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苠
避開江南的大暑,飛抵祖國西北邊陲新疆采風。
新疆古稱西域,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早在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就在這里設立西域都護府,從此這里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飛機穿越云層,進入新疆上空。從舷窗俯瞰蒼茫大地,眼前浮現(xiàn)出一幕幕古人詩詞中描繪的場景。耳畔首先響起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蹦钱嬅婧肋~,又有點悲壯。邊塞詩人岑參的《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場面感最強:“……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而高適的《塞上聽吹笛》:“雪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焙屯蹙S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备菍⑦吶妼懙搅藰O致。高適的另一首《別董大》、王維的《使至塞上》這些經(jīng)典的詩句也逐一繚繞在耳畔,讓人隨著飛駛而過的腳下風景,連接著古今的時空。
在飛機上拍了一組照片,配著這些詩詞作為此次新疆行的開胃菜,也作為新疆采風的引子吧。
沿著通向天邊的公路驅(qū)車一路前行,穿越在連綿的山道中。幸好,我們的采風行程避開了熱門的景區(qū),避免了許多景點游人比牛羊還多的窘?jīng)r。
我們行駛在昌吉州呼圖壁縣天山北麓的百里丹霞,一路欣賞自然形成、色彩豐富的丹霞地貌。夏季的天山之麓氣候宜人,綿延的山脈在陽光下色彩斑斕,赤色和赭色的丹霞溝壑錯落有致、鮮艷奪目,仿佛天使打翻了染料缸,橙、黃、青、綠相間,忽而濃重,忽而清雅,忽而雄峻,忽而壯觀。而這僅是百里丹霞景觀的一部分。一路上,我們仰望藍天白云,近眺峰巒疊嶂,感受著藍天和大地之戀,白云與峰巒之吻。
在塔城地區(qū)沙灣市的鹿角灣,在草地上與一群悠閑的牛羊邂逅,近距離看羊兒滿地撒歡兒,牛犢耳鬢廝磨,讓人流連忘返……
抵達安集海大峽谷已是北京時間傍晚7點,天仍敞亮著。我們站在峽谷旁,在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趕緊掏出手機按動快門,留下幾張令人震撼的畫面。
一天的旅程滿目顧盼,美不勝收。如果你帶著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光而來,那么這里的美更是無處不在。
上午從與克拉瑪依獨山子緊挨著的奎屯市沿G30連霍高速一路向西。左邊是連綿的天山山脈,峰巒上的皚皚白雪在陽光下特別地耀眼。右邊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大片大片一簇簇枯黃的不知名的草倔強地挺立著。偶爾有一排排人造林給單調(diào)的視野里帶來豐富的綠色,尤其在曠野中聳立著的一兩棵孤獨的大樹,造就了一處風景,汽車飛馳而過,仍讓人忍不住回頭再看一眼。
快到博州時,天山山脈擺了個尾,橫在眼前,筆直的公路也稍稍拐了個彎,然后面向山脈的弧形,在兩山中間繼續(xù)向前……
今天采風的目的地是美麗的賽里木湖,上一次來這里還是10年前。這個位于天山山脈,新疆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山湖泊,它那湛藍的湖面水天一色,與遠處山峰相映成畫的美麗場景一直定格在我的記憶中。
汽車進入賽里木湖的游客中心正是中午時分,這個季節(jié)游人如織自然在意料之中,只是這里現(xiàn)在不僅把湖封了,收起了不太便宜的門票,還在湖的周圍建了不少的設施,原來美麗神圣的“凈湖”染了些許脂粉氣。湖對面的山峰上,隱隱的積雪也褪去了耀眼的銀色,和藍天白云一起籠上了一層淺灰的霧靄,北疆的天空也已不再純凈,讓人感慨生態(tài)保護任重道遠。
