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葉婷
短視頻《人為什么活著》闡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不管多大,年幼或年老,不管貧窮還是富有,都可以去追夢,去完成自己的理想。夢想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考一個好大學、父母健康平安、有一個愛的人、做一名航天員、成為一個外交官……人活著,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夢想,是為了成功,是為了成長。沒有夢想,不堅持為夢想而努力的人永遠都不是為自己而活,放棄目標,隨遇而安的人永遠也不會成功。
心理健康是一種個人的主觀體驗,它不僅包括積極的情感、情緒,也包括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發(fā)展的心理狀態(tài),就要以學生的成長、需求為出發(fā)點,解決諸如學習困擾、人際交往、青春期問題等心理問題,明白人活著的重大意義。高中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于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其心理具有成熟與幼稚、獨立與依賴、自覺與盲動等諸多矛盾并存的特點,容易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一方面他們承受著學業(yè)、高考競爭的壓力,肩負著家長親朋的殷切期望;另一方面,正處于青春期的他們,生理上的成熟可能會引發(fā)各種心理沖突。通過短視頻的觀看,我們懂得了學校教育不但要重視學生知識的學習,還應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心理健康教育。高中階段是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不僅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更是增長知識和才干的重要時期。教師不僅要看到這一時期學生的可塑性,更要看見他們的迷茫感。中學生思維的獨立性與批判性還是不夠成熟的,容易產(chǎn)生片面性與表面性。中學生思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表現(xiàn)是各種各樣的:有時表現(xiàn)為毫無根據(jù)的爭論,他們懷疑一切,堅持己見但又是常常論據(jù)不足;有時表現(xiàn)為孤立、偏執(zhí)地看問題;有時明于責人而不善于責己;有時好走極端,往往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心理課要根據(jù)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進行合理安排與規(guī)劃。
短視頻一開始畫面上出現(xiàn)五個耄耋之年的老人,騎著摩托車在漫長的公路上疾馳時,令人莫名的感動。他們?nèi)际巧砘贾丶?,卻為了年輕時的夢想以及未完成的愿望,拿出積蓄,開始一段熱血歷程。他們每天訓練,強健體能、風餐露宿,經(jīng)過十三天環(huán)島騎行,最終來到幾十年前相聚的海灘,當手中舉著已逝妻子的照片,每個人都是淚流滿面。阿德勒認為:人生的意義因人而異,而且可能含有“錯誤”的成分,但只要你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了無限的意義,你的人生價值就顯現(xiàn)出來了。為什么會產(chǎn)生迷茫,更多的還是對自我認知的迷茫,引導學生看見自我、認識自身的價值,慢慢引導其去探索人活著的意義。通過在A4 紙上拓下一只手的輪廓,在5 個手指的位置,從左到右分別寫出下面問題的答案:我最希望他人如何稱呼自己?我最欣賞自己的外表是?我的興趣愛好是?我最欣賞自己的品質(zhì)是?我感到最自豪的一次經(jīng)歷是?
“我最希望他人如何稱呼自己?”“你會認同自己的名字嗎”,“你會希望別人如何稱呼自己?”通過這個問題,能讓學生真正地去思考自己,是期望自己成為自己的偶像還是“我就是我,人間不一樣的煙火”,高中生總是會迷茫、會糾結(jié),但他們很少會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問題的實質(zhì),他們會焦慮未來、會害怕失敗、會緬懷過去,但他們很少去思考“我是誰”“我在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想要什么”。通過“我最希望他人如何稱呼自己”這一問題,希望那些有困惑的學生能夠靜下心來認真思考。
“我最欣賞自己的外表是?”我們的外表是父母給予的,有胖有瘦、有高有矮、有單眼皮有雙眼皮,有白有黑……有的同學可能對自己的外表很滿意,但往往有一大部分同學會對自己天生的美“視而不見”。引導學生看見自己身上存在的那個美,從小的美慢慢欣賞自我。給予那些不會寫的同學一些正向的引導,心理課希望讓學生知道我們不可能完美,但可以追求變得更美好。
“我的興趣愛好是?”我們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由于學業(yè)、由于生活條件,可能很多想做的事情沒有去做。面對興趣愛好,鄉(xiāng)村學校的學生有一大部分都特別地迷茫,因為鮮少去接觸、去了解。引導學生在不考慮學業(yè)、不考慮生活的情況下,如果未來有條件可以去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會選擇怎樣的興趣愛好去培養(yǎng),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說:“相信自己能改變很完善自我的信念,就足以讓你心想事成了!”給孩子心里種下一粒興趣的種子,讓其在生活與學習的壓力外有一個小小的期待。
“我最欣賞自己的品質(zhì)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任務主要表現(xiàn)在追求獨立自主、形成自我意識、適應性成熟、認同性別角色、社會化的成熟、定型性格的形成六個方面,自我意識的穩(wěn)定、價值觀的形成、道德趨向初步成熟催促著青少年關(guān)注自己的人格品質(zhì),但由于其閉鎖性及自卑感的發(fā)展,很多學生對自己的人格品質(zhì)存在質(zhì)疑,引導學生欣賞自己,看見自己人性中的閃光點,從而去探尋自己更多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我感到最自豪的一次經(jīng)歷是?”從小到大,總有一些美好的記憶留存腦中,但這些美好、這些自豪總是被忽視、被遺忘,當我們竭盡所能去擁抱這些事件的時候,我們才能看見它的可貴以及帶給我們的意義。一次演出、一個表揚、一句問候,都可能是值得自豪的事情,在這些點點滴滴中,我們能看見自己的力量,阿德勒說“喜歡別人