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菲
(吉首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鋼琴練習是指學習者在鋼琴課后沒有教師指導和監(jiān)督的情況下,以提升鋼琴演奏水平為目標導向,自發(fā)進行的訓練活動。這個過程需要學習者主動地、有意識地靠聽覺能力反復監(jiān)督、調整自身彈奏出來的音響,從而達到練習鋼琴技巧的目的。音樂聽覺能力分為外部聽覺與內部聽覺,在彈奏過程中,外部聽覺感知能辨別音高、音強與音長的微小差異;內部聽覺則是不借助樂器在思想中想象樂音與其的關系,它們相互依存,不可分割。[1]涅高茲曾說過:“聽覺越是遲鈍,演奏的聲音和表現的內容就越呆板?!盵2]練習過程中,學習者需要根據音樂聽覺能力按照一定的規(guī)范控制演奏動作,再現作品中的音高、音強與音值等聲音要素。因此,在鋼琴練習中,如何通過提高聽覺能力優(yōu)化一部作品的演奏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文章以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為例,分別從聆聽旋律、和聲與音樂織體這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分析闡述如何在聽覺下更有成效地練習鋼琴作品,達到練習目的。
旋律的演奏影響作品的音樂表現力,它是一首作品中容易被聽眾感知的元素。在音樂聽覺能力的發(fā)展過程中,需要學習者能辨認和再現旋律的運動方向、起伏變化以及音高之間的音程關系,并不斷設計與調整彈奏動作反饋的聲音效果,以更好、更完善旋律的表現力,提升自身的聽覺能力。根據構成旋律的不同因素進行分組,縮小范圍,有意識地聆聽與練習某一問題,可以更快、更精準地達到練習目的。以下將根據旋律線的音高走向、調式音級的特性與演奏記號這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在鋼琴練習中分組聆聽。
旋律線的音高走向是體現音樂形象與風格的要素之一,它由音高通過上行、下行或平行方向進行跳進、級進或是同音重復運動形成不同的起伏變化。學習者可以通過旋律線中音高不同的運動方式與方向進行分組聆聽練習,設計科學的指法與觸鍵方式,不斷調整與控制手部運動,避免演奏上錯音、糊音等問題,使旋律線演奏流暢連貫,豐富音樂形象。如例1 第1 小節(jié)的旋律線中存在著不同的運動方式與方向,其中包含上下行級進、上行四度跳進以及同音反復。練習中學習者應通過外部聽覺聆聽與內部聽覺想象級進與跳進的音響效果,感受二度與四度音程之間音高距離微小差異帶來的旋律方向感,并在聽覺的引導下將C—B—C音的指法設計成3—2—1指,用相鄰的手指演奏,使旋律聽起來更加流暢,用1 指演奏C 音可以更好地擴張手掌,用4 指彈奏F 音,F 音同音反復時,用4—3 輪指演奏,避免由同一手指肌肉演奏產生的僵硬感。
在提升音樂聽覺能力時,旋律從被感知為一系列聲音發(fā)展到被感知為一系列音程,即良好的聽覺能力在聆聽旋律中要能正確感知旋律音符之間的音程關系,并且建立在聽覺能力調式感的基礎上發(fā)展。調式感是區(qū)別旋律中個別聲音的調式功能、聲音的穩(wěn)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聲音彼此的“引力”的能力。[3]鋼琴練習中,學習者應聆聽旋律線中的音高,在調式音級上分為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兩種,通過內部聽覺調式感的建立,提高感知音程關系的能力,以此科學設計的觸鍵方式豐富音樂表現力。如第三樂章中第一小節(jié),最后的F音為C 小調,第四級音是不穩(wěn)定音,下行級進到第三級穩(wěn)定的E 音,練習時通過聽覺能力感受這兩個音符的色彩,不斷調整設計F—E 音的觸鍵方式,使F—E音的聲音效果聽起來有“傾向感”,豐富作品音樂情緒。
