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方 楊彪
摘要:以古城煤礦某風井井筒檢查鉆孔作為研究對象,綜合采用了鉆探、抽水試驗、物理測井、井液電阻率(鹽化擴散)廈土樣、巖樣、水樣、煤樣、瓦斯樣采取、封孔等地勘綜合技術方法,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確定井筒地層地質剖面、巖土物理力學性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形成地質勘探結論與建議,對煤礦井筒地質勘查技術應用起到一定的參考借鑒作用。
關鍵詞:煤礦;地勘綜合技術;鉆孔井筒檢查;應用
中圖分類號:P694
1 項目概況
古城煤礦井田位于勘查區(qū)內中東部,在充分系統(tǒng)地收集了以往地質資料、水文地質勘查以及礦井生產實際揭露的水文地質等資料,以及在野外實地踏勘的基礎上,對某風井檢1、檢2號孔實施井筒檢查。施工任務是獲取井筒通過地層的地質剖面;查明各含水層厚度、埋藏條件、水位、水質等水文地質條件;查明可采煤層的厚度及埋藏深度;通過采取巖土樣、水樣、煤樣,測定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質、煤質和瓦斯資料、地下水的水質資料;通過水文地質試驗,獲取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shù),預測井筒涌水量。
2 地勘綜合技術概述
對某風井檢1、檢2井筒檢查鉆孔實施了鉆探、抽水試驗、物理測井、井液電阻率(鹽化擴散)、及土樣、巖樣、水樣、煤樣、瓦斯樣采取、封孔等野外工作。整個鉆孔鉆進過程為全取芯,對鉆孔所通過的地層剖面,除對采取上來的巖芯進行肉眼鑒定描述外,并采用數(shù)字測井儀進行了物理測井。根據(jù)設計要求,在風化基巖段、基巖段鉆探工作結束后,分別進行了抽水試驗和井液電阻率(鹽化擴散)測試,劃分了各含水層位置、厚度,計算了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shù),預測井筒涌水量。本次勘查結果均以檢1井筒為例進行說明。
3 勘查綜合方法詳述
3.1鉆孔工程測量
3.1.1使用儀器
南方測繪儀器公司生產的靈銳S86T型RIX CPS接收機1+1臺/套(雙頻),南方測繪儀器公司生產的S730型CPS RTK控制采集手薄(配置南方公司開發(fā)的工程之星3.0 RIX測繪軟件)一部。靈銳S86T型RTK CPS接收機標稱精度為:平面精度為±1cm+1ppm,高程精度為±2cm+1ppm,作用距離優(yōu)于8km,初始化時間為典型15s。
3.1.2測量成果
檢1號孔布置在進風井井筒的南西方向,距進風井井筒中心(SW)17.27m處,具體坐標:x=4014229.962,Y=38399610.474,H=+949.045,測量成果見下表。
3.1.3測量精度評價
本次工程測量精度符合《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guī)范》中有關鉆孔測量的精度要求,所用儀器按期進行了周檢,質量合格。測量方法合理,質量合格。
3.2水文地質鉆探
3.2.1鉆探設備與鉆孔結構圖
根據(jù)項目工程需要,考慮施工鉆孔的深度、口徑和地面、井下等因素,結合檢1號孔、檢2號孔實際情況,選用的鉆探設備型號是XY-6繩索取芯鉆機。鉆孔結構如下圖所示。
3.2.2止水
本次抽水層次6次,分別是Q+風化帶抽水試驗2次、P2S抽水試驗2次、P1x+P1s抽水試驗1次、P1x+P1s注水試驗1次。其中Q+風化帶抽水試驗不止水,其他抽水試驗均需要止水。
