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娜娣
從近三年的全國新高考語文卷來看,詩歌鑒賞題命題充分體現了以“一核四層四翼”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為依據的特點,體現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立德樹人”的核心功能。詩歌鑒賞題對能力要求的考查依然比較高,也體現了高考“服務選材”的功能。在“三新”背景下,考生必須把握詩歌鑒賞題的新特點,了解命題的趨勢和走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全方位備考。
【命題特點】
細致品讀以上六首古詩詞,我們會發(fā)現,新高考全國卷的古詩鑒賞題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提倡個性化解讀,打擊“機械刷題”之風
詩歌鑒賞題確實是令很多考生心生畏懼的題型,備考時,很多考生只能死記硬背,將各種答題套路、答題步驟奉為圭臬。殊不知,詩歌鑒賞重在理解,所謂的“套路”其實用處不大。從近三年的全國新高考詩歌鑒賞題來看,主觀題無一例外都是考查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理解不到位,無從作答。在這里,所謂的答題套路等起不了什么作用。雖則弱化了“套路”的作用,但是考生只要理解了詩歌的內容,就能根據個人理解寫出個性化的答案。
例如2023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的詩歌鑒賞題:
答友人論學
林希逸
逐字箋來學轉難①,逢人個個說曾顏②。
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
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
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
【注】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
16.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苯Y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這道主觀題,主要考查對特定詩句內容的理解,尾聯引用了魏了翁的典故,闡述了學習“唯有回歸本原,方能獲得學問真諦,就如同在樹頭枝底欣賞桃李,方能體會到其活潑的精神”的道理。題干中提供的學科認知情境,其實降低了解題的難度,讓考生對尾聯有了更多的理解。當然,理解尾聯,也不能割裂尾聯和其他三聯的關系,必須有全局意識,通讀全詩,體會詩人對學習方法的理解。
二、弱化試題陌生感,題型體裁考查穩(wěn)定
2023年全國新高考Ⅰ卷詩歌鑒賞主觀題中引用的名言出自南宋著名的理學家魏了翁,而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詩歌鑒賞考查的內容剛好又是魏了翁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相同要素的出現,弱化了試題的陌生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考生對詩歌鑒賞題的恐懼感。此外,近三年全國新高考詩歌鑒賞題型并沒有變化,都是一道3分的客觀單選題再加上一道6分的主觀問答題。在體裁選擇上,六道詩歌鑒賞題有四道都是宋詩宋詞,其中宋詩三首,宋詞一首,而唐詩只有兩首,一首是七律,一首是雜言古體詩。對于這些體裁,考生都并不陌生,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這些體裁的古詩詞都是學習的重點,考生如果有對這些體裁扎實充分的常識積累,做起題來也會更得心應手。
三、重視傳統文化因素,鼓勵文化傳承與理解
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詩歌鑒賞題魏了翁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中提到的“人日”亦即正月初七,是中華民族傳統節(jié)日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歌中提到的“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一下子就讓考生領略到了濃重的節(jié)日氣氛,人們用盡情的簫鼓和笛聲表達心中的祈求。在不少青少年追捧西方節(jié)日忽視中華傳統節(jié)日的今天,這道詩歌鑒賞題能引發(fā)考生對中華傳統節(jié)日的關注和熱愛,“人日”體現的對農耕文明傳統的重視,也給在科技迅猛發(fā)展浪潮里的人們一個沉淀內心,自覺參與傳承傳統文化的善意提醒。此外,魏了翁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中的“提刑”,楊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馬》中的“司馬”也是古文化常識中的“古代官職”部分,彰顯著古代文化的價值。時代在發(fā)展,高考試題命制也必須體現培根鑄魂、重視傳統文化的時代要求。
四、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體現語文交際功能
2023年全國新高考Ⅰ卷以及II卷詩歌鑒賞主觀題都不約而同地創(chuàng)設了學科認知情境。
例如Ⅰ卷:
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結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又如Ⅱ卷: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指出,情境式高考評價體系中的考查載體,高考評價體系的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是通過情境與情境活動兩類載體來實現的,即通過選取適宜的素材,再現學科理論產生的場景或是呈現現實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背景下發(fā)揮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運用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全面綜合發(fā)展學科素養(yǎng)水平。
