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嫂》雜志創(chuàng)刊15年以來,不少作者也成了與我們一路同行的“戰(zhàn)友”。本期我們邀請兩位優(yōu)秀作者,介紹她們接受本社“任務”、采寫人物稿件的故事與心得。
借此,也衷心感謝支持本刊工作的所有朋友們。
郭莉潔??陸軍某軍校講師,《軍嫂》雜志社2019年度、2022年度優(yōu)秀作者
2022年度發(fā)表作品:《難已不難》(第2期)、《奔赴》(第5期)、《再塑成長》(第6期)、《低空比出高水平》(第11期)
算起來,我與《軍嫂》雜志結緣已有6年之久了。
這幾年,我將自己的一些心路歷程講給《軍嫂》聽,而她始終默默地做一個傾聽者、記錄者。2022年,雜志社給予我新的嘗試——邀請我采寫其他軍人、軍嫂的故事。我因此結識了開朗熱情的軍嫂李春蓉,還認識了英姿颯爽的女飛行員蒲玉婷。
此刻,當我回想這一年來的創(chuàng)作心得,感覺自己從隨性下筆的舒適圈里跳了出來,學著用不同的方式、風格講述不同的人物故事,而不僅僅是用自己拿手或熟悉的方式。
記得2022年5月初的一天,《軍嫂》編輯部主任牛鵬飛用微信給我發(fā)來一張圖片,圖片上是共青團中央“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選人李春蓉。牛主任知道我曾在新疆工作和生活過很長時間,且有過在當?shù)孛襟w從事雙擁工作宣傳報道的經(jīng)歷,便問我能否找到李春蓉的聯(lián)系方式。
看到簡介中寫到李春蓉在塔里木大學工作,恰好我的表妹也在這所大學任教,我便說“我試試”。原以為很簡單的一件事,結果卻費了一番周折才聯(lián)系上她。
雜志社又安排我采訪李春蓉。于是通過打電話、視頻通話、微信聊天等方式,我完成了采訪任務。在兩周的時間里不斷和春蓉溝通情況、核實細節(jié),三易其稿,這才有了那篇刊登在第5期的文章《奔赴》,講述了李春蓉為愛與理想不斷奮進的故事。也正是在尋找和采訪李春蓉的過程中,我第一次有了一種自己是《軍嫂》主人翁的參與感、責任感和自豪感。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個故事,每一篇文章的背后又或許有著另一個故事。在《軍嫂》的營造下,故事里和故事外的人從陌生到熟悉,故事里的人物從單薄到飽滿、故事在字斟句酌中保持著對讀者的真誠與熱忱……在自媒體隨處暢行、文字似乎變得“隨意”的今天,《軍嫂》堅持真情實感的風格,在我眼中顯得尤為可貴。
高麗媛??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學員隊干部,2017年第5期《軍嫂》雜志封面人物,《軍嫂》雜志社2019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優(yōu)秀作者
2022年度發(fā)表作品:《陪讀中學會陪伴》(第9期)、《浪漫深情向云天》(第11期)
《陪讀中學會陪伴》一文是參與《軍嫂》雜志社的“珍惜閱讀時光,見證讀書力量”征稿活動,寫的是我和孩子如何進行親子閱讀。這個主題很適合我,一是不缺素材,二是寫自己的故事比較得心應手。
寫別人的故事卻很難,尤其是對完全陌生的人物,要在幾天內(nèi)采訪、撰文、成稿,對作者來說壓力很大。
壓力之一,主人公是什么樣的人,是否有可挖掘的好故事,是否有較好的表達能力?壓力之二,如何讓完全陌生的作者和主人公快速建立起信任感和親切感,以達成良好的溝通效果?壓力之三,如何寫出一篇符合雜志定位和要求、契合主人公氣質(zhì)和特點、引起讀者興趣、讓作者自己滿意的文章?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在采訪前仿佛都是空白。我對自己的總體要求是,一篇文章要有趣、有料、有感情、有深度,如果做不到,不如不寫。
接到《浪漫深情向云天》一文的采寫邀請時,得知交稿期限是一周,壓力使我?guī)子丝s。鼓足信心接下任務的第一時間,我立即把自己當成一臺機器啟動,一分鐘也不耽誤——要主人公的聯(lián)系方式,擬采訪提綱,打電話溝通,寫初稿……一氣呵成。
我了解到主人公夫妻倆都是飛行員,自然都很忙,要盡量少打擾他們。在打電話之前,我將第一版采訪提綱發(fā)給他們,這是“通用”的,目的是了解主人公的基本情況和我想要知道的一些線索材料。主人公反饋后,我再根據(jù)他們提供的信息,列出第二版采訪提綱,深挖感興趣的點,然后才第一次和主人公通電話。
幸運的是,這次的采訪對象不僅極富故事性,而且是特別棒的表達者、極富激情的行動者。我們通了幾個小時電話,第二天我就把初稿寫出來了。稿子發(fā)給男主人公審閱,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直接補充、修改,并在凌晨4點把修改意見發(fā)給了我。
遇到這樣的采訪對象當然是作者的幸運,但并非每次都會有這樣的幸運。對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挖掘細節(jié)的能力,文章沒有細節(jié)就不會有情感和溫度。
細節(jié)從何而來?
首先是想象力,想象主人公會在何種情境中,然后提出相應的問題。“你們有什么特別的紀念物嗎?”“印象最深的一次約會,經(jīng)歷是怎樣的?”“有沒有很特別的執(zhí)行任務的經(jīng)歷?”這三個問題就挖出了三個重要的素材。
其次是敏銳度,及時抓住感興趣的點。采訪對象第一次通常不會說得很詳細,有時是不經(jīng)意間把重要內(nèi)容一帶而過,有時又覺得“這沒什么好說的”。這時就要抓住不放,“事情是如何發(fā)生的,當時你怎么想的,你是什么心情,你們說了什么,有什么動作……”每多問一句,就會得到新的信息。
最后是謀篇布局、咬文嚼字,讓細節(jié)以最抓人的形式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來。這次文章開頭,我寫了二人在空中編隊飛行的場景,但我并沒有見過戰(zhàn)斗機,只能靠想象“編”了一段文字,然后請主人公幫忙,把“外行話”改成專業(yè)詞,訂正不準確的表述……主人公一看我的框架,就知道我需要的是什么,很快就完成了“填空”。
這是一次很愉快的采訪經(jīng)歷,我和兩位飛行員相談甚歡,成了朋友,我們甚至還約好一起吃火鍋。感謝《軍嫂》雜志這個平臺,給了我這樣美好的經(jīng)歷。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