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巖,胡航兵,周鑫明,魏 琴
(成都飛機工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92)
在飛機使用的運動零部件之間,常通過設計襯套減少運動零部件的磨損,提升運動部件的機械性能。為了更好的減重以及減少占用空間,薄壁襯套是最常見防護耐磨配件之一。由于薄壁襯套剛性較差,在實際加工時因工藝方法、切削應力等因素的影響,非常容易出現(xiàn)變形,嚴重影響生產效率以及公司的聲譽。本文運用DMAIC 方法,針對實際加工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研究,提出改進方向,最終提升產品的加工質量[1]。
薄壁襯套的材料為30NCD16,是一種鐵—鎳基高溫合金,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熱疲勞性和高熱強性,屬于難加工材料。零件結構如圖1 所示,薄壁襯套的直徑、壁厚比大于40 mm,外圓和內孔尺寸公差帶為6 級,按照項目標準要求,孔的圓度需要控制在0.02 mm以內。由于材料為熱處理后合金鋼,強度高且結構剛性不好,加工后易變形,傳統(tǒng)加工方式為數(shù)控車床從圓棒裝夾開始,粗、精加工外圓和內孔,一次裝夾成型后切斷結束。這種方式能保證很好的內、外圓同軸度,但零件從機床上三爪卡盤拆卸后,往往因為應力釋放而產生零件變形,內孔變形后圓度達到0.05~0.07 mm。薄壁襯套在半年間共投產558 件,合格品223 件,合格率僅為40%,不合格品全部報廢重制,嚴重影響了生產進度,增加了加工成本。
圖1 薄壁襯套結構
從薄壁襯套的SIPOC 流程可知(圖2),薄壁襯套在經歷3個加工工序后進入檢查環(huán)節(jié)(掛標牌不屬于加工工序),其中下料、數(shù)控車均屬于粗加工環(huán)節(jié),對最終尺寸無影響。為找到質量改進點,對中檢環(huán)節(jié)的數(shù)據進行了統(tǒng)計,得到影響影響襯套廢品率的Pareto 圖(圖3),孔的圓度超差造成的廢品占比為97%,外圓直徑超差造成的廢品占比為1.5%,孔直徑超差造成的廢品占比為0.9%,碰傷造成的廢品占比為0.6%。由此可知,薄壁襯套廢品率高的原因主要是孔的圓度超差,因此將孔的圓度超差作為主要的質量改進點[2]。
圖2 薄壁襯套SIPOC 流程
圖3 襯套廢品的Pareto 圖
通過定義階段確定質量改進點后,若孔的圓度超過0.02 mm則超差,而孔的圓度是通過三坐標測量機進行測量的,測量方法如圖4 所示。為避免量具導致的差異,需要對測量系統(tǒng)進行分析,首先隨機選擇10個樣本零件進行測量,通過2名測量技術人員對每個樣本重復測量2 次,將測量結果錄入Minitab 軟件中進行測量系統(tǒng)分析(表1)。
表1 量具R&R 表
圖4 測量方法及測量零件
由測量系統(tǒng)分析結果可知,部件的方差貢獻率(99.92)遠遠大于合計量具的貢獻率(0.08),說明變異主要是因為部件差異導致的。合計量具的研究變異和方差貢獻率都非常小,說明系統(tǒng)對研究變異的擾動很小,同時可區(qū)分數(shù)49>5,說明測量系統(tǒng)是可信的,滿足要求[2]。
針對孔的圓度超差問題,從測量系統(tǒng)、材料、操作者、環(huán)境、工藝方法、設備6 個方面進行分析,通過頭腦風暴的方法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因素,最終確定6 個影響因素(圖5),分別為X1應力集中、X2 培訓不到位、X3 一次裝夾未留余量、X4 切削參數(shù)不合理、X5 設備精度、X6 冷卻不充分。對以上6 個影響因素分別展開分析以及數(shù)據收集。
圖5 因果分析
(1)對于X1 應力集中因素,開展對比加工試驗,隨機選取40 件零件。鉆完初孔后,20 件零件繼續(xù)加工孔到最終尺寸,另外20 件去消除應力后再加工孔到最終尺寸進行對比試驗,并測量孔的圓度尺寸合格情況(表2)。
表2 是否消除應力的對比試驗結果 件
將對比試驗的結果,通過Minitab 進行卡方檢驗分析。假定Ho:消除應力加工孔無影響;Ha:未消除應力加工孔有影響(圖6),通過卡方檢驗得出P=0.027<0.05,拒絕原假設Ho,接收Ha,即未消除應力加工孔與有消除應力加工孔有統(tǒng)計上的顯著不同。分析結果說明鉆完初孔后直接加工零件到最終尺寸,與鉆完初孔后消除應力再加工到最終尺寸的合格率有顯著區(qū)別,并且影響程度大,可以確定為關鍵因素[3]。
