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四川省水安全與水旱災害防御中心)
2022年,四川省中央水利救災資金(抗旱)項目共1 954個,其中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項目1 760 個,主要實施山坪塘、蓄水池、抗旱井新建及整治,引提水渠道及管網延伸工程;提運水工具及發(fā)電機等抗旱設備購置項目111個,主要實施提運水工具及發(fā)電機設備購置;抗旱用油用電補助項目82 個,主要用于抗旱機具用油用電補助;旱情測報項目1 個。全省抗旱項目建設總投入9.91 億元,其中,中央水利救災資金9.68億元、地方投入0.23億元。
針對2022年夏伏旱四川省暴露出的山區(qū)、丘陵區(qū)水源工程供水不足、農村地區(qū)供水管網覆蓋率低、跨區(qū)域引調水能力薄弱等問題,四川省水利廳組織專業(yè)力量對各地致旱因素、抗旱短板進行科學評估,對抗旱工程的規(guī)劃建設進行研究分析。2022 年8 月25 日,四川省水利廳聯合財政廳向水利部、財政部報送了《關于申請2022 年中央水利救災資金補助的請示》,全力爭取中央水利救災資金支持。全省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積極行動,開展旱情趨勢及抗旱能力摸排調研,積極包裝生產抗旱項目。如宜賓市針對汛情早、旱情重的實際和旱災應對中的短板,編制《宜賓市“防大旱抗久旱”三年行動方案》,按照“分類、分型、分期”實施原則,迅速篩選確定抗旱實施項目。督促指導各縣(市、區(qū))針對項目提前做好項目施工用地、青苗補償等協調工作,為項目實施打好“提前量”。
(1)迅速下達資金。2022年8月26日,財政部下達四川省水利救災資金9.68 億元,支持四川省抗旱救災工作。為切實發(fā)揮中央水利救災資金使用效益,四川省水利廳配合財政廳按照《四川省省級財政性資金管理決策程序規(guī)定(試行)》有關要求,采用應急程序,在10個工作日內將資金分解下達至縣級。
(2)優(yōu)化資金分配。2022 年9 月,四川省財政廳、農業(yè)農村廳、水利廳聯合印發(fā)《關于下達2022 年中央財政農業(yè)生產和水利救災資金的通知》,綜合考慮耕地缺熵、受旱面積、因旱影響正常供水人口和大牲畜、地方調水和其他抗旱投入情況對資金進行分配,各地因地制宜從項目建設導向、相對集中、成片發(fā)揮效益3方面制定了項目建設及資金使用方案。全省中央水利救災資金(抗旱)主要用于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投資額8.98 億元,占總投資的92.8%,其中重點項目投資額4.94億元,占總投資的51.0%。資金分配重點偏向盆地東部、北部及南部水資源分布不均、水網工程有待完善的南充、綿陽、達州、廣元、樂山、宜賓6市,投資合計4.62億元,占總投資的47.7%。
(3)規(guī)范資金撥付流程。省、市、縣水利部門加強與各級財政、農業(yè)部門的橫向溝通聯系,及時通過系統(tǒng)平臺填報資金進度臺賬,共同推動抗旱項目資金撥付進度。如宜賓市、樂山市建立了抗旱項目資金撥付周會商制度,市、縣兩級水利部門與財政部門落實專人對項目資金撥付資料進行全過程審核、監(jiān)管、跟蹤,嚴格核實資金撥付進度,確保資金合規(guī)撥付、??顚S谩?/p>
(4)嚴格督導問責。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水利廳印發(fā)《關于做好2022年中央水利救災資金使用有關事項的通知》,對資金使用范圍、撥付流程、績效管理做出了明確要求,市、縣兩級水利部門對資金使用流程進行把關,對違規(guī)使用資金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追責問責。如樂山市水務局將抗旱項目按類別交由各業(yè)務科室實施監(jiān)督,將資金使用管理責任細化落實到科室和相關人員。南充市水利局召開了13次專題會議,對項目資金執(zhí)行情況進行專題研究,并對8個抗旱項目涉及的鄉(xiāng)(鎮(zhèn))主要負責人進行了集中警示約談。
(1)加強組織領導。充分考慮節(jié)假日及疫情防控等因素的影響,明確各類抗旱項目完成時限,督促各地加強項目建設的組織領導。省、市兩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將抗旱項目推進情況與年度防汛抗旱工作考核、年度評優(yōu)掛鉤,倒逼項目建設責任落實。如南充市建立抗旱項目建設進度臺賬,落實專班對全市53個抗旱項目進行掛牌督辦,采取“一天一進度”“一周一通報”“一月一分析”的方式加快項目建設進度。
