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
縱觀陶詩的接受情況,宋代蘇軾率先將陶詩提到很高的地位。此前,歷代文人并不看重陶詩,或?qū)μ赵娪兄谎云Z的評價,但這也是出于陶淵明道德和人品,如顏延之《陶征士誄》中就有很多篇幅論及陶淵明的品德,卻只用“學(xué)非稱師,文取旨達”八個字來評價陶淵明的詩文。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討論魏晉文學(xué)的發(fā)展,但其中并沒有涉及陶淵明的詩文,或者說壓根兒沒有提及陶淵明。鐘嶸的《詩品》對漢魏至齊梁時期的一百多名詩人進行次第排列,也僅把陶淵明置于中品,說陶淵明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雖然蕭統(tǒng)對陶淵明的詩文多加贊賞—“淵明……文章不群,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但蕭統(tǒng)《文選》中只選錄八首陶詩,說明蕭統(tǒng)對陶詩的評價仍然不是很高。
唐代,李白用“何日到彭澤,長歌陶令前?”(《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來表示對陶淵明的仰慕。杜甫將謝靈運與陶淵明并稱:“陶謝不枝梧,風(fēng)騷共推激?!保ā兑孤犜S十損誦詩愛而有作》)可以看出,與南北朝時期相比較,唐代人對陶淵明的評價有所提升。實際上,陶淵明的詩歌在宋代才被推到很高的地位,陶詩的經(jīng)典地位就是經(jīng)過了蘇軾的評價后逐漸得到了宋人的普遍承認。蘇軾說:“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保ā杜c蘇轍書》)同時代的黃庭堅談?wù)摰教諟Y明,說道:“陶彭澤之墻數(shù)仞,謝、庾未能窺?!保ā墩撛姟罚┛梢娞諟Y明作為宋代文人相繼推崇的“詩之典范”。比起前代來說,無論是陶淵明和杜甫其人還是其所作詩,至宋的地位都突然拔高。錢鍾書《談藝錄》指出:“淵明文名,至宋而極?!碧諟Y明得到了宋代文人的普遍認可,并逐漸確立其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可以說,宋人崇陶是一種普遍的風(fēng)尚。陶淵明其人及其詩文的地位演變情況既有時代發(fā)展的客觀因素,也與環(huán)境影響下人的審美趣味有關(guān)。與前人對謝靈運的推崇不同,宋代陶謝地位進行了易位,或許“元嘉之雄”謝靈運與“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之間地位的高低浮動也是反映宋代文人審美趣味變化的一個側(cè)面。下面就對宋人“崇陶”的原因進行辨析。
一、陶淵明其人:身心俱隱
宋人對陶淵明如此推崇,從陶淵明本人來看,可以分為其人和其詩文兩個方面。陶淵明的人格、品德在宋代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除蘇軾說的“古今賢之,貴其真也”外,梅堯臣、歐陽修等人也對陶淵明人格進行了議論和推崇,這其實與宋代文人自身的處境有關(guān)。
宋人好參與政事,但仕途并不總是順達。文人士大夫總是需要在出世和入世之間進行選擇,仕隱矛盾則是宋代文人士大夫難以逃脫的課題。宋人在宦海浮沉和政治幻變間,往往將歸隱列為自己的人生選擇,但倘若現(xiàn)實社會為其實現(xiàn)政治理想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環(huán)境,強烈的社會責(zé)任感就驅(qū)使著士大夫在現(xiàn)實社會中有所作為。人生的前路左右著士人的選擇,使他們在出與入、仕與隱之間很難做出一個果斷的選擇。如果選擇“仕”,則士人獨立的個體人格就不得不服從于王權(quán)政治,“隱”則不失為保有士人精神獨立和自由的手段。士人在仕與隱之間往往兩難,歐陽修就在詩中有明確的表述:“山林本我性,章服偶包裹。君恩未知報,進退奚為可?!保ā端级に凸獾撝x寺丞歸滁陽》其一)他既想馳騁官場,又說“山林本我性”,當(dāng)歸隱心緒迸發(fā)時,又覺得難以償還君恩?;蛟S是他意識到歸隱并非如此容易,又或許是“進退奚為可”,歐陽修最終并未對歸隱一事下定決心。這種仕與隱的矛盾選擇之中,身心俱隱的選擇最為人稱道,陶淵明常被宋人稱作是身心俱隱的典范。與陶淵明形成強烈對立的就是心在仕而身卻歸隱的謝靈運,宋人往往對謝靈運的這種分裂進行否認,而陶淵明的“身心俱隱”則成為宋人所向往的一種“自適”境界。
蘇軾對仕與隱的矛盾也很明顯,《與蘇轍書》中說:“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蘇軾將陶淵明放在如此高的地位,實際上是將陶淵明視作他宦海浮沉和人生經(jīng)歷中的精神寄托。蘇軾曾說:“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笨梢娞K軾對陶淵明人格個性的推崇。事實上,蘇軾將陶淵明視作自己人格精神的化身,畢竟“欲仕則仕,欲隱則隱”是他無法做到的,他的官場失意、君臣不遇,以及對時事的種種憤慨和感傷,都在陶詩和陶淵明塑造出來的精神世界中得到了調(diào)和。蘇軾的確在詩中表現(xiàn)過歸隱傾向,他也有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fù)醉》)的念頭,但他內(nèi)心的儒家精神未能讓他真正放棄對社會的責(zé)任感和使命感?;蛟S,他對陶淵明的喜愛,讓他的現(xiàn)實生活和理想生活得到了融合,采取了一種歸于自我的自適態(tài)度,達到了身仕心隱的境界。
