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賢
南少林妙應拳伏虎手套路短小精悍,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摧力,拳勢激烈,剛猛雄健,固守短打,富有陽剛之美,手法豐富,是善于短打攻防的少林南拳。
曾在莆田南少林寺為僧的釋賢燦法師俗名林燦庭(字炳庭,其父林阿吾,祖父林亞和),1927年3月出生,傳承其祖父林亞和南少林妙應拳功夫。林亞和——父親:林阿吾——林燦庭)。林燦庭于195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炮擊金門戰(zhàn)斗中立功負傷,之后轉業(yè)地方參加工作,55 歲時,決心實現篤信佛教的祖父母囑托出家為僧,之后擔任福建省佛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莆田縣人大代表、莆田縣佛教協(xié)會會長、莆田囊山寺住持、圓智庵首座等職務。釋賢燦祖父林公(林亞和)曾拜清代莆田囊山寺南少林武僧桂林禪師學藝,桂林禪師在囊山寺融合南少林寺多種武技之長演變形成三叉拳,為紀念囊山寺開山祖師——妙應禪師(又稱伏虎祖師),桂林禪師將三叉拳亦名為妙應拳。釋賢燦演示的妙應拳(三叉拳)在莆田市第二屆南少林拳大匯賽獲優(yōu)秀獎,曾協(xié)助拍攝14 集電視連續(xù)劇《南少林》(此連續(xù)劇由時任福建省武術協(xié)會副主席、莆田南少林研究會會長林德榮任制片人和總策劃),釋賢燦在片中扮演方丈并指導武術,此套路由釋賢燦武僧傳于姚志賢,此拳也可運用轉身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連續(xù)重復練習一遍(即四門打法),體現南派少林拳打臥牛之地之功。
面朝東方,兩腳并步站立,兩臂自然下垂,雙手五指并攏,以掌心貼靠于大腿兩側,雙眼向前平視,兩掌變拳上提貼靠于左右胸肋側,雙拳心向上(圖1)。右腳向右側方邁出一步,與肩同寬,屈膝下蹲成馬步,雙拳蓄勁向下變掌以掌側在兩側跨旁下切(圖2);不停,右腳稍收至左腳內側即向前上步成右雙弓步;同時,左掌右拳同時上提至胸前成左掌心貼右拳面,接著從胸前正中緩緩推出成向東請拳(圖3)。
圖1
圖2
圖3
【要點】整個動作要協(xié)調連貫,右腳側出步成馬步狀要穩(wěn)固,雙掌發(fā)力下切須剛猛有力,請拳體現武德修養(yǎng),亦乃防中帶攻之招式。
右腳后退成左雙弓步,同時左掌朝下劃弧再向左格擋成拳,拳同胸高,拳心朝上,右拳收于腰間(圖4),連發(fā)右左右掃肘(圖5—7),掃肘時另一手置于掃肘手手背的上方。
圖4
圖5
圖6
圖7
【要點】腳步變換要靈活,左拳格擋要有勁,右左右掃肘要連環(huán)進擊,一氣呵成,發(fā)力威猛,肘速疾快。
左拳變虎爪收至左肩前,爪心向右,右拳變虎爪向前擊出,爪心向前(圖8),左虎爪變拳下壓至右胸前,同時右虎爪稍回收成拳朝前擊打,此時雙拳拳心均朝下(圖9)。
圖8
圖9
【要點】右虎爪前擊宜快速發(fā)力,帶有振勁,左拳下壓及右拳擊打要協(xié)調一致,同步進行。
右腳上步成右雙弓步,右拳下壓至左胸前,拳心朝下,同時左拳朝前擊打,拳心均右(圖10),不停,雙手成虎爪以右左右進行連環(huán)三前擊,前擊的虎爪爪心朝前,回收的虎爪爪心朝下(圖11—13)。
圖10
圖11
圖12
圖13
【要點】右拳下壓與左拳朝前擊打須連貫,防攻一體,虎爪三前擊要連環(huán)進擊,力達五爪指。
右手收至右肩前以右肘下擊,左手成拳護于胸中線,拳心朝下(圖14);左拳變標指掌,以指掌向前擊出,掌心朝下(圖15);上動不停,掌心翻轉朝上后向右下劃弧環(huán)繞抓握成拳,拳心朝斜前(圖16);不停,右腳提膝之際,雙拳變雙分掌向左右分格,雙掌心均朝下(圖17);不停,左右掌掌心翻轉朝上后向右下劃弧環(huán)繞抓握成拳,拳心朝斜前,此時重心稍降低(圖18)。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圖18
【要點】右提膝時左腳膝部要稍變曲,如此可使重心穩(wěn)固,標指掌要力達指端,掌翻轉宜用柔勁,雙分掌時要沉肩墜肘,掌指偏向左右側,前進步要步固身穩(wěn),手法須剛柔有序。
右挑肘之際左手護于胸前中線位置(圖19),不停,右拳朝前彈砸,拳心朝后上方,與面部同高(圖20);同時左拳下壓至上腹部位置,拳心朝下,接著以左右左立拳朝前擊打三次,擊打時另一手護于胸前(圖21—23),再以右左右鶴嘴手朝前啄擊三次,啄擊時另一手護于頭部前方側面(圖24—26)。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圖23
圖24
圖25
圖26
【要點】右挑肘要自然上抬,拳心朝頭右側,右拳朝前彈砸與左拳下壓要同步進行,立拳朝前擊打與鶴嘴手朝前啄擊宜用寸勁,手法連環(huán),步型沉穩(wěn)。
右腳稍后收成右虛步,同時雙手變成虎爪成環(huán)抱狀置于腹部前方,左爪在上,右爪在下,爪心相對,相距約16 厘米(圖27);接著右腳提起向前蹬腿(圖28—29),右腿前落成右雙弓步,右虎爪內翻壓在腹前,爪心向下,同時左虎爪向前擊出,爪心向前(圖30);不停,身形左后轉成左雙弓步,左虎爪下壓在腹前,爪心向下,同時右虎爪向前擊出,爪心向前(圖31);不停,身形右后轉成右雙弓步,右虎爪下壓在腹前,爪心向下,同時左虎爪向前擊出,爪心向前(圖32)。
圖27
圖28
圖29
圖30
圖31
圖32
【要點】雙手變成虎爪成環(huán)抱狀要陰陽圓柔,右蹬腳時左腳膝部要稍彎曲,這樣可使重心穩(wěn)固,右虎爪下壓宜發(fā)柔勁,左虎前擊要剛猛有力,身形后轉成雙弓步須連貫順達。
右雙弓步不變,右格拳,拳同胸高,拳心朝上,同時左拳收于腰間(圖33);不停,發(fā)出左沖拳,右拳收至右腰側(圖34),此時面朝東南方,不停,右腳收至左腳跟后,同時左腳以前腳掌朝前著地成虛步,左掌與右掌同時上提至胸前,成左掌心貼右拳面后從正中推出成請拳(圖35);左腳跟著地,同時右腳收至左腳腳內側成并步立正式,同時雙手收至體側后上提至胸脅處后下按掌,之后掌心貼靠大腿外側收勢(圖36)。此拳還可運用轉身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連續(xù)重復練習一遍,如此可使套路加長,得到更強的招法功力訓練。
圖33
圖34
圖35
圖36
【要點】右拳格擋與左沖拳要防攻快捷有序,剛勁威猛,左虛步要虛實分明、穩(wěn)固正身,請拳體現武德修養(yǎng),亦乃防中帶攻之招式,并步立正時須氣沉下丹田,平心靜氣、自然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