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秦嶺深處的陜西省商洛市洛南縣,一幅幸福和美的鄉(xiāng)村畫卷映入眼簾:家家戶戶院子干凈整潔,文明實踐溫潤心田,好人故事層出不窮,文化墻畫勾勒出鄉(xiāng)村新景,鄉(xiāng)村文藝演出讓村民盡享文明盛宴……
近年來,洛南縣緊扣“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目標,大力實施“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五大工程,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全域覆蓋、全面深化,大力培育文明鄉(xiāng)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硬舉措”強信心
“娃結婚這事,過去我愁得很。標準高了吧,欠的賬幾年都還不完;辦得差了吧,又怕村里人笑話。自從規(guī)范了紅白事的標準后,對宴席、煙酒等都有了要求,村里還組建了秧歌隊給辦喜事的人家助興,熱熱鬧鬧的,給婚禮增添了不少喜慶的色彩。我家按照村里的要求辦,還上了紅榜?!闭劦揭骑L易俗的成果,城關街道羅坡村村民王淑玲樂呵呵地說道。
王淑玲提到的“紅榜”已是洛南縣各村(社區(qū))的標配。為進一步提高村民的文明意識,洛南縣成立了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各村(社區(qū))修訂完善村規(guī)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開展高價彩禮、薄養(yǎng)厚葬、人情攀比等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在村民中落實百分制考評制度,建立文明檔案,開展量化考評,每季度進行監(jiān)督檢查,設置“善行義舉榜和失范懲戒榜”(紅黑榜),定期曝光不講信用、好吃懶做、不贍養(yǎng)父母等不良行為,并對鄰里關系融洽、孝老敬親、文明有禮的正面典型進行表彰,確保移風易俗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規(guī)范化軌道。
“軟手段”暖人心
破舊俗、立新風,“軟手段”更能浸潤百姓心田。洛南縣把遏制婚喪嫁娶攀比之風作為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結合縣里有不少文化“能人”的實際,探索將群眾文藝演出、惠民文化活動與移風易俗相融合,成立文藝宣傳隊。文藝宣傳隊成員有擅長畫的,有擅長演的,還有擅長講的……
在村內主干道、活動廣場等地,一面面以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移風易俗、弘揚社會正能量為內容的文化墻均出自文藝宣傳隊成員之手,將原本普通的農家墻變成“會說話”的“文明新風墻”,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結合村民實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創(chuàng)作以“新事新辦、喪事簡辦”為主題的鄉(xiāng)土文藝節(jié)目。漸漸地,5元錢的煙,20元錢的酒,200元錢的席面成了約定俗成的新標準,村里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的人少了,鄰里之間不再攀比,村民們的幸福指數(shù)高了。
現(xiàn)在的洛南縣,這樣的景象隨處可見:道德文化廣場上黨員群眾一起觀看移風易俗節(jié)目表演;老人們帶著孩子在文化墻前駐足,講講文化墻上的故事,讓孩子也能從中受益;宣傳小分隊在田間地頭、農家小院手持宣傳單、承諾書為群眾講解抵制高價彩禮、破除陳規(guī)陋習的重要性……這一幕幕的背后,是洛南縣積極策劃實用管用的文明實踐項目,采取“宣講+文藝+服務”模式,將“政策”“文明”“歡樂”送到群眾家門口的生動寫照。
“樹表率”聚民心
“有這樣一位好女婿,多年來他悉心照料體弱多病的岳父、岳母和爺爺……”在麻坪鎮(zhèn)孤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者在講述孝老愛親模范王新富的感人事跡時,采取“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身邊人講”的方式,讓廣大群眾感受到社會的溫暖、美好生活就在身邊。
據(jù)介紹,洛南縣利用各種宣傳教育陣地,開辦道德講堂進村(社區(qū))、全民素質大講堂等主題教育,引導村民知榮辱、講正氣,做誠實守信、依法辦事的公民;廣泛開展“好兒媳好公婆”“十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等先進評比活動,深度挖掘凡人善舉,弘揚傳統(tǒng)美德,凝聚向上向善向美正能量,發(fā)揮典型引領的作用,引導村民齊心聚力培育主流價值觀,強化思想引領培育文明鄉(xiāng)風,全力推動全縣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新風尚。
如今,洛南縣處處涌動著文明新風,一項項文明實踐活動引領群眾踔厲奮發(fā)新征程,激發(fā)共創(chuàng)美好生活的澎湃動力。
(轉載自《農民日報》? ?作者: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