檢1號孔P2S抽水試驗前利用水泵加壓,將攪好的水泥漿壓入至套管與孔壁間隙,直至水泥漿從孔口返出,水泥封閉進行止水。利用擴散法測井檢查,止水質量合格。檢1號孔P1x+P1s注水試驗前鉆進至482.06m處,下140套管至482.06m處,將攪好的水泥漿,利用水泵加壓方式,使水泥壓至套管與孔壁環(huán)狀間隙,水泥凝固后利用水泥進行止水。采用管內外水位壓差法檢查,止水質量合格;后利用擴散法測井檢查,止水質量合格。
3.2.3洗井
各孔在正式抽水試驗前均采用清水沖孔、潛水泵抽水洗井等聯(lián)合洗井方法,以確保含水層疏通,導水正常,靜水位與恢復水位達到基本要求,洗井質量良好。
3.2.4取芯
按照設計要求,各鉆孔均為全孔取芯。各孔巖芯采取率要求:在土層與穩(wěn)定巖層中,不宜小于75%;破碎帶、軟弱夾層、砂層中,不宜小于60%,煤層及其頂?shù)装宀扇÷什坏陀?0%。鉆孔取芯后,及時鑒定、描述巖芯的巖性、結構、構造、節(jié)理裂隙性質、巖石風化程度、發(fā)育情況、巖芯破碎情況、巖溶發(fā)育及其充填情況等。
3.2.5孔斜
依據(jù)孔斜規(guī)范要求,檢查孔鉆進過程中,每鉆進30-50m,其傾角和方位角應測定一次,全孔偏斜率應控制在1.0%以內。終孔位置與井筒壁之間的距離不小于5m。檢1號孔檢測結果為乙級。
3.2.6鉆孔封閉
檢1、檢2號孔在竣工后以水泥:清水=1:0.7進行了全孔封閉,封孔質量檢查合格后,經過48h凝固后,并進行了采樣檢查,送達實驗室測試抗壓強度,抗壓強度為18.2MPa,抗壓強度不低于10MPa,達到了設計要求。封孔后孔口埋設石標,并提交封孔報告。
3.3側井
3.3.1測井儀器類型及測量參數(shù)
本次測井儀器設備主要選用的是TYSC-3Q密度三側向探管、電法探管、PSWL-1井溫探管、PSJ-2數(shù)字采集記錄儀及PSX-1井斜儀。
3.3.2水文測井內容
數(shù)字測井儀的主要測井內容為伽瑪伽瑪法、自然伽瑪法、三側向電阻率法、自然電位法、擴散測井、井徑測井、井斜等。在含水層確定的基礎上,主要采用了鹽化擴散法來輔助測量。本次檢1號孔共實施3次水文測井。經綜合分析,檢1號孔第四系含水層均分布三層穩(wěn)定含水層(流沙層),層位穩(wěn)定;上石盒子組上部地層上部均分布砂巖裂隙含水層,層位穩(wěn)定,略有差異,由砂巖裂隙分布均一性形成。下石盒子組及山西組含水性弱,富水性弱,砂巖裂隙發(fā)育弱。
3.4采樣與測試
本次勘查,施工的檢1號孔采集巖石物理力學試驗樣、土工試驗樣、動土試驗樣、煤芯樣、瓦斯樣、全分析水樣。所有樣品的采集及包裝均按有關規(guī)程、標準進行,采樣符合要求,滿足化驗需要。提供測試數(shù)據(jù)質量可靠,滿足了分析研究要求。
4 井筒水文地質勘查
4.1簡易水文觀測
本次簡易水文觀測主要是針對鉆進過程中沖洗液(清水鉆進)消耗量及鉆孔內混合水位的觀測,以便對含水層進行粗略的判斷。鉆孔鉆進至風化帶及主要含水層位時,孔內沖洗液消耗量有所增加。根據(jù)鉆探采取巖芯資料,鉆孔開孔鉆進至第四系松散層及卵石層時,鉆孔沖洗液消耗量有所增加;其余層位地層穩(wěn)定,沖洗液消耗量變化不明顯。
4.2各抽水層段主要含水層
根據(jù)檢1號孔揭露情況,將區(qū)內含水層劃分為第四系松散層孔隙含水層及基巖風化裂隙含水層、二疊系上統(tǒng)上石盒子組砂巖裂隙含水層、二疊系下統(tǒng)下石盒子組與山西組砂巖裂隙含水層。
4.2.1第四系松散層孔隙含水層及基巖風化帶裂隙含水層
上部含水層段為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孔隙含水層,含水層受大氣降水影響明顯,厚24-36m,由粉砂、細砂、砂土組成,揭露9層含水層,主要含水層有三層,均為流沙層,利用鉆探與測井手段綜合判斷,共計3層,位于19.7-35.85m/16.15m、57.70-65.15m/7.45m、72.85-78.50m/5.65m。據(jù)本次施工的檢1號孔抽水試驗資料,該含水層屬弱富水性。
4.2.2二疊系上統(tǒng)上石盒子組砂巖裂隙含水層
