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運華
廣東江門被譽為“中國僑都”,目前,江門有500多萬僑胞遍布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每5個香港人、每3個澳門人中,就有1個是江門五邑籍。江門大地上,由華僑鄉(xiāng)親捐資興建的道路、橋梁、醫(yī)院、學校,以僑命名的廣場、以僑為主題的公園、以僑資為主的企業(yè)隨處可見?!皟S”,是江門這座城市的“DNA”。
城市的特質決定著當?shù)孛襟w的底色,媒體的特色增添了城市發(fā)展的亮色。近幾年來,江門日報社充分發(fā)揮全媒體平臺的傳播優(yōu)勢,通過在日常報道中凸顯“僑”韻味,在重大報道中巧用“僑”視角,在對外傳播中善用“僑”平臺,突出僑鄉(xiāng)特色,以“僑”為橋,“僑”見未來,講好了僑都故事和中國故事。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滋養(yǎng)著當?shù)孛襟w。城市文化特色是當?shù)孛襟w傳播內(nèi)容、傳播風格的源泉。僑文化是江門特有的文化,《江門日報》著眼于僑鄉(xiāng)文化,凸顯出僑都味道,塑造著這座城市的文化態(tài)度、文化底蘊和文化志向。
2021 年初,《江門日報》進行了新一輪的版面優(yōu)化工作,力爭更主流、更深度、更僑味、更專業(yè)、更融合。報紙無論從形式還是內(nèi)容,都突出“僑都”元素,提升品牌辨識度,如頭版報頭下的宣傳口號改為“賦能僑都 讀懂江門”,除了要聞版外,其他一些特色專題版的報眉設置為“僑都 民生”“僑都 健康”“僑都 影像”等等,同時開設富有僑鄉(xiāng)特色的“僑情”專版?!皟S情”專版下設“熱點聚焦”“僑都拾遺”“僑村風情”“僑訊專遞”“海外來風”等欄目,得到了廣大市民和海外僑胞的廣泛認可?!皟S都觀察”是最近開設的一個富有特色的述評性欄目,力求通過媒體的深度分析,把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講深講透,把背后的邏輯梳理清晰,為各級干部領會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提供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支持,增強他們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今年以來,“僑都觀察”欄目已經(jīng)刊發(fā)30多篇深度文章,其中不乏一些有影響力的佳作,如《從“四個首次”看江門新年新氣象》《從布局重點實驗室看科技引領的江門擔當》《種好“江門糧”,端穩(wěn)“中國飯碗”》《市委十四屆三次全會傳遞的政績觀:顯績潛績齊頭進 著眼長遠顯擔當》等,得到了僑鄉(xiāng)廣大干部的認可。
江門日報社承辦的“中國僑都”雜志封面。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在日常的新聞報道中,《江門日報》還注重挖掘一些關于“僑”的人物故事,推出相關專題報道,如“港澳青年創(chuàng)業(yè)專題報道”,代表作品《香港青年莫榮杰回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 給江門“寫”了一封“情書”》《香港青年羅偉特:假期依然在江門田間地頭奮斗》等,得到了海內(nèi)外大量媒體轉發(fā)。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重大主題報道是開展正面宣傳的基本方式。開展重大主題報道,最忌照本宣科、因循守舊、沉悶呆板,必須在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堅持鮮活度、深度、力度相統(tǒng)一。近年來,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短視頻創(chuàng)作實現(xiàn)了井噴式的發(fā)展。隨著短視頻用戶量的不斷增長,用戶結構以及需求的變化對短視頻弘揚社會正能量以及發(fā)揮知識傳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外國人在江門”系列視頻講述了外國人在江門創(chuàng)業(yè)、生活的故事。
“僑批中的黨史”系列報道及視頻就是以“僑”的視角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一個成功的案例。僑批(江門五邑稱“銀信”)是“跨越山海的家書”,是海外華僑連接家人、家鄉(xiāng)、祖國的紐帶。作為著名僑鄉(xiāng),江門僑批以其數(shù)量多、歷史跨度長、覆蓋范圍廣和內(nèi)容豐富的特點,在世界記憶遺產(chǎn)保護中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海外華僑在寄回家鄉(xiāng)的僑批中,時有關于當時國際、國內(nèi)形勢的記述,有關心國家、家鄉(xiāng)、家人的家國情懷流露。2021 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我們巧妙地抓住這個小的切入點,以僑批的特色進行黨史報道,“僑批中的黨史”系列報道及視頻通過黨帶領人民在不同時期取得的成就在華僑中的反響,來弘揚華僑不畏艱險,積極參與祖國建設的愛國主義精神,該系列報道獲得了2021年度廣東新聞獎二等獎。
