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露聲音的宮殿君
故宮有一怕—怕火。據(jù)統(tǒng)計,明清時期,故宮共發(fā)生大大小小火災80多起,其中重大火災就有24起之多。這座宮殿大部分都是木建筑。大火無情,尤其對木建筑來說,如果滅火不當,或者再來陣風,很可能就會變成“火燒連營”。為了抵擋無情的火災,古人想了無數(shù)辦法。
故宮第一個防火的措施就是在宮里放置盛水的大缸。這樣的大缸曾有308口,現(xiàn)今遺存200多口,它們的主要功能就是儲水,以備滅火之用。
這些缸有三種材質(zhì):鐵、銅鎏金和“燒古”青銅。它們由專門的太監(jiān)負責保養(yǎng)。夏天,缸里的水要保持干凈,沒有異味。冬天,為了防止水結冰,除了要在缸口加上蓋子,還要給它們穿上“棉服”,即在缸外包一層棉套;如果天氣特別冷,還要在缸下擺一個特制的火爐。如今大家去故宮,仍能看到缸下的石座,那就是用來放置火爐、加炭和透氣的。
這些水缸的名字很特別,叫“太平缸”“吉祥缸”或者“門?!?。慈禧當年還曾在這些缸里面養(yǎng)魚,取“吉慶有余”之意。
宮里還有80多眼水井。這些水井除了用于日常取水洗灑,還有消防的功能,一旦有火情,里面的水就可以派上用場。
宮里的內(nèi)金水河也是一條重要的消防河。它“九曲十八彎”的設計除了有地形上的考慮,還有一個用意,就是為了方便取水。明代的《酌中志》里記載:“非為魚泳在藻以資游賞,亦非故為曲折以耗物料,恐意外回祿之變,此河實可賴?!边@條河在天啟年間六科廊、武英殿火災時都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曾在紫禁城里生活的皇帝,要數(shù)雍正對宮中的防火最為上心。有一次,他聽說乾清門兩側(cè)的圍房里有值守人員做飯,即下令將圍房的后墻封死,不設門窗,以免做飯時發(fā)生意外引燃房屋。這種墻叫“封后檐墻”,自雍正朝開始,在紫禁城里得到了大量運用。
宮中還有一種構思巧妙的隔火墻,在乾清宮附近的基化門、龍光門一帶就有這種墻。這種墻從外觀上看非常像木質(zhì)的,但仔細瞧可以發(fā)現(xiàn),它的梁、枋、斗拱等都是用石頭雕成的,能夠有效隔絕火勢,防止大火蔓延到其他宮殿。
其實,除了專門的封后檐墻,宮中高大的宮墻也能起到防火作用。它們豎立在各個院落之間,萬一有火情,可以有效阻擋火勢。
宮里的防火最早是由禁衛(wèi)軍兼職管理??滴鯐r期第一次建立了專業(yè)的“消防隊”,由數(shù)十名年輕力壯的太監(jiān)組成,叫“防范火班”。此后,防范火班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到了光緒時期,還專門配了代役蘇拉200名、步軍營兵丁100名,共同組成一支龐大的救火隊。
光有消防人員還不行,專業(yè)的滅火工具也很重要。宮中除了有蜈蚣梯、水桶等工具,還有一種“噴水槍”—激桶。其原理類似于我們小時候玩的水槍,使用時從水缸里抽水,再把水射向著火點。
現(xiàn)在故宮里還存有一架非常精美的西洋激桶,其主體是一個木質(zhì)、掛有錫里的水箱,箱中央立將軍柱,柱頂有壓梁,兩端還設有可上下移動的活塞,連接在壓梁上。當有火情時,在壓梁兩端上下壓動,帶動活塞往復運動,增加壓力,將水柱噴射至高處滅火。
宮里的房子著火,很多都是因為雷擊。為了防雷,宮里安上了“避雷針”,即屋頂正脊處兩個張著大嘴的怪獸。傳說它為龍子之一鴟吻,有關其避雷原理說法很多,舉兩說如下:
一說鴟吻主體為琉璃等絕緣材質(zhì),須舌卻是導電的金屬材質(zhì),這種構造被稱為“引雷針”。遇雷雨天氣,鴟吻可以率先接觸電流,然后通過自身爆裂等方式中和電流,避免電荷驟然積聚引發(fā)爆燃,從而起到一定的防火作用。
一說鴟吻的嘴里有一個伸向天空的金屬舌頭,舌根連接著細鐵絲,直通到地下。因為水能導電,所以雨水可以把鴟吻身上的雷電持續(xù)引入地下,從而起到避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