圖6 應力集中因素卡方檢驗
(2)對于X2 工人培訓不到位因素,經查詢工人均為高級技師,每年參加理論加實際操作的培訓均大于36 h,完全滿足加工零件的技能水平要求,因此可以排除X2 工人培訓不到位因素。
(3)對于X3 一次裝夾未留余量因素,通過對加工過程中的受力進行分析(圖7),發(fā)現(xiàn)一次裝夾的工藝方案中存在受力不均勻的問題,容易引起零件變形。為進一步確認該因素的影響,同樣開展對比試驗[1,4]。
圖7 一次裝夾未留余量加工示意
隨機選取40 件零件,20 件零件孔一次裝夾加工到最終尺寸,另外20 件留余量,切斷再精加工到尺寸,最終測量孔的圓度合格情況見表3。
表3 孔是否留余量的對比試驗結果 件
將對比試驗的結果,通過Minitab 進行卡方檢驗分析。假定Ho:一次裝夾未留余量對孔尺寸無影響;Ha:兩次裝夾孔留余量對孔尺寸有影響(圖8),通過卡方檢驗得出P=0.025<0.05,拒絕原假設Ho,接收Ha,即一次裝夾未留余量與兩次裝夾孔留余量對孔尺寸有統(tǒng)計上的顯著不同。分析結果說明經過兩次裝夾孔留余量,再加工到最終尺寸的合格率有顯著區(qū)別,并且影響程度大,可以確定為關鍵因素。
圖8 一次裝夾未留余量因素卡方檢驗
(4)對于X4 切削參數(shù)不合理、X5 設備精度、X6 冷卻不充分等因素,通過查詢機床說明書、機械加工工藝手冊等相關文件,發(fā)現(xiàn)切削參數(shù)、設備精度、冷卻方式均滿足加工要求,因此可以排除X4 切削參數(shù)不合理、X5 設備精度、X6 冷卻不充分等因素。
通過上述分析,在確定了2 個關鍵因素后,對其進行以下改進。
2.4.1 應力集中因素改進
零件粗加工時去除了大部分材料,零件產生機加內應力,使零件在粗加工后產生變形,影響內孔尺寸。常用的消除應力方式有兩種:①人工時效(熱處理法)對零件進行熱處理消除應力。按項目消除應力標準,需要保證溫度190 ℃,時間2~3 h;②自然時效法,在自然條件下使工件內部應力自然釋放從而使殘余應力消除或減少,需要至少7 d 時間。通過對比試驗發(fā)現(xiàn),人工時效消除應力后再加工孔,孔的變形小、圓度好。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試切20 件零件選用人工時效法,零件合格率從40%上升至85%,改善效果十分明顯。
2.4.2 一次裝夾余量因素改進
調整工藝方案,對于孔的加工先留余量后切斷,并自制工裝對零件進行裝夾進行二次裝夾(圖9~圖11),將孔加工到最終尺寸。使零件與工裝貼合,并用端蓋壓緊,避免零件直接受力,抵消車刀精鏜內孔旋轉時的徑向力,減少零件變形,并通過修改工藝方案,改進薄壁襯套的SIPOC 流程(圖12),確保后續(xù)零件的加工合格率。
圖9 自制工裝
圖10 自制工裝零件圖
圖11 零件裝夾
圖12 改進后的薄壁襯套SIPOC 流程
為了進一步探索薄壁襯套孔加工余量的合理性,再次開展加工余量對比試驗。選擇留余量0.2 mm 后精加工和留余量0.5 mm 后精加工兩種方式,分別加工20 件零件,最終測量孔的圓度尺寸。通過圓度值箱線圖(圖13),采用留余量0.2 mm后精加工孔,孔的圓度尺寸更加收斂,合格率達到95%,改善效果更加明顯。
圖13 孔的圓度值箱線圖
通過采用制初孔后增加人工時效消除應力、精加工留余量0.2 mm、自制夾具裝夾加工等改進措施,使薄壁襯套零件孔的圓度合格率得到明顯提高。對該零件最新批次的生產情況進行統(tǒng)計(圖14),合格率有效地控制在97%左右,成功完成了既定的質量改進目標。目前的異常點主要是產品周轉過程造成的損壞報廢,為進一步提升改進效果,后期制定了產品周轉的防護措施,定期檢查產品加工和周轉過程是否滿足要求[5]。
圖14 孔的圓度值合格率及I-MR 控制圖
通過DMAIC 方法對薄壁襯套的加工過程進行了質量改進,運用科學有效的分析方法,找到了影響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最終通過優(yōu)化工藝加工方案、自制裝夾工裝等改進措施,有效提升產品加工合格率,對于類似零件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