總體來說,宋人主要是從人格認同上來接受陶淵明的。陶淵明代表了宋人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精神境界,宋人眼中的陶淵明形象,既包含老莊的逍遙精神,又有佛禪超然事物的思想意識。陶潛遺風(fēng)也在一定程度上浸染了宋人的心態(tài),陶詩的“平淡”在宋代詩學(xué)中成為重要的審美范疇。
二、陶淵明詩文:真與平淡
“文變?nèi)竞跏狼椋d廢系乎時序?!保▌③摹段男牡颀垺罚┪膶W(xué)演變中也必然包含文學(xué)接受的變化,宋代“崇陶”是社會環(huán)境和文學(xué)發(fā)展共同演變的結(jié)果。實際上,對陶淵明的推崇正是宋人對陶詩“真”與“平淡”詩風(fēng)的接受。
陶淵明詩歌有兩大特點,即“真”和“平淡”。蘇軾說:“古今賢之,貴其真也?!碧K軾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與詩文之真所契合的。又如陳?!稇压配洝分兴摷埃骸吧w淵明人品素高,胸次灑落,信筆而成,不過寫胸中之妙爾,未嘗以為詩,亦未嘗求人稱其好,故其好者皆出于自然,此其所以不可及?!贝搜砸彩钦f陶淵明“人品素高”,所寫詩文于是“信筆而成”,這種“不過寫胸中之妙”的詩文與偽飾之人所寫之詩是完全不同的。陶淵明不役于物,更多的是坦然接受生活,這就是宋人所向往的一種“自適”的境界。宋人對陶詩之真的推崇,實際上是他們在脫離官場藩籬之后自身想達到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相反,他們對謝靈運的“不自然”,或者說是“工于自然”往往是持貶斥的態(tài)度。在北宋人的眼中,謝詩之山林與陶詩之山林是完全不同的—謝靈運善于寫山水之美,陶淵明寫身處的自然田園山水。謝詩之貴氣精工往往被視作是不如陶淵明之處:“謝所以不及陶者,康樂之詩精工,淵明之詩質(zhì)而自然耳?!保▏烙稹稖胬嗽娫挕罚┫啾扔谥攸c在描摹客觀事物的謝詩,陶詩中所蘊涵的陶淵明本人的“真”之品格,以及他所流露出的對自然山水的“自然而然”,陶詩往往能達到一種物我合一的藝術(shù)境界,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種審美感受,進而感受到陶淵明其人之“真”和詩之“真”。
宋人重理,講求規(guī)范,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求人生的哲理,對應(yīng)宋代文學(xué)所表現(xiàn)出的就是文學(xué)的一種理性化傾向。這種理性化傾向穿插在宋人的生活態(tài)度和情趣中,同時也浸染了宋人的心態(tài)和意緒。宋人善于從生活細微之處遙想宇宙更深之處,詩句之中往往有文人深刻思考的理趣,相反很少有情感的流露。因此,宋詩呈現(xiàn)出一種相對平淡的狀態(tài),“平淡”詩風(fēng)是宋人的一種審美取向,亦是一種追求。陶詩所表現(xiàn)的“平淡”之風(fēng)在北宋就很受贊賞,秦觀評價陶詩“長于沖澹”(《韓愈論》),就是說陶淵明之詩平淡、自然卻蘊意深遠。陶詩中的這種平淡詩風(fēng)和田園事物符合宋代布衣登第士大夫們所慣有的一種審美視野,類似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五首》其三)的平民化表述,也易引起文人的共鳴。另外,儒、釋、道三教的盛行,特別是注重個體心靈體悟的禪宗思想的流行,宋人主張用理性的態(tài)度去對待情感,以哲思去體味和反思自己的內(nèi)心,主張一種不為性情所累的理性的自持。陶淵明對官場和自我的處理成為他們模仿的方式,但宋人并不能完全放下朝政,為了求得對世俗生活的超越,他們大多在詩中進行一種對人生、對世界的冷靜的觀照。他們對待黨爭、詩禍并不在詩文中將滿腔憤懣宣泄出來,而是以理性克制的情感,通過一種平淡穩(wěn)定的疏泄方式得到安頓。陶詩中所表現(xiàn)的平淡和自適給他們建立了情緒疏解和精神安頓的家園,這正是宋人所需要的。
陶詩中的“平淡”還符合宋人平民化的審美趨向,宋代文人將“平淡”視為詩文創(chuàng)作的最高目標,歐陽修言詩須“以閑遠古淡為意”(《六一詩話》),梅堯臣也認為“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xué)士詩卷杜挺之忽來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輒書一時之語以奉呈》)??梢姡稳藢ⅰ捌降狈旁诹撕芨叩牡匚?,這種平淡的風(fēng)格正是宋人開拓的唐人之外的道路。
三、陶淵明思想:儒、釋、道的共同影響
