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前幾天,我和女兒去一家奶酪店,想買一些奶酪。一個大約四五十歲的小伙子也走進店門,說他是小伙子,是和八十多歲的我相比。小伙子告訴店員,妻子讓他買些蛋白糖。他不知道這是什么糖,店員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墒?,我不懂裝懂地告訴小伙子:“你妻子要的可能是冰糖?!比缓螅矣种v了一大堆做飯怎么放糖的話。女兒拉著我去收銀臺付錢,我還回頭朝小伙子喊了一句:“就如同白醋和黑醋,不一樣!”
后來我反思,小伙子沒問我,我為何要充當假行家?答案就是:一個人上了年紀,就愿意給年輕人“指點迷津”。這也許是人們數(shù)百年、數(shù)千年來養(yǎng)成的習慣。在逐漸形成的人類文化中,年長者是教誨他人的一方,年輕人只能是洗耳恭聽的一方,不管他們是否愿意。如何種谷種菜,如何制作弓箭,哪條河里魚多,哪些蘑菇有毒,這些經(jīng)驗都是口耳相傳的。
現(xiàn)在的世界早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無需聆聽他人教我們?nèi)绾未蛟旒^,我們有無數(shù)的書籍,它不僅能告訴年輕人,還能為所有人提供所有問題的答案。比如,如何去除臉上的痘痘,如何緩解寶寶肚子痛,怎樣做出最好吃的華夫餅干,怎樣和老板商討加薪,買哪個養(yǎng)老保險比較好,怎樣安排一場令人難忘的葬禮,等等。
早在19世紀,伊莎貝拉·瑪麗·比頓夫人所著的烹飪書就已聞名遐邇,在她所著的《比頓夫人的家居管理手冊》一書里,她將一些英國傳統(tǒng)習俗發(fā)揚光大,不但寫下了2 000個食譜,還講了如何分辨一個人是真昏厥還是裝糊涂,頭發(fā)染成金色好還是黑色好,下午和人聊天說什么話題不會惹人煩。比頓夫人有三個曾孫女,她們當中有的繼承祖業(yè),也寫了烹飪書,有的成為生活咨詢專家,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電視屏幕中。
看著一個個電視脫口秀節(jié)目,讀著一本本書,你也許恨不能找兩個棉花球把耳朵塞上,以便抵擋住源源不斷的“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之類的忠告。這些書有一個好處:對于書里的忠告,你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接受,不需要的時候就不接受,但是朋友、熟人或家人(特別是像我這樣的媽媽)的忠告,你可能是想聽也得聽,不想聽也得聽。你可能在幾百年間的小說和戲劇里都看到過這樣的情節(jié):上了歲數(shù)的老先生或老太太告訴年輕人應當怎樣為人處世,即使對面的年輕人并沒有向他們請教,要是年輕人沒有誠惶誠恐地虛心接受,他們還會再斥責一句“孺子不可教也”。
小說《綠山墻的安妮》中的雷切爾·林德太太就是很好的例子,林德太太這樣的人心眼都挺好,但就是太津津樂道于別人的事,因此時常會惹人煩。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喜歡別人管好他們自己的事,而不是對我們指手畫腳,不管他們說的話是對是錯。如果對方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即使他給你的忠告有用,也會引起你的反感。
母親不會輕易干涉我們的事,除非事關我們的生命安全。我們幾個孩子要是在做危險的事情,她會阻止我們,要是做其他事情,她就會讓我們在實踐中學到經(jīng)驗教訓。有一次,我在廚房做飯,她干脆離開了廚房,后來她說,我做飯時的廚房“慘不忍睹”。
成年后的我很欣賞母親的知而不言,當然如果我們向她請教,她會知無不言。然而,我并沒有學到母親的這一優(yōu)點,才會出現(xiàn)奶酪店里那一幕。也許我是受父親的影響,父親就喜歡給別人忠告,雖然他每次的口頭禪是“你知道……”。
忠告之所以時常不受歡迎,原因之一是先入為主的忠告容易讓人產(chǎn)生逆反心理,特別是對方年長、你年輕。所以我應當給年輕人什么忠告?沒有,除非他們問我。
有一條最有用的忠告對誰講都沒錯:年輕人有時不需要長者的忠告。話雖如此,但是年輕人也愿意你看著他們在大海中揚帆遠航,那是一條必須由他們自己駕駛的船。也許那是一次危機四伏的航行,也許你比他們更擅長駕駛船,可是你無權代替他們。你有一點緊張,有一點戀戀不舍,但你需要做的,是站在他們身后,伸出手臂鼓勵他們,對他們說:“祝你好運!祝你成功!”
放心吧,年輕人需要你,年輕人更需要你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