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誠
在自然界,動物為了贏得生存,繁衍種族,時刻都在進行著激烈而復雜的競爭。競爭雖然有和平式的,但更多的是戰(zhàn)爭式的。在戰(zhàn)爭中,動物不僅勇猛頑強,還會使用各種計謀。如果細心觀察,靜心品味,其中的一些計謀真像來自我國古代兵書《三十六計》。這一期,我們就來說說動物的“隔岸觀火”。
軍艦鳥的名字源自它的生活習性。它有一對長而尖的翅膀,極擅飛翔。當兩翼展開時,翼尖間距可達2.3米。白天,軍艦鳥在空中翱翔,它們能在高空翻轉盤旋,也能飛速地直線俯沖,高超的飛行本領令人驚嘆。軍艦鳥正是憑借這身絕技,常在空中襲擊那些叼著魚的其他海鳥,被攻擊者嚇得驚慌失措,丟下口中的魚倉皇而逃。這時,軍艦鳥急沖而下,凌空叼住正在下落的魚。由于軍艦鳥的這種掠奪習性,早期的博物學家給它起名為“frigatebird”?!癴rigate”是中世紀時海盜使用的一種架有大炮的帆船,在現(xiàn)代英語中,“frigate”是護衛(wèi)艦的意思。后來,它干脆被簡稱為“man-of-war”,意思是軍艦。軍艦鳥的名字就這樣叫開了。
軍艦鳥體長約70厘米,體表羽毛黑色,帶有藍綠色光澤,白天翱翔在海面上,夜晚宿于岸邊林間,飛行速度極快,時速最高達150千米,是海鳥中的飛行冠軍。然而,軍艦鳥是典型的“旱鴨子”,雖酷愛取食飛魚,但不識水性。
飛魚廣泛分布于溫暖海域,以能飛而著名,全世界共有8屬50種飛魚。飛魚體型都很小,最大的體長45厘米,是熱帶及暖溫帶水域集群性上層魚類,太平洋的飛魚數量最多,印度洋及大西洋次之,我國及臨近海域記錄有6屬38種。
其實,飛魚的“飛”只是滑翔。飛魚胸部兩側有一直延伸到尾部的長且寬闊的胸鰭作為“主翼”,一對較小的鰭在腹部作為滑行時的“輔翼”,尾鰭分叉,下半葉比上半葉長且硬。這種特殊的結構使得尾鰭在快速擺動時能產生強大的推力,幫助飛魚躍出水面滑翔。當飛魚準備離開水面時,必須游得非??欤伥捑o貼流線型身體,沖破海面后就把大鰭張開,尚在水中的尾部快速拍擊,獲得額外推力,等力量足夠時,尾部完全出水,騰空,于是整個身體好似離弦的箭向空中射出。飛躍出海面后,飛魚打開又長又亮的胸鰭與腹鰭快速向前滑翔,但它的“翅膀”并不能扇動,靠尾部的推動力才能在空中做短暫“飛行”。
飛魚憑借流線體型,發(fā)達的肩帶,胸鰭及尾鰭和腹鰭的輔助,可以在海面上以每秒10米的速度快速前行,能躍出海面十幾米,可做連續(xù)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時,尾部又將身體推起。飛魚在空中停留的最長紀錄時間達45秒,飛行距離最遠達400米。
在白天,飛魚一般不會“飛”出海面,但是當它遭到捕食者——鲯鰍魚時,面對生與死的抉擇,飛魚必然躍出海面,在空中滑翔。這時,在海面上空“巡邏”的軍艦鳥便毫不猶豫地乘機俯沖下去,準確無誤地將飛魚叼在口中,之后振翅飛往高空。當到達理想的高度時,軍艦鳥突然松口,飛魚即快速降落,軍艦鳥則以更快的速度飛到飛魚降落的下方,張開大口毫不費力使其順著食道進入腹中。這一系列的連貫動作如同熟練的雜技表演,常常出現(xiàn)在藍天碧海之間,令人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