陶淵明不僅受道家影響,同時也受儒家、佛家思想的影響,這既表現(xiàn)在他的性真自然,清靜無為,也表現(xiàn)在他獨善其身,自適達觀。綜合來看,陶淵明融合儒、釋、道三家,雜糅形成他本人的思想。
陶淵明出生在士族家庭,一生多次辭官,最終歸隱山林,他一生境遇的轉(zhuǎn)變與他本人思想的變化有著密切關(guān)系。陶淵明早年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在詩句中寫自己少年壯志:“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保ā峨s詩十二首》其二)這是很明顯地受儒家思想所影響的詩句。其詩文還寫道:“先師有遺訓(xùn),憂道不憂貧?!保ā豆锩畾q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彼辉笧榱恕爸\食”而奔波做官,可見他的歸隱很明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短一ㄔ从洝分校諟Y明描繪了他所渴望的理想社會,希望回歸到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這是他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共同影響下的產(chǎn)物。除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外,東晉末年佛教盛行,陶淵明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染。形、影、神問題是佛教中人常常進行討論的話題。慧遠的《形盡神不滅論》《萬佛影銘》就對形、影、神關(guān)系進行了討論,認為“神常不滅”,肉體可以消失但靈魂永存。陶淵明的《形影神三首》就是針對佛教所提的形、影、神三者的關(guān)系而作的,雖然他否定了神仙的實際存在,但未必能直接下定論說陶不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傮w來看,陶淵明所關(guān)注的并非佛教思想,或許他只取佛教思想中的某部分再加上他自身的觀點進行雜糅,因此能在他的思想中看到佛教思想的影子。佛教思想反映在他的詩作中:“一生復(fù)能幾,倏如流電驚?!保ā讹嬀贫住菲淙┯秩纾骸坝钪嬉缓斡?,人生少至百。”(《飲酒二十首》其十五)沈德潛《說詩晬語》說:“晉人多放達,獨淵明有憂勤語,有自任(托)語,有知足語,有悲憤語,有樂天安命語,有物我同德(得)語?!薄爸恪焙汀皹诽彀裁闭Z,就是說陶氏受佛家影響下形成的“隨緣自適”的思想。
宋代復(fù)雜的思想環(huán)境對文人士大夫的價值觀也產(chǎn)生了影響,他們既渴望像儒者那樣積極入世,又難免遇到挫折,道家的順應(yīng)自然或許給他們提供了避風(fēng)港,歸隱也是人生可以選擇的道路之一。此外,佛家禪宗所說的“修心”“自然”,給他們在出世入世之間提供了一個較為折中的方式。許多宋人認為,在建功立業(yè)之外,內(nèi)心的富足也是人生中重要的修行。陶淵明這種儒道佛相互雜糅形成的修身之道被宋代文學(xué)家、理學(xué)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學(xué)習(xí)和吸收,使他們得以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調(diào)整心態(tài)。
蘇軾一生歷盡波折,除了在人生態(tài)度追慕陶淵明,詩文上蘇軾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和陶詩,從元祐時期于揚州任職到流落在儋州這一段時間,大約創(chuàng)作了124首和陶詩。從蘇軾創(chuàng)作和陶詩的內(nèi)容和背景來看,蘇軾寫這些和陶詩是有目的的。這些和陶詩的內(nèi)容大多與陶淵明所作詩歌類似,陶淵明因素存在于蘇軾人生的各個階段,蘇軾本人的思想也是儒、釋、道思想的結(jié)合。蘇軾作和陶詩是渴望在精神上與陶淵明對話,進而找到一種對人生的撫慰和寄托。儋州時期,蘇軾涉及佛禪的作品就很多。這一時期他將陶淵明作為一種精神上的依賴,他說:“唯恐讀盡后,無以自遣耳!”(《書淵明羲農(nóng)去我久詩》)不僅蘇軾,人生潦倒的文人士大夫自會在陶淵明思想中尋找慰藉,與其說陶淵明思想中與佛禪思想有相似因素,不如說宋代文人選擇陶淵明作為自己歸隱的表率,因此學(xué)習(xí)他思想中有利于自己“修心”的成分。
宋人對陶淵明的推崇也許是對前代將李白、杜甫等大詩人贊譽到無以復(fù)加地位的一種反叛,畢竟在宋代以前,陶淵明始終是一個普通詩人的存在。與時代風(fēng)氣,審美旨趣變化的同時,是陶淵明其人、其詩文、其思想風(fēng)度造就了宋人對陶淵明的推崇。陶淵明在宋代地位的上升或許也是庶族審美取向與士族審美取向的一種交鋒,宋人所追求的不僅僅是一種詩格、詩風(fēng)的創(chuàng)新,也期待著一種顛覆以往詩壇的審美取向的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