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少峰 程振宇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馬當港。
5月20日至21日,印度總理莫迪對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進行了首次訪問。5月22日,莫迪與巴新總理詹姆斯·馬拉佩共同主持了第三屆印度—太平洋島國合作論壇峰會,14個太平洋島國領導人受邀參加。在峰會上,印度宣布了對太平洋島國的系列援助措施。第三屆印度—太平洋島國合作論壇峰會的召開,反映了印度外交政策的調整。
印度—太平洋島國合作論壇峰會是印度與太平洋島國合作的重要機制。2014年11月,印度與太平洋島國政府首腦在斐濟蘇瓦舉行首次論壇,并設立了年度峰會機制。2015年8月,印度和太平洋島國領導人在印度齋浦爾召開第二屆峰會。然而,原本制定的年度峰會,由于印度難以兌現援助承諾和外交重心的調整,在2015年第二屆峰會召開后中斷了八年。印度在今年重啟峰會,表明印度試圖通過加緊推進“東進行動”戰(zhàn)略,一方面強化與美國及其“印太”盟友互動合作,另一方面在“全球南方”的旗幟下獲取更多太平洋島國的支持,維護其地區(qū)大國地位。
印度與太平洋島國并不陌生。與印度一樣,14個太平洋島國中有11個國家是英聯邦成員。近年來,印度加大了對太平洋島國的戰(zhàn)略投入,積極發(fā)展同島國的關系,以擴大在太平洋島國地區(qū)的影響力。印度作為該地區(qū)重要的參與者與競爭者,加強對太平洋島國的關注,背后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動因。
首先,太平洋島國對印度具有重要戰(zhàn)略價值。太平洋島國擁有22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專屬經濟區(qū),海洋資源豐富。太平洋島國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扼守美洲至亞洲的太平洋運輸線,是東西南北交通上的重要樞紐國家。前印度海軍參謀長阿倫·普拉卡什曾指出:如果印度需要建造海外基地、港口或機場,太平洋島國非常具有戰(zhàn)略意義。2023年7月,印度實施了第二次登月計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認為,太平洋島國所在區(qū)域為印度實現登月計劃、監(jiān)控火箭發(fā)射提供了最佳觀測場所。印度將登月計劃視為展示其科技實力、大國地位和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體現,因此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對南太平洋海上戰(zhàn)略通道的爭奪中。
其次,與太平洋島國發(fā)展關系,有助于印度提升國際地位。長期以來,印度一直謀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太平洋島國中的12個國家擁有聯合國大會投票權。由于聯合國“一國一票”的國際慣例,太平洋島國成為名副其實的“票倉”,受到包括印度在內的域外大國的關注。在第二屆印度—太平洋島國合作論壇峰會上,莫迪明確表達了希望島國支持印度“入常”的愿望。此外,印度一直渴望加入亞太經合組織,而斐濟、巴新等太平洋島國是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印度要加入該組織,需要爭取他們的支持。印度防務分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拉吉夫·納揚指出:“印度與太平洋島國的接觸非常重要,這對印度在國際組織中獲得支持非常有幫助?!?/p>
第三,維護印度的大國地位,增強其在國際地緣博弈中的能力。作為新興大國,印度一直視中國為競爭對手,認為中國阻礙了其實現世界大國的夢想。尤其是中國積極發(fā)展與南亞國家的關系,引起了印度的“戰(zhàn)略緊張”。近年來,印度著力鞏固與南亞國家的關系,同時加快推進“東進行動”戰(zhàn)略,深化與美國的戰(zhàn)略合作。印度加強與太平洋島國的關系,既是為了分散中國的戰(zhàn)略資源,緩解中國在南亞地區(qū)活動所帶來的戰(zhàn)略壓力;也是為了配合美國的“印太戰(zhàn)略”,制衡中國在太平洋島國地區(qū)的戰(zhàn)略存在,創(chuàng)造更有利于自身的國際地緣政治形勢。
1991年印度政府發(fā)起了“向東看”政策,標志著印度外交戰(zhàn)略的轉變。此政策得到了印度政府歷任領導人的大力支持,印度逐漸將其發(fā)展成為以行動為導向、以項目和成果為基礎的戰(zhàn)略。作為對“向東看”政策的繼承和發(fā)展,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推出“東進行動”。該行動的目標定位更為明確,實施范圍擴展到整個亞太地區(qū),包括太平洋島國地區(qū)。2014年,在斐濟蘇瓦召開的首屆印度—太平洋島國合作論壇峰會上,印度宣布將原先每年向每個成員國提供的12.5萬美元的資助款提升至20萬美元,并同時在氣候變化、經貿合作、信息技術、遠程醫(yī)療及教育等領域提出多項發(fā)展援助倡議與合作項目。2015年,在第二屆峰會上,莫迪再次宣布了類似的援助項目,并表示將“爭取在擴大和改革后的聯合國安理會中為小島嶼發(fā)展中國家爭取兩個類別的專門席位”。然而,印度承諾向太平洋島國提供多項援助,更多是象征意義,實際進展緩慢。