例1 第1小節(jié)
演奏記號標記著演奏方式的不同,貝多芬在記譜時極其講究,他的作品中出現大量的演奏記號,練習時學習者需要仔細推敲,根據演奏記號的不同分組,在內心想象音響效果,進行動作上的設計,使音樂演奏更加精確,從而還原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初衷。
首先,第三樂章中出現大量連線記號,其中包含圓滑奏線與連奏線,練習時應將它們的演奏方式區(qū)分為落提彈奏與連奏,制造出不同的音響處理。在內心聽覺上構建不同的聲音效果,尤其是圓滑奏線內最后一個音在音響上與譜面上的音符時值有所不同,譜面上的時值應在演奏上縮短一半,不斷聆聽這種演奏方式帶來的“感嘆”感。如第26 小節(jié)的小連線,G—F音是兩個八分音符,但由于加上了圓滑奏線,F 音在演奏音響效果上的時值是十六分音符,聲音應有所“收斂”,使它成為前面一個音的“尾巴”。練習時應在內心構建“長—短”的音響效果,動作上運用手腕落提控制好時值,仔細聆聽每個圓滑奏內音符的聲音,使其演奏連貫、圓滑。
其次,跳音記號的音響處理也需要在聽覺的引導下控制手部動作,使音符聽起來更加活潑輕巧。如第26 小節(jié)中的E—D 音中,帶有跳音記號,它們在譜面上是八分音符,音響上需要呈現出十六分音符的時值效果,練習時要在內心想象輕巧、活潑的音響效果,手腕放松,手指第一關節(jié)支撐好演奏音符,在音響上展現兩個音符之間的分離、跳躍。
和聲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和弦在音響上都有自己的功能,不同的和弦可以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緊張度和色彩,從而影響一首作品的情感和氛圍,使作品張弛有度、明暗交替。由于和聲進行的不同樂句模式帶來的色彩效果不同,在鋼琴練習中,學習者需要通過聆聽和聲分句練習,在每個樂句中捕捉和聲功能的變化,分辨出和聲之間的對比和轉換,進行合理的演奏處理,更好地提高樂句的表現力與自身的聽覺能力。以下將從和聲功能進行與終止式這兩個方面探討在鋼琴練習中如何進行分句聆聽。
十八世紀調性音樂中在新舊風格的碰撞中,形成了新的和聲語匯,根據和聲進行可分為正格進行、變格進行與完全進行。在鋼琴練習中,學習者根據和聲進行方式的不同分句聆聽,感受和弦連接帶來的明暗交替的色彩,并基于此,控制觸鍵方式,豐富音樂的表現力。如在第24 至28 小節(jié)中,前兩小節(jié)的和聲為正格進行,由I 級和弦進行到V7和弦,在聽覺上是從穩(wěn)定的色彩到不穩(wěn)定的色彩。第27 至28 小節(jié)的和聲為完全進行,為I-II6-V7-I,作曲家在中間插入了下屬功能的II6和弦,“緩沖”了I-V7帶來的張力。學習者在練習時需要在內心區(qū)分I-V7與I-II6-V7-I 的和聲效果,運用深觸鍵練習,將下屬功能的F6和弦的“緩沖”的感覺演奏出來,音樂會更具表現力。若練習時只是無意識地將這兩個和弦連接,單純演奏發(fā)出聲響,樂句就會失去它的音樂色彩。
