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
2014年10月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把“民惟邦本”列為治國理政經(jīng)驗的第一條;2015年10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英國議會發(fā)表講話時指出,“在中國,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幾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秉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引用“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古訓,充分體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以人民安全為國家安全之宗旨與基石的理念。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語出兩千多年前的《尚書·五子之歌》。據(jù)序言介紹,這是夏王太康因逸豫失德導致失民心進而失國后,他的五個兄弟被放逐到洛水下游時回憶皇祖訓誡、抒發(fā)悔恨之情的文章。文中首句即言:“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币馑际牵暮笫现嬖杏柺荆喝嗣窨梢杂H近,不可以輕賤失禮。人民是國家的根基,根基安穩(wěn)牢固,國家才能安定太平。
將“民”作為構(gòu)成“邦”的根本要素,將“本固”視為實現(xiàn)“邦寧”的先決條件,中國古代先賢早已萌生了以民為本的遠見卓識,并始終不懈追尋定國安邦的固本之道。
宋代程頤在《代呂晦叔應詔疏》中主張“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程頤、程顥兄弟二人共創(chuàng)理學,世稱“二程”,其理學思想是對孔孟儒學的繼承和發(fā)展,尤其是將儒學中的民本思想發(fā)揚光大,“順民心”“厚民生”“安而不擾”就是最為鮮明的體現(xiàn)。不僅如此,他們還躬行實踐。據(jù)記載,程顥出仕后每到一處都將“視民如傷”四個大字制成匾額懸掛于大堂之上,時刻警醒自己要重民、愛民、保民,他所治理的地方往往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百姓也安居樂業(yè)、安分守常。
在封建社會中滿足人民需求、實現(xiàn)人民富裕、保障人民安全,這些治國理念和美好愿望,由于封建社會固有的局限性,無法全面轉(zhuǎn)化為人人享有的權(quán)利,古代先賢僅能將對人的尊重和關(guān)懷寄托于君主和少數(shù)為政者的道德操守。然而,離開了民主和法治的保障,人權(quán)終將失落,人民的安全與利益也不可能得到真正實現(xiàn)。
歷史的發(fā)展充分證明,中國共產(chǎn)黨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統(tǒng)一,帶領(lǐng)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實現(xiàn)了古代先賢難以企及的政治理想。中國共產(chǎn)黨“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不僅融通了“民為邦本”的政治思想,更對后者進行了根本性的超越與升華?;仡欬h史,盡管在不同發(fā)展時期面臨的時代背景和主要任務不同,中國共產(chǎn)黨高度重視保障民生福祉、維護人民安全的決心和行動始終未變,并為之進行了不懈努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高度自覺,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擔當,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堅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奮力開拓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讓人民享有更多的安全感。在全面深入推進平安中國建設(shè),著力提升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yè)化水平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我國群眾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1年的98.62%,10年來始終保持高位。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國家安全工作歸根到底是保障人民利益。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根本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新時代新征程,牢固樹立和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堅持“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治國理念,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群眾安居樂業(yè)提供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