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沈從文《邊城》中的鄉(xiāng)土風光令人向往,很大部分在于傳神的環(huán)境描寫,沈從文善于寫聲音、氣味、溫度,讓人如臨其境,一寸一寸都是活的。
他寫雨后放晴的天氣,“日頭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點力量。溪邊蘆葦水楊柳,菜園中菜蔬,莫不繁榮滋茂,帶著一種有野性的生氣。草叢里綠色蚱蜢各處飛著,翅膀搏動空氣時皆習習作聲。枝頭新蟬聲音雖不成腔卻已漸漸宏大。兩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黃鳥與竹雀杜鵑交替鳴叫?!碧柕臏囟取坝辛它c力量”,是活的生動的,像是觸摸人一般。
沈從文的眼睛簡直像拍自然紀錄片的微距攝像機,能捕捉到蚱蜢飛行時的動態(tài)和聲音、新蟬的鳴叫聲。初夏的蟬是“新蟬”,群起歌唱的聲音跟盛夏有所不同。而夏日的傍晚也是帶著特有的溫度與氣味,“石頭泥土為白日曬了一整天,到這時節(jié)皆放散一種熱氣??諝庵杏心嗤翚馕?、有草木氣味,且有甲蟲類氣味?!辈恢醯?,看到這些句子,我和翠翠一樣,心中也有些淡淡的惆悵和凄涼,因為那樣的鄉(xiāng)村的夏天,是屬于逝去的童年。
女作家海倫·凱勒在自傳里寫她和馬克·吐溫來往時的情景,提到許多與溫度和氣味相關的事。上天關閉了一扇門,又會打開其他的窗戶。盡管眼睛看不見,海倫·凱勒卻更多地運用嗅覺和觸覺,在路上,聞到松林的氣息,感受到馬車的顛簸:“遠近的大小山丘都覆蓋著一層白雪,沿途的樹枝上掛滿了參差的冰柱,松林里吹來的風帶著淡淡的清香。馬車緩緩地行進在曲折的山路上。”
而見到馬克·吐溫后,她更是用身體感知著爐火和紅茶的溫度、松香的氣息和食物的味道?!拔覀兒苁娣刈谛苄艿臓t火前,室內(nèi)飄著清爽的松香。我們喝著熱騰騰的紅茶,吃著涂了奶油的吐司,感到無比的舒適。吐溫先生對我說,這種吐司如果再涂上些草莓醬就會更好吃?!?/p>
如果只用眼睛看,就會忽略掉身體的其他感官。這些文字里的溫度和氣味,有強大的生命力,把讀者帶入到情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