已入中伏,江南正在高溫籠罩下,還經(jīng)受了暴風雨的襲擊,北疆卻在舒適的20多度,除了陽光下仍有點曬,吹來的風也是舒爽的。雖然賽里木湖成為景區(qū)后讓人有些失望,但那湖、那山、那植被,還有那在鮮花上辛勤勞作的可愛的蜜蜂總是讓人留戀。
因為果子溝封路,我們早早地前往伊寧,期待著晚上與伊犁朋友們的相聚,千里之外老友相見,那一定會是熱烈而又歡快的。
上午從伊寧出發(fā),去夏塔古道采風。因出城的一段伊昭公路正在維修,我們從715縣道轉(zhuǎn)鄉(xiāng)道再轉(zhuǎn)入昭蘇公路接577國道直奔夏塔古道。
夏塔在蒙古語中稱之為“沙圖阿滿”,為階梯之意。它翻越天山主脊上海拔3600m的哈塔木孜達坂,溝通天山南北,是古代伊犁通南疆的捷徑。清代時在木扎爾特冰川上設有70戶專門鑿冰梯的人家,因而得名“沙圖”,夏特是沙圖的轉(zhuǎn)音,意為“階梯”“臺階”“梯道”,“夏圖”后來又逐漸被稱為“夏塔”。
進入伊昭公路的一段山道,汽車蜿蜒在崇山峻嶺之間,公路兩旁景色美不勝收。午后時分,手機信息顯示進入邊彊昭蘇縣境內(nèi),汽車從山道進入平坦的盆地,成片的麥子已經(jīng)成熟,一大片豐收的金黃讓人從視覺到味覺都得到很大的滿足。
我們今天采風的目的地夏塔峽谷就位于昭蘇縣西南部70公里處,峽谷中的一條古代伊犁至阿克蘇的交通要道“夏塔古道”也曾被稱作“唐僧古道”,如今這條古道早已完成它的使命而遭廢棄。由于峽谷內(nèi)地形復雜,高山、激流、冰川使穿越這條峽谷非常危險,富有傳奇色彩,也極具挑戰(zhàn)性。這里也已建設了古道景區(qū),我們采風團在當?shù)赜嘘P部門安排下沿狹窄的小路驅(qū)車進入,前方景區(qū)越深,路亦更險,還伴有塌方和泥石流。
在景區(qū)溫泉休息點稍加休整后,我們徒步沿羊腸小道朝著木扎爾特冰川方向行走。走了數(shù)公里,冰川仍在遠方,路邊指示牌顯示前方景點“轉(zhuǎn)運橋”還有4公里,想必離冰川會近一點。大家覺得前方遙不可及,遂停下小憩,而我仍心有不甘,于是獨自前行。徒步行走途中遇到兩個哈薩克男孩牽著一匹棕色的伊犁馬,便上前招呼。那個叫阿勒哈泰的瘦高個男孩盯著我看了好一會兒,似乎猶豫了一下,說100元錢可以讓我騎馬走一趟。我用手機和其他團員打了個招呼,獨自騎上馬背繼續(xù)前行,兩個男孩牽著韁繩走在前面。路上和他們交談中知道,阿勒哈泰正在上初中,這幾天剛從學校放暑假回來,而他家就在轉(zhuǎn)運橋附近開著一個商店,邊上那個稍矮一點的男孩是他的兄弟……轉(zhuǎn)眼就到了轉(zhuǎn)運橋,原來這只是一座橫跨溪流的小木橋,而冰川仍在遙不可及的遠處。阿勒哈泰和我說:“那個雪山(冰川)遠著呢,我也從沒去過那兒?!?/p>
現(xiàn)實中許多美好的事物,看似容易,實現(xiàn)它卻需克服意想不到的艱辛和作出許多的奉獻,甚至獻出生命。遙想當年,穿越天山的馬幫和駝隊,一路艱難險阻,長途跋涉,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瓊庫什臺,這是一個聽起來完全陌生的地方,來采風前,我對這里一無所知。我只知道新疆的柔美全都藏在伊犁河谷里,而來新疆的人,大部分都會來到伊犁河谷,而到過瓊庫什臺的人,可能只是鳳毛麟角。當我們中午時分抵達這里,滿目的秀色讓我體味到用“最陌生的地名,最秀美的風景”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
瓊庫什臺,喀拉峻大草原的一部分。在哈薩克語中,瓊庫什臺的意思是“寬大的平臺”。天山腳下,烏孫古道的北入口,也許很少有人聽說過這個地名,來過這里的訪客更是少之又少。瓊庫什臺村,原是一個哈薩克族游牧村莊,常年隨著牧場條件而移動。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村莊是一片介于草原和杉林之間的臺地,溝壑狀的地表將平緩的草原雕刻成立體的模樣。杉林、村莊、牧場、草原、河流、溪谷,從上到下,景觀似一幅濃墨重彩的立體畫。一幢幢小木屋散落在河谷平地中,也有的獨立搭在坡頭上。木屋的頂上還爬滿了草兒,幾乎與夏日的草原融為一體。
站在村后的山坡上朝下看,現(xiàn)在的瓊庫什臺正在到處搭建房屋,建設民宿,甚至已有一片工地,不知是否要建游客中心,景區(qū)化也許是它逃不脫的未來?;蛟S用不了多久,這里的住宿條件會更好,交通也會更方便。但或許就沒了原汁原味的風景,而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不知道它還能否吸引真正的旅行者。隨著不斷地被外界認知,瓊庫什臺距離大建設應該不遠了,像賽里木湖一樣收門票的日子或許也越來越近了。
