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頤
年節(jié)特別,蔬菜成了關(guān)心的話題。作為一個書蟲,與蔬菜有關(guān)的書籍,引起了我的注意。
讀了張平真的《中國的蔬菜》,我才知道,常見的蔬菜原來有那么多叫法。比如:苦瓜(錦荔枝、君子菜)、紫蘇(水狀元)、佛手瓜(福壽瓜)、蕨菜(吉祥菜)、豆芽菜(如意菜)、竹蓀(裙衣姑娘、虛無僧蕈)、蕪菁(諸葛菜)、甜瓜(邵侯瓜)、菠菜(雨花菜)、刀豆(挾劍豆)、酸漿(洛神珠)、茄子(落酥)、姜(炎涼小子)、黃花菜(忘憂、療愁)……
看名字,仿佛就有很多故事。比如,大白菜一叫出口,就覺得肥嫩可愛,就想到北方居民走廊上挨挨擠擠的收藏,百姓桌上常見的那一碗菜湯,熱騰騰的煙火味道。而在古代,它叫“菘”。南北朝時,齊明帝朝中書郎周颙辭官隱居金陵鐘山。甘于清貧,素淡度日。文惠太子問:“菜食何味最勝?”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绷攘葦?shù)語,婉約貼切,已成詩,可入畫。
我對中國蔬菜的歷史文化產(chǎn)生了興趣,接著閱讀了史軍的《蔬菜史話》。史軍一直在做博物方面的普及,寫專欄、做演講、錄音頻和視頻,所以,《蔬菜史話》的文風(fēng)要比詞條解說類的《中國的蔬菜》有趣些,更口語化,更具故事性。
比如,史軍說茭白:從糧食處“下崗”,在菜攤兒上“復(fù)工”。史軍這句概括形容就是很到位啊,讓我忍俊不禁。茭白在古代叫“菰”,是商周時期重要的糧食作物。在《周禮》等古代典籍里,古人把菰列為與稻、黍、稷、麥、菽“五谷”并列的第六谷。后來,因為菰的產(chǎn)量太低,不容易采集等特點,它就被“主流糧食作物團(tuán)隊”拋棄了。到了后來,被菰黑粉菌寄生的菰形狀發(fā)生了一些改變,以蔬菜的身份重出江湖。
這樣的講述,挺有趣吧?這本小薄冊子字?jǐn)?shù)不多,涉及內(nèi)容多,談及蔬菜的起源與演變、國家政策變化與蔬菜種植的推廣、氣候條件影響農(nóng)業(yè)和社會發(fā)展、美洲作物在明清時進(jìn)入中國、各種專題科普野菜和園蔬的區(qū)別,也談到了幾種蔬菜烹飪的做法等等,顯得有些零散,史軍的性子有些隨意。我們就輕松地翻翻,了解一些常識,也挺好的,這本書配了很多蔬菜彩圖,作為休閑閱讀,也不錯的。
關(guān)心蔬菜,說到底,就是關(guān)心“吃”的問題。在《每天都要吃蔬菜》里,卷心菜、土豆、白蘿卜、蘑菇、胡蘿卜并列上陣,作者用這5種常備蔬菜和40 種時令鮮蔬,變幻出一道道清爽又美味的蔬菜佳肴。這類步驟清楚、過程直觀、容易上手的實用圖文冊子,真是廚房“小白”們的福音啊。
今年,興起了一種潮流,就是在陽臺種菜。我居住的小區(qū)里很多鄰居已經(jīng)這么做了,紛紛用泡沫箱或大花盆,盛滿土壤,撒下種子,有些收成不錯,有些不盡人意。怎么辦呢?書本知識還是有用的吧。輸入關(guān)鍵詞,出來很多,菊香彩頁社的《陽臺種菜》、樸熙蘭的《我的幸福農(nóng)場》、飯塚惠子的《陽臺種菜全家夠吃》、藤田智的《最詳盡的陽臺種菜教科書》,這幾本得分和評價較高,估計是值得借鑒的。
這系列“陽臺種菜”的書,我沒看,我用不著哦。我們鄉(xiāng)下的院子,長年種著幾株果樹,剩余的空地種著油菜和小青菜,還有藤蔓掛著絲瓜,幾個大花盆垂著小紅辣椒,另有花盆種著小青菜,這些都是我婆婆在料理的,婆婆80多歲啦,她就愛弄這些,她說,做著活兒身體康健,種的菜吃不完,可以送鄰居,大家感情好,再吃不完,就放著看看,紅紅綠綠,養(yǎng)眼啊。
我跟婆婆討教種菜的事,再從書里讀到文化常識,我覺得,平凡的生活溫馨又詩意,還有厚重的沉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