該含水層主要由粗一細粒砂巖組成,揭露10層含水層,含水層厚54.63m,含水空間以裂隙為主。據(jù)本次施工的檢1號孔注水試驗成果資料,該含水層屬弱富水性。
4.2.3二疊系下統(tǒng)下石盒子組及山西組砂巖裂隙含水層
該含水層主要由中一細粒砂巖組成,揭露9層含水層,厚度36.56m,含水空間以裂隙為主。據(jù)本次施工的檢1號孔注水試驗成果資料,該含水層屬弱富水性。
4.3主要隔水層
依據(jù)巖性特征,主要有松散層黏土及粉質黏土隔水層、二疊系砂質泥巖與泥巖隔水層。松散層黏土及粉質黏土隔水層主要由塑性的黏土、粉質黏土組成;二疊系砂質泥巖及泥巖隔水層主要由塑性的泥巖、砂質泥巖及粉砂質泥巖構成,單層厚2米至數(shù)十米,呈層狀分布于各砂巖含水層之間,自然狀態(tài)下可阻隔各含水層之間的垂向水力聯(lián)系。
4.4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lián)系
本區(qū)煤層直接充水含水層為下石盒子組、山西組、太原組砂巖、石灰?guī)r,補給條件差,且與上覆風化帶、第四系含水層、下覆奧陶系巖溶裂隙含水層間均有一定厚度的隔水層相隔。地下水主要以層間徑流為主,但井田內斷裂構造發(fā)育,可能成為各含水層間的垂向補給通道,對各含水層產生充水影響。
4.5井筒涌水量預測
4.5.1預算方法
本次利用第四系(Q)+基巖風化帶含水層、上石盒子組(P2s)、下石盒子組(P1x)+山西組(P1s)含水層抽(注)水試驗成果資料,采用“大井法”和Q-S曲線法對井筒進行涌水量預算。
4.5.2水文地質參數(shù)選擇及計算結果
根據(jù)抽水試驗所獲得的參數(shù),對各井筒不同層段的涌水量分別進行了預算。按設計,回風立井筒第四系松散層段毛半徑取5.00m。進風立井第四系及基巖風化帶含水層涌水量大井法計算結果為17.5m3/h,Q-S曲線法為24.3m3/h。進風立井上石盒子組(P2S)含水層涌水量大井法計算結果為11.3m3/h,Q-S曲線法為10.4m3/h,進風立井井筒檢查孔下石盒子組(P1x)+山西組(P1s)含水層涌水量大井法計算結果為0.3m3/h,Q-S曲線法為0.3m3/h。
5 結論和建議
5.1結論
對檢1號檢查孔獲得的成果總結如下:通過鉆探工作和地球物理測井工作,確定了井筒通過的地層、煤層賦存情況及構造情況。進風立井井筒附近發(fā)育地層: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二疊系上統(tǒng)上石盒子組、二疊系下統(tǒng)下石盒子組、二疊系下統(tǒng)山西組、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揭露可采煤層為3號煤層,煤層底板深度593.76m,煤厚6.70m。據(jù)檢1號孔抽水試驗資料顯示,含水層均屬弱富水性。
5.2建議
(1)本次施工井檢孔未揭露地質構造,鑒于地質鉆孔揭露地層的隨機性,同時考慮基巖風化裂隙和斷層破碎帶可能為導水通道,對立井進行垂向補給。建議在井筒施工時,密切注意側向含水層涌水情況,防止斷裂構造對施工井筒產生充水影響。
(2)由于井筒檢查孔揭露含水層面積及范圍有限,且砂巖裂隙分布不均一,因此,所求含水層參數(shù)偏小。因此,建議兩個井筒施工期間,揭露第四系砂層(兩個井筒均分布有三層)、風化裂隙帶及上石盒子組頂部地層時,裂隙相對較發(fā)育,一般含水量較大,巖石一般為軟巖,水文工程地質條件較差,在井筒設計和施工中引起足夠的重視,采取注漿或延伸凍結深度的方法加以解決。
作者簡介:王國方(1987-),女,山西運城人,工程碩士,副教授,2012年畢業(yè)于中國礦業(yè)大學地質工程專業(yè),研究方向:地質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