館大廳,楊金彪見到了心心念念的楊飛,但是他又很痛苦,想見到他,又不想見到他,不想他這么快地就死去。而“尋找父親”成了楊飛畢生追尋的主題,這樣的父子之情不禁讓人動容。在《第七天》中,余華的描寫是比較克制的,但是敘事的力量是很深刻的,如楊金彪和楊飛這對父子之間為數(shù)不多的對白,仿佛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親情流露。
五、余華筆下父親形象轉(zhuǎn)型原因
《活著》描寫的大多是小人物,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過一段又一段的路,經(jīng)歷一件又一件的事,身邊的人來來往往從未停歇,但是不管怎樣,父親對孩子的真心從未變過,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了父愛的深沉與偉大,真實又富含溫情。余華筆下的第二類父親形象和第一類父親形象相差甚大,在第二類父親形象中,余華回歸現(xiàn)實,故事情節(jié)不再陌生,人物形象也從冷漠變?yōu)闇厍?,展示了人性的真善美,使人們看到了小人物身上的平凡與偉大,充滿著深切的人文關懷。
形成這種轉(zhuǎn)變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個原因是余華對生命本體的探究和對悲劇精神的理解不同,《活著》表現(xiàn)的是對生命本體存在的追尋,這是一種內(nèi)涵更豐富的人文關懷,這不單指一個人或者一類人,而是站在宏大立場上的超前認知。其創(chuàng)作初期的情節(jié)和語言都極具創(chuàng)造性,而這個時期的作品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語言也平和自然,但是卻讓人們覺得非常有力量。第二個原因是作家的童年經(jīng)歷所致。在余華的創(chuàng)作初期,父親的形象是扭曲的、不完整的,這和余華的童年經(jīng)歷有關,童年時期的余華缺少父親的陪伴,很少感受到父愛的溫暖。但是隨著余華的不斷成長,直至自己也做了父親,他開始理解父親,因此,其在這一時期所塑造的都是福貴這類極具溫情的父親形象。第三個原因是時代在改變,作家的寫作風格也在發(fā)生改變。20世紀80年代盛行的個性張揚的先鋒文學浪潮,對文學傳統(tǒng)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到了20世紀90年代,又逐漸轉(zhuǎn)向?qū)ΜF(xiàn)實生活的描寫與追求,這個時期的作家普遍偏向于書寫平凡生活,呈現(xiàn)出明顯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余華自然也受到了影響,將筆鋒轉(zhuǎn)向了現(xiàn)實生活。這一階段,余華的創(chuàng)作風格溫和了許多,出現(xiàn)了“尋父”“認父”主題,塑造了一系列極具溫情、舐犢情深的父親形象,余華對父子關系的關注與思考也是他關注人性與環(huán)境本質(zhì)關系的體現(xiàn)。
六、結語
從先鋒性創(chuàng)作,到后來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轉(zhuǎn)變,再到后來的“尋父”主題書寫,余華一直保持著自己獨有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創(chuàng)作方向,這些在他的長篇小說中都得到了展現(xiàn)。余華作為一個極具人文關懷的作家,常常將目光投向現(xiàn)實生活,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不同類型的父親形象,他們只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但又因為父親這個身份而變得不同。余華經(jīng)歷了先鋒文學浪潮,受到過各種思潮流派的影響,最后找到了自己的文學方向,但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jīng)過漫長歲月積累的,最終使其回歸文學本心。
參考文獻:
[1]余華.在細雨中呼喊[M].??冢耗虾3霭婀荆?991.
[2]余華.現(xiàn)實一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3]余華.活著[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4]余華.兄弟[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5]余華.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6]余華.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7]洪治綱.余華評傳[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
[8]郜苗苗.淺析余華小說中的“父親”情節(jié)[J].青年文學家,2019(05):52.
[9]姜洋.再談余華小說中的父親形象[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09):
225-226.
[10]郜元寶.余華創(chuàng)作中的苦難意識[J].文學評論,1994(03):88-94.
[11]劉軼,山河.余華:中國小說的先鋒性究竟能走多遠?——關于世紀末小說多種可能性對話之一[J].作家,1994(04):34-40.
[12]郭劍敏.余華小說的先鋒意義及其精神內(nèi)涵[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6):82-86.
[13]張學昕,劉江凱.壓抑的,或自由的——評余華的長篇小說《兄弟》[J].文藝評論,2006(06):51-55.
(作者簡介:金子琦,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