2022年,在黨的二十大報道中,江門日報社也注重創(chuàng)新,推出了系列短視頻《外國人在江門》欄目,以在江門生活的外國人視角,讓非凡十年的成就更有說服力。2月5日推出的第一個短視頻聚焦一位荷蘭音樂家的故事,講述了他來到江門的起因、愛好及工作、生活的情況;2月8日推出的第二個短視頻聚焦一位外籍企業(yè)高管的故事,講述了他在江門過中國年的情景以及工作前景等。通過這些外國人在江門工作生活的故事,生動反映了江門最近10年來的巨大變化,故事性強,角度新穎。該系列視頻共拍了6期,在海內(nèi)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在此前的一些重大歷史文化事件及重要時間節(jié)點,《江門日報》也注重從“僑”的視角進行濃墨重彩的報道。2007年,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成功,報社出版了《世界瑰寶南粵驕傲》特刊;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推出了大型專欄“五邑華僑與辛亥革命”,用52個版,首次系統(tǒng)回顧了47位五邑華僑為辛亥革命所作出的貢獻。包括以革命為妻的李鐵夫、“毀家紓難”的李紀堂、血染黃花崗的勞培、保護孫中山的僑領司徒美堂等。2015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期間,兩次提到修建美國太平洋鐵路紀念華工(五邑籍為多)所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并稱太平洋鐵路為“旅美僑胞奮斗、進取、奉獻精神的豐碑”。報社抓住這個熱點,結合五邑華工參與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鐵路130周年的契機,于當年11月策劃推出了“金色的道釘”系列報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海內(nèi)外中華兒女共同努力。把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緊密團結起來,發(fā)揮他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積極作用,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工作。對于新聞媒體來講,我們就是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凝聚起海外華僑華人支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江門是我國著名的僑鄉(xiāng),是海外觀察中國、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一方面,我們擴大江門新聞網(wǎng)、直播江門APP等網(wǎng)絡媒體在海外的影響力,爭取更多華僑華人的關注和瀏覽,同時,加強與海外媒體的合作,把中國故事、江門故事通過他們的平臺傳播出去;另一方面,我們辦好《中國僑都》雜志等外宣平臺,讓江門的聲音、中國的聲音直接傳播到海外。
《國際日報》是最近幾年與我們合作最多的海外媒體?!督T日報》每周向《國際日報》的“五邑鄉(xiāng)情”版面提供稿件,向該報所發(fā)行地區(qū)的印尼、美國等地讀者及時傳播有關信息。兩年來,“五邑鄉(xiāng)情”已出版近百期,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該版供稿內(nèi)容主要包括江門五邑地區(qū)的新動態(tài)、新成就、投資環(huán)境、僑鄉(xiāng)歷史文化、家鄉(xiāng)風俗民情等,如《小站點匯聚民主立法大氣象——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江門實踐》《求新求變,粵劇“圈粉”年輕人》《新會陳皮炮制技藝入選國家非遺名錄》等稿件。目前,每周一期的《國際日報》“五邑鄉(xiāng)情”專版,已經(jīng)成為海外鄉(xiāng)親了解江門的一扇窗口。
《中國僑都》是江門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主辦一份的僑刊,在海內(nèi)外發(fā)行數(shù)萬份,2022年初交由江門日報社承辦。報社接手以后,立即在雜志外觀設計和內(nèi)容編排上進行全面優(yōu)化,以國際視野、中國情懷、江門特色為主基調進行策劃,雜志設置有“特別策劃”“文化經(jīng)緯”“投資灣區(qū)”“為僑服務”“智庫研究”“華人故事”“國內(nèi)僑訊”“律師說法”等欄目,使其成為“讓僑都走向世界 讓世界讀懂中國”的重要窗口。同時,報社還把每期雜志制作成電子雜志,通過網(wǎng)站、APP、微信等全媒體多平臺推送。未來,擬在海外開設相關推特賬號,打造與海外華僑華人的互動平臺,推特賬號將雜志內(nèi)容碎片化,以更有利于新媒體傳播方式定期推送,同時運營人員可在推特上與讀者粉絲互動,邀請專家、律師等專業(yè)人員進行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