今天的目的地是巴音布魯克草原,我自告奮勇,駕車走一段獨庫公路。所謂獨庫公路其實就是連接新疆南北的國道217線南段,從獨山子至庫車段561公里的路段,它北起石油之城克拉瑪依的獨山子,終點為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的庫車市,因它橫穿天山,又被稱為天山公路。
獨庫公路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景觀大道,從起點的獨山子大峽谷,到沿途的那拉提、巴音布魯克草原,再到終點的庫車天山神秘大峽谷,一路風景讓人目不暇接。沿獨庫公路可穿越依連哈比爾尕山、博羅科努山、阿吾拉勒山,那拉提山、艾爾賓山、哈爾克山、伊寧和庫車盆地,自然之美撲面而來令人震撼。
駕車行駛在蜿蜒的公路上,伴隨青山白云,閑看天地之吻,滿目盡是歡快。我們只走了一小段,拐入巴音布魯克。
巴音布魯克,舊稱裕勒都斯草原,這里地勢平坦,水草豐盛,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這里保存了世界上許多稀有物種,成為天鵝等野生動物理想的繁殖棲息地。我站在高處遠眺九曲十八彎,靜候晚霞,很幸運地拍下了這里最輝煌的一刻。
早晨從巴音布魯克草原的蒙古包里醒來,推開門,清冽的冷風和廣袤的大草原一起迎面而來……
吃過早餐在草原上策馬揚鞭,爬上山坡過了個騎馬癮。隨后又驅(qū)車獨庫公路奔赴今天的采風目的地,位于阿克蘇地區(qū)庫車市的天山神秘大峽谷。這是天山支脈克孜利亞山中的一條峽谷,又叫庫車大峽谷。峽谷呈南北弧形走向,由主谷和七條支谷組成,山體千姿百態(tài),峰巒直插云天,溝中有溝,谷中有谷,谷側(cè)奇峰嶙峋,爭相崛起,峰巒疊嶂,劈地摩天,崖奇石峭,磅礴神奇,神洞秘窟,各蘊其意。
這一片地處塔里木河支流的庫車河河谷,當?shù)氐木S吾爾族人稱之為“克孜利亞”,意為“紅色的山崖”。整個庫車大峽谷皆由紅色砂巖、砂礫巖構成,在天山強烈上升的過程中,這些紅色巖層發(fā)生了各式各樣的褶皺彎曲,加上水流侵蝕和風蝕,造成峽谷內(nèi)奇峰異石,嶙峋百態(tài)。這里雖是內(nèi)陸干旱地區(qū),但峽谷內(nèi)卻常年有汩汩清泉,而每當朝夕之際,風起之時,峽谷中或有霧氣升騰,或有谷鳴之聲,加上光影變幻,其神秘詭異不可言狀。
在峽谷深處高約35米的崖壁上還有一處唐代石窟,窟內(nèi)南、北、西壁上有殘存壁畫和漢文字尤為珍貴。相傳唐朝時有12名中原漢僧到西域傳經(jīng),一路翻山越嶺、穿越大漠,歷經(jīng)艱辛來到龜茲,在尋找佛緣圣山時進入大峽谷,進入此處的通天洞。從此,化羽成仙升入天界……
除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沖擊視覺的震撼美景,還有古龜茲文化和絲綢之路的神秘,讓我深深地沉浸其中。
昨天夜宿庫車,感受到獨庫公路終點的這個城市的繁華。今天又驅(qū)車700余公里前往喀什采風,沿途穿越茫茫戈壁和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旅途中滿目單調(diào)的枯黃和灰色,沒有了北疆蔥郁而豐富的色彩,讓人覺得比較枯燥乏味。中途在阿克蘇吃午飯小憩后又開始沿土和高速長途行駛,直奔喀什。
喀什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帕米爾高原東北麓,克孜勒河中游。東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依喀喇昆侖山與西藏阿里地區(qū),西靠帕米爾高原??κ彩恰翱κ哺翣枴钡暮喎Q,其中“喀什”是突厥語“玉石”之意,“噶爾”是古伊朗語“石”或“山”之意。在未納入中原政權版圖時,喀什屬于疏勒國的范圍,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喀什與中原的聯(lián)系。東漢時設置西域都護府,喀什作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東漢名將班超出任西域都護,把喀什作為大本營,在此駐守長達17年。這里也是唐朝政府的重要軍事重鎮(zhèn),為當時的“安西四鎮(zhèn)”之一。這里也曾留下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腳印,歷來是絲綢之路上的商埠重鎮(zhèn)、交通的咽喉樞紐和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和文明的重要交匯點。