在今年舉行的第三屆印度—太平洋島國合作論壇峰會上,莫迪政府宣布了面向太平洋島國的12項援助倡議,包括:在斐濟全額資助建立大型??菩呐K病醫(yī)院,使其成為整個地區(qū)的“救生圈”;向14個島國提供海水淡化裝置;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設立義肢中心,此后每年在其他太平洋島國舉辦兩次安裝假肢的活動;幫助14個太平洋島國建立透析室,并向這些地區(qū)派遣“海上救護車”;建立瑜伽中心;建設可承受價格的非專利藥物中心;升級信息技術卓越中心;在斐濟設立24小時緊急求助熱線;在14個島國實施發(fā)展中小企業(yè)計劃,以提供機械和技術供應,等等。與前兩屆峰會相比,此次峰會進一步拓寬了援助領域,展現出合作的務實風格。
第三屆峰會的召開是印度在太平洋島國地區(qū)實施“東進行動”的新進展。莫迪在峰會上表示,印度尊重太平洋島國的優(yōu)先事項,太平洋島國可以把印度視為“可靠的伙伴”。新加坡《海峽時報》則將印度在太平洋島國地區(qū)實施的行動稱為一項“必要的戰(zhàn)略”,是印度試圖在地緣政治競爭激烈的大洋洲站穩(wěn)腳跟而采取的舉措。
隨著太平洋島國地緣戰(zhàn)略價值的凸顯,該地區(qū)成為大國競爭的重要區(qū)域。印度欲通過有選擇地爭奪缺乏軍事和經濟實力的次區(qū)域,以及一些可以填補的真空地帶或失衡的地方,彰顯國家的實力。考慮到太平洋島國地區(qū)復雜多變的戰(zhàn)略形勢,本屆峰會的召開展現出印度與太平洋島國關系發(fā)展的一些新特點。
第一,太平洋島國的優(yōu)先事項成為印度與之合作的重點。在島國最為關心的氣候變化問題上,莫迪政府倡導氣候外交理念,通過設立氣候適應性基金、建立可持續(xù)海岸與海洋研究所、利用衛(wèi)星分享天氣數據和預警,以及提供海水脫鹽、水資源保護等領域的技術支持等方式,提升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以強化印度在該地區(qū)的外交存在。此外,針對島國工業(yè)和醫(yī)療水平落后、肥胖率高、教育水平有限等問題,印度還承諾向其提供輕工業(yè)產業(yè)設備和信息技術人才培訓,并在教育、衛(wèi)生等領域出臺相應的投資和幫扶政策,贏得了太平洋島國領導人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鞏固與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關系。斐濟擁有30多萬印度裔斐濟人,是太平洋島國中擁有海外印度人最多的國家;巴新則是印度在能源領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印度高度重視與斐濟、巴新的關系。截至2020年,印度向斐濟和巴新的援助資金總額分別達到1913.2萬美元和1339.7萬美元,占印度對太平洋島國援助資金總額的52.2%。在此次峰會中,斐濟和巴新明顯得到了印度更多的援助項目,如印度承諾在斐濟建立醫(yī)院和設立緊急求助熱線,將巴新的信息技術卓越中心升級為“區(qū)域信息技術與網絡安全中心”。與此同時,印度也加大了對其他太平洋島國的援助力度。
印度認為,與太平洋島國發(fā)展關系,有助于印度提升國際地位。圖為2022年8月15日,印度總理莫迪在紅堡發(fā)表獨立日全國講話,稱印度將致力于在25年內成為發(fā)達國家。
第三,印度在踐行“東進行動”的同時,呼應美國的“印太戰(zhàn)略”。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印度的外交戰(zhàn)略轉移與美國戰(zhàn)略轉向幾乎同步進行。在第三屆峰會召開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代替總統拜登,對巴新展開了訪問,并于峰會召開當天與巴新簽署了關于防務和海事合作的兩項協議。作為美日印澳“四邊安全對話”的成員之一,印度重啟與太平洋島國峰會的行動凸顯與美國的戰(zhàn)略配合。在當前美國加大對太平洋島國戰(zhàn)略投入的形勢下,印度與美國在該地區(qū)的戰(zhàn)略協調和戰(zhàn)略呼應或將更為頻繁。
但是,印度要想提升在太平洋島國的影響力仍然面臨重重困難,與太平洋島國在地理上的優(yōu)勢并不能轉化為印度對太平洋島國的影響力。與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俄羅斯、日本、中國相比,印度的外交力量還很薄弱,目前印度僅在巴新和斐濟派有駐外使團。在美國、日本、法國、韓國等加強與太平洋島國峰會機制建設的背景下,如何鞏固與太平洋島國的峰會機制并兌現援助承諾,將是印度提升其在地區(qū)影響力與彰顯實力的關鍵。
(本文是“中國海洋發(fā)展基金會、中國海洋發(fā)展研究會項目:域外大國與太平洋島國國際合作機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