(2)簡化建設程序。指導各地加強對項目建設程序和政策文件的學習和把控,科學合理選擇項目建設程序,盡可能簡化審批流程。如宜賓市高縣以村為最小實施單元,采取“一事一議”等方式確定施工單位,不再進行財評及招投標;屏山縣參照民辦公助的相關要求,采取定額直補模式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樂山市夾江縣、犍為縣將維修類項目下放至鄉(xiāng)(鎮(zhèn))或村實施,五通橋區(qū)、峨眉山市參照《樂山市搶險救災工程項目管理實施細則》,通過采取應急搶險、直接委托、政府采購、直接補助等措施,簡化了項目審批流程。
(3)做好過程管控。嚴格落實項目建設責任制,加強項目建設期間的質量把關,確保工程質量安全。如達州市渠縣成立了以縣委常委、副縣長為組長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實行邊設計、邊施工、邊走建設程序。組織技術力量加強項目建設質量和進度管理,實行設計、監(jiān)理、建設單位現場辦公,對項目方案、造價等現場拍板,避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重大變更,確保項目按時完工。
經初步測算,本批次中央水利救災資金(抗旱)可改善21.13萬hm2農田旱期灌溉條件,保障113萬人旱期用水需求。
(1)提高區(qū)域蓄水保水能力。四川省各地大力實施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新建擴建抽水泵站等,充分發(fā)揮其提水、連通功能,盤活了旱區(qū)工程水資源和河道水資源,區(qū)域蓄水保水能力顯著提高。如樂山市夾江縣通過實施56處蓄引調提工程,增加引提水能力5.6 萬m3。達州萬源市整治、新建76口蓄水池,添置49臺抽水設備,開展2處渠道修復工程,新增蓄引提水能力2.1萬m3。
(2)助力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各地因地制宜新建擴建蓄水池,實施山坪塘及灌區(qū)渠系整治等項目,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大大增加,為農村地區(qū)種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水安全保障。如達州市大竹縣開展山坪塘、蓄水池整治,安全飲水工程建設,渠道修復等工作,預計可以恢復、改善灌溉面積0.07萬hm2,新增蓄引提水能力3.74萬m3、糧食生產能力74萬kg、經濟作物產值約111萬元。
(3)持續(xù)增進民生福祉??购倒こ桃悦裆U蠟橹饕繕?,各地通過實施城鄉(xiāng)供水一體化、供水管網延伸等工程,使得部分山丘區(qū)農村居民飲水水質達到城鎮(zhèn)集中供水水質標準,提升了農村居民飲水保障水平。如樂山市沐川縣通過應急水源工程、抽水泵站建設,購置抗旱送水車等措施,總計解決了1.4萬因旱飲水受影響人口。
(1)搭建旱情風險管理體系。推動信息技術與業(yè)務應用深度融合,建立監(jiān)測預報預警風險調控機制,構建高級別和高質量的數據信息共享網絡平臺和旱情綜合信息監(jiān)測站,通過遙感、傳感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將氣象、水利、水文、農業(yè)等方面的旱情信息匯集和融合,適時檢測水情、墑情、旱情等綜合信息,實現旱情監(jiān)測評估預警“一張圖”,提升旱情信息采集處理能力、監(jiān)測預警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積極開展重點江河湖庫旱限水位設定及應急水量調度預案編制及成果運用,強化地方抗旱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抗旱協同工作機制。推動抗旱手段由工程措施和行政手段為主向工程、行政、法律、經濟、科技等手段綜合運用轉變。進一步厘清基層抗旱職能,加強各級各部門協同合作,建立健全各級抗旱減災協同機制,形成防抗救合力。
(3)強化供水工程網絡。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抗、抗重于救”的方針,變被動抗旱為主動防旱。持續(xù)加強抗旱工程體系建設,完善骨干水網布局,構建空間均衡的水資源配置格局,解決重點區(qū)域干旱缺水問題,狠抓中小微及配套水利設施建設,合理建立以抗旱應急備用水源為核心的抗旱工程保障體系,補充完善包括小型水庫、引提調水工程和抗旱應急備用井等鄉(xiāng)(鎮(zhèn))抗旱應急水源工程體系。
(4)探索社會化抗旱體系。加強防旱宣傳引導,疏通社會公眾接受抗旱減災信息的官方渠道,提高節(jié)水防旱意識,加強公共媒體的正向宣傳;不斷提升抗旱減災社會合力,積極構建政府主導,企業(yè)、個人共同承擔,保險公司托底的社會化防旱抗旱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