晚上8點的喀什古城,藍天白云,天空依然敞亮著。漢維文字的店招充溢著異域風情。幾次入疆,深刻地感受到北疆的風景和南疆的風情。在傍晚的汗巴扎里,居民和游客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工藝品店門口一位做手工的少數(shù)民族大叔正低著頭認真地敲打著一面半成品的銅盤。一位維吾爾女孩坐在自家門口的小攤前低垂著頭睡著了,或許擺了一天的攤已累壞了吧。一位姑娘神情專注地坐在門口刷著她掌中的手機,幾位少數(shù)民族大爺圍坐在巷口神態(tài)安詳?shù)亓闹臁6鴲勖赖娜藗兗娂姄Q上盛裝擺著pose留著倩影……
從喀什出發(fā)奔波數(shù)百公里,白沙湖和石頭城兩個非旅游熱線的采風點非常值得一看。尤其是白沙湖之美,讓我無法用語言來描述。而2000多年歷史的石頭城遺址,恢宏的氣勢,也令人嘆為觀止。
鑲嵌在帕米爾高原上克州阿克陶縣境內(nèi)的白沙湖,背后緊緊地依偎著昆侖山脈。傳說這里就是《西游記》里唐僧收服沙和尚的地方,所以它還被稱作流沙河。擁有奇特線條和輪廓的白色沙山,和藍天白云一起掩映在藍色的湖水中,在陽光的折射下,沉積了千年的沙山和湖水的亮色還會隨著光影出現(xiàn)變幻,令人恍若仙境。
石頭城遺址,位于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城北,海拔3100米,存有晉唐時期的城墻、城門、寺院、居住遺址和清代官署等遺跡。相傳唐僧西天取經(jīng)東歸途中,曾在這里講經(jīng),然后從疏勒、莎車、于闐等地沿沙漠邊緣回到敦煌,再從河西走廊一路回到長安。這里地處喀什綠洲通往中亞、南亞的要道上,自喀什、英吉沙、葉城、莎車至帕米爾高原的道路交匯于此,位置十分重要,是古代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古城遺址,為研究漢唐時期絲綢之路上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俗、建筑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站在景區(qū)外仰望,遺址呈不規(guī)則的方圓形,沿參觀線路上行,四周亂石成堆,外城已遭嚴重破壞。內(nèi)城泥石壘成的城墻高聳,皇宮、廟宇、民居等古代文明留下的這一堆殘垣斷壁,在金色的夕陽和潔白的雪山映襯下,蒼涼而又厚重,散發(fā)著一種別樣的美。
今天的采風點是近來很熱門的盤龍古道。盤龍古道最初只是一條方便牧民出行而修建的公路,如今卻成為了無數(shù)人自駕前來打卡的地方。這條道路的正式名字叫“瓦恰公路”,是通往塔縣瓦恰鄉(xiāng)的兩條公路之一,因其宛如盤旋的神龍貼臥在大地之上,所以才被稱為“盤龍古道”。
盤龍古道整條道路長約80公里,而真正的盤龍道只有約30公里。整條道路蜿蜒盤旋,迂回曲折,許多彎道都超過180度,海拔跨度更是從4000多米落到3000米之內(nèi),整個落差有1100米。而在這短短的30多公里中,就有超過600多個大彎。站在山上的服務點往下俯瞰,黑色的馬路猶如烙印鑲嵌在灰黃色的山體上,周邊壯美的昆侖山脈云霧繚繞,一場視覺盛宴讓人在震撼之余流連忘返。在這樣的道路上駕駛,即使我們一車的老司機,大家依然非常興奮,有點青春萌動、熱血沸騰的感覺。
人生其實和開車相似,無論坦途或者彎道,你都必須掌握節(jié)奏,全神貫注,該快時快,該慢時慢,途中不隨便超車,但也不能墨守陳規(guī)。
在盤龍古道的兩頭都豎立著“今日走過了所有彎路,從此人生盡是坦途”的標牌,但愿我們每個人從走過的彎路中悟出前行的心得,從此人生不懼彎路,盡享坦途!
回顧數(shù)千公里的采風行程,雖然只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而新疆之美已呼之欲出。北疆的大美山水,南疆的濃郁風情,盡收眼底,感同身受。遂以素描記之,為這次行走新疆立此存照。
特約編輯 驀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