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倡文
人們對“圍魏救趙”這個成語耳熟能詳,但要說起圍魏救趙與邢臺地名的由來之間的關(guān)系,很少有人知道。下面,我們不妨從《史記·趙世家》中尋找答案。
趙、魏、韓三個諸侯國雖然都是從晉國分離出來的,但它們并不能和睦相處,常常兵戎相見。
趙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趙成侯利用魏國國君魏武侯死后發(fā)生的內(nèi)亂,聯(lián)合韓國乘虛而入,打得魏國毫無還手之力。眼看魏國就要滅亡,最終因為趙國和韓國在如何處理戰(zhàn)后問題上發(fā)生分歧而撤了兵,魏國才得以保全。
受盡磨難的魏惠王坐穩(wěn)江山后,開始勵精圖治,想報這一箭之仇。但此時的趙成侯并沒有閑著,他也不斷加緊擴充實力,“侵齊”“攻周”,一度還“與韓攻秦”“助魏攻齊”“與韓、魏分晉”,一天天壯大起來。趙成侯十七年(公元前358年)以后,趙國更是頻頻與魏、齊、宋、燕等國舉行會盟,頗有大國風(fēng)范。
按照這種趨勢的發(fā)展,魏惠王再怎么圖強,也不可能打到趙國的國都??沙鋈艘饬系氖?,魏惠王想出了一個“軟刀子殺人”的計謀,也就是通過進獻寶物消磨趙成侯的斗志,自己好迎頭趕上來。
據(jù)《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侯)二十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臺。也就是說在這一年,魏國主動向趙國示弱,進獻了“榮椽”這種東西,趙國便開始修建檀臺了。
什么是“榮椽”呢?其實就是名貴的木頭,剖開“榮椽”,其切面上還有好看的花紋,是建造亭臺樓閣的好材料。魏國到底給趙國進獻了多少“榮椽”,史書上沒有記載,但估計不少,最起碼修個檀臺是綽綽有余的,要不然趙成侯也不會得到這些名貴的木頭后就開始修檀臺了。
趙成侯修的檀臺到底是什么模樣的?從后人描述的“其巍峨高峻,氣魄宏偉,每登臺遠眺,旭日東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陽西墜,太行山群峰爭輝,惟檀臺高峻,陽光燦燦,氣勢甚為壯觀”來看,檀臺的規(guī)??隙ú恍?,以至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徽宗因邢州有檀臺之故,改龍崗縣為邢臺縣,這便是河北省邢臺市地名的由來。
以兩千多年前的生產(chǎn)力水平來看,要修建如此規(guī)模的建筑,不但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會牽扯趙成侯為國謀劃的精力,趙國的國力肯定會受到影響。
就在趙成侯指揮趙國軍民修建檀臺時,魏惠王于進獻“榮椽”的第二年便突然率軍攻打趙國,打得趙成侯措手不及,很快邯鄲被圍。走投無路的趙成侯只得向齊國求救,這才有了聞名于后世的“圍魏救趙”的典故。由此可知,“邢臺”之名的由來與圍魏救趙的故事密不可分。
俗話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史記·趙世家》中“魏獻榮椽,因以為檀臺”這寥寥數(shù)字的記載,我們不難看出,魏國之所以能輕易打到邯鄲,除了魏惠王勵精圖治,使魏國不斷強大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趙成侯中了魏惠王的“軟刀子殺人”之計,不僅自己沉湎于物質(zhì)享受,還放松了警惕,喪失了斗志。
如今,當我們到邢臺旅游欣賞美景時,是不是應(yīng)該追古撫今,想地名之由來,戒物欲之誘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