在真實的情境中去解答,更能考查考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學習到的知識最終是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的。書本上的知識只有通過運用到生活中去,才能有生命;考生只有學會了在題目創(chuàng)設的真實情境中去解決問題,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此外,近三年全國新高考的六道古詩鑒賞題都在不同層面關注到了朋友之間的交際關系,例如李白的《送別》、林希逸的《答友人論學》。還有父子之間的交際關系,例如陸游的《示兒子》。古代詩歌的傳情達意的交際功能也給今人以啟示,人是社會中的人,人有著社會屬性,因此我們要善于處理朋友關系,親子關系等等,更好地融入社會。
【備考策略】
明確了近三年全國新高考詩歌鑒賞題的命題特點,我們后階段的古代詩歌鑒賞備考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 建立知識框架,掌握必備常識
從最近幾年的高考古詩鑒賞題來看,單純考技巧類的主觀題少了,但是古詩詞必備知識框架還是要建立起來。詩歌鑒賞主要分四大塊:形象、語言、藝術手法、思想內容情感。形象又分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語言題考查又分為煉字、煉句、語言風格。藝術手法又包含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行文篇章結構技巧等。思想內容情感主要是根據詩歌的題材來界定,每一種題材的詩歌常用的藝術手法,常表現的情感類型也要熟記于心。詩歌的體裁常識,考生也要清晰了解和掌握,古體詩、近體詩如何判斷,近體詩中的律詩和絕句各有何特點……這些在進入考場之前,考生都必須清楚。掌握必備的詩歌知識,有時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歌,例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楊巨源的《寄江州司馬》中的頸聯“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我們就可以從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來判斷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的意思,“題詩”對“望闕”,“題”和“望”是動詞,“詩”和“闕”是名詞,“歲晏”對“天遙”,“離鴻”對“病鶴”,“斷”對“孤”,我們可以利用同一聯里的上下兩句的對仗性,推敲一些對我們來說有理解障礙的詞的內涵,“天遙”指空間距離遠,那“歲晏”就是指時間間隔久,“病鶴”是“患病的白鶴”,那“離鴻”自然也就是“離散的鴻雁”了。
二、 古詩語言建構,理清語言順序
很多考生覺得詩歌鑒賞難,是因為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時間距離現在太久,古人作詩填詞的語言習慣跟現代人的語言習慣不同。從近年的詩歌鑒賞主觀題來看,沒有理解詩歌內容就無法作答。其實,古詩詞就是更加凝練的古文,用詞用字更加精準,因此才有賈島的“推敲”一說。要理解詩歌,我們還是可以運用古文翻譯的六個方法——“留、補、換、調、刪、變”來將古詩詞翻譯成現代漢語,例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II卷詩歌鑒賞題陸游的《示兒子》首聯的第二句“汝曹何以報明時”,“何以”亦即“以何”,因為是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句,所以必須調整句子順序。此外,在翻譯古詩詞時,還要有意識按照記敘文寫作時“5W1H”的原則,誰(who)在什么時間(when)什么地點(where)因何(why)做了什么事(what),最后怎樣了(how),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了,理解詩歌就更加容易了。在這一點上,詩歌的題目往往會給我們提供很多有用信息,例如2023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的詩歌鑒賞題林希逸的《答友人論學》,從詩歌的題目中,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首酬答詩,這首詩是作者回答友人關于怎么做學問的。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從題目我們可以知道時間是春天的夜晚,事件是下雨了,作者的感情是“喜”,且這一“喜”字提挈全詩,起到詩眼的作用。除了題目,詩歌鑒賞的注釋也是信息量滿滿,要知道,高考試卷上絕對不會有任何一個可有可無的字。例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II卷詩歌鑒賞題陸游的《示兒子》中的注釋“七月詩:指《詩經·風·七月》,是一首描寫農民勞作和生活的農事詩”,代入尾聯“最親切處今相付,熱讀周公七月詩”,我們就可以知道陸游希望子孫們要熟讀農事詩,那我們就可以揣測出陸游“示兒子”的目的所在了。
三、 聯想時空穿越,體會詩人心境