終止式是一個音樂素材結束時的形態(tài),它也是由和聲功能發(fā)展出來的產物。終止方式不同,樂句的語氣也有所區(qū)別。在調性音樂中,終止式以樂句樂段為根據,以主和弦與非主和弦結束,可分為收攏性終止與開放性終止。在鋼琴練習時,應在內心構建和聲功能感,根據不同的終止類型分句聆聽,感受不同樂句之間的張力關系,即樂句中的穩(wěn)定性與不穩(wěn)定性,更好地理解音樂結構調整觸鍵方式,增強樂句的語氣感。如第1 至4 小節(jié)的樂句,是由主和弦進行到屬和弦的開放性終止,制造出一定的張力,學習者在練習時應聆聽和聲上的變化,在內心想象主屬和弦之間的張力變化,掌關節(jié)支撐好、控制好主屬和弦弱的力度,將開放性終止的疑問語氣演奏出來。第5 至8 小節(jié)為第二個樂句,其中第6 至7 小節(jié)為極具不穩(wěn)定性的導七和弦,在第7 小節(jié)的第二拍逐漸過渡到第8 小節(jié)的主和弦,形成收攏性終止,在練習這一樂句時,學習者需要在內心構建協(xié)和與不協(xié)和的音響效果,保持手腕平穩(wěn),采用指力觸鍵分解導七和弦,最后手指第一關節(jié)支撐手腕自然下落,演奏主和弦旋律音C 音,將樂句的傾向性與穩(wěn)定終止感演奏出來。
多聲部音樂中的主調音樂中,織體分為旋律、和聲、低音三個層次,其中以旋律聲部為主,其他聲部為輔。[4]練習時,學習者根據奏鳴曲主調音樂的特征有意識地聆聽作品的各個聲部層次,感知與分辨不同聲部之間音響的平衡關系,明確不同聲部線條層次的走向與功能,以更細致的觸鍵方式處理不同聲部的音響效果。
在單聲織體中,旋律聲部可以是一條獨立存在的單聲線條,也可以是八度或其他音程出現的固定形態(tài),學習者應在內心構建旋律聲部的線條走向,并且聆聽彈奏發(fā)出的音響,調整旋律聲部的觸鍵方式。如第1 至2 小節(jié)中的高聲部與低聲部為八度出現,為單聲部旋律織體,學習者要在內心構建旋律走向,并且將左右手的旋律音色區(qū)分開,左手的旋律聲部較為低沉,右手的旋律聲部比較明亮,手指第一關節(jié)支撐好指尖,整齊劃一地演奏旋律富有個性和音樂表現力的音樂。
在多聲部織體中,旋律聲部通常與和聲聲部以及低音聲部結合在一起,根據聲部之間的音型與節(jié)奏等形態(tài)區(qū)分不同的聲部,練習時要著重凸顯不同聲部之間的力度差異。在奏鳴曲第三樂章中,旋律聲部以快速流暢的線條與其他聲部產生差別,時而出現在上方聲部,時而出現在下方聲部。練習時集中注意力,分層聆聽旋律聲部,通過速度較快的手指觸鍵使旋律聲部的音量演奏更加突出。
主調音樂以和聲聲部為輔助,若和聲聲部與旋律聲部的力度一致,聲部之間則沒有主次之分,學習者練習時應注意聆聽和聲聲部與旋律聲部的音量對比,調整演奏動作,使和聲聲部的音量弱于旋律聲部。如第三樂章中出現柱式和弦或半分解和弦為和聲聲部,練習時手掌應支撐好,整齊彈奏和弦音,使音符有“聚攏”效果,不會“散開”。貼鍵演奏且觸鍵的速度應慢于旋律聲部,使和聲聲部的音量在聽覺上弱于旋律聲部。
例2 第87至89小節(jié)
在主調音樂里,低音聲部是和弦音響的基礎,能夠決定和聲的性質。[5]低音聲部作為和聲的“地基”,在演奏上也需構建一定的低音線條,練習時應聆聽低音聲部的線條,調整觸鍵的方式,使其與旋律聲部相互協(xié)調。如例2 的第87 至89 小節(jié),將半分解和弦分為兩個聲部,其中CE—B—C—B—C 構成了低音聲部,是和聲骨架低音支撐。學習者在練習時根據低音聲部分層聆聽,在觸鍵上進行重復的G 音貼鍵練習,低音聲部則是手指稍稍抬起觸鍵,使其產生對比,使G 音更清晰、更突出的聲音構成線條連起來,使聲部之間保持獨立又相互協(xié)調。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在鋼琴練習中一切動作都是為聲音而服務,它需要學習者集中注意力聆聽作品中的旋律、和聲與不同聲部之間音響的平衡關系,以聽覺能力在音響中反饋練習效果,判斷演奏的聲音是否符合內心的標準,發(fā)現問題所在,以便更好地調節(jié)演奏處理方式,豐富作品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