做詩歌鑒賞題,特別是一些寫景抒懷的詩詞,我們應該發(fā)揮聯想,想象自己就是作者,處在特定場景,目之所及,耳之所聞,各種感官感覺共同發(fā)揮作用,就能感詩人所感,思詩人所思,悟詩人所悟。學習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我們可以設想自己就站立在橘子洲頭,迎面的是凜冽的秋風,目送的是北去的湘江水,遠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近看“漫江碧透,百舸爭流”,仰視擊長空的雄鷹,俯察翔淺底的游魚,心中又怎能不激蕩起“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豪情?學習杜甫的《登高》,同樣是蕭瑟的深秋,但是杜甫目中之景是“急風、高天、哀嘯猿”,是“清渚、白沙、回飛鳥”,是蕭蕭而下的秋葉,是滾滾東去的江水,處在如此蕭瑟凄冷的秋景中,再聯系當時窮困潦倒、漂泊無依、年老體衰的境地,心中的國仇家恨、心中的悲愁孤寂也就顯露無遺了。又如2023年全國新高考II卷詩歌鑒賞題林逋的《湖上晚歸》, 原詩是這樣的:
湖上晚歸
林逋
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
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
依稀漸近誅茅地,雞犬林蘿隱隱聲。
我們可以想象自己就枕臥在船舷之上,歸家的情思清澈如水,船到之處,美景如畫,仿佛是到了仙境蓬萊和瀛洲。長橋橫空,紅葉似火,秋色怡人,云峰斜倚,景物都籠罩在余暉當中。棲息在水邊的鳥兒被驚動而振翅遠飛,紅艷的荷花,迎風招展似乎在迎接我的到來。慢慢地慢慢地,家在視線中漸漸清晰,雞犬的聲音也隱隱約約地從藤蔓中傳來。環(huán)境如此清幽寧靜,詩人的恬淡之情就不難體會了。
四、 錘煉思維品質,培養(yǎng)關鍵能力
2023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和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所考的詩詞都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一位是林希逸,一位是魏了翁,宋詩重理。林希逸《答友人論學》討論的是如何做學問的問題。詩中對“逐字箋來學轉難,逢人個個說曾顏”的“儒學大師”進行了否定,因為“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然后詩人提出了自己關于做學問的獨特見解“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考生要歸納詩人關于做學問的見解,必須要有批判性思維,在不同的做法中分辨真?zhèn)?,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日常的學習中,考生也可以通過參加辯論賽,寫文學短評等形式,學會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述自己的發(fā)現,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語言文字作品。又如2023年全國新高考II卷詩歌鑒賞題林逋的《湖上晚歸》,要感知意象之“意”,獲得對意象的直覺體驗,也必須增強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豐富自己對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的感受與理解,在繁忙的學習工作中停下腳步,關注生活的的一草一木,發(fā)現身邊隨處可見的美景,靜下心,捧起書,認真領略中華語言文字的美好。此外,考生在備考過程中還要注意答案書寫的邏輯性,例如林逋的《湖上晚歸》的主觀題,原題如下: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边@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
考生首先要理解王國維的觀點的內涵,然后分析詩歌的四聯中哪幾聯能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最后就按順序逐聯分析印證即可。
五、弘揚時代精神,涵養(yǎng)精神品格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中明確了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全面發(fā)展包括三個維度:自主發(fā)展、文化基礎、社會參與。其中自主發(fā)展涵蓋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兩個方面,文化基礎涵蓋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兩個方面,社會參與涵蓋責任擔當和實踐創(chuàng)新兩個方面。作為高考語文命題重要組成部分的古詩詞鑒賞題必然也體現了這一核心功能。正因為如此,考生在平時的學習備考過程中,必須有意識地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從典籍里學習古人的優(yōu)秀品質,在品讀古詩詞時感受李益“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的愛國情懷,感受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意棲居,感受陸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勇于實踐,感受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責任擔當……高考命題有價值導向作用,會在各個層面上給考生以正向的價值引導。因此,考生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涵養(yǎng)自己的精神品格,這樣才能筆下有光,切中要義。
在教考銜接的呼聲越來越高的今天,考生必須扎實學習課內的古詩詞,多讀多品多記多思,“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詞鑒賞題雖難,但再難的題也是有章可循??忌仨毾龑旁娫~鑒賞題的恐懼心理,逐步建立古詩詞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多研究歷年高考真題,這樣才能化難為易,終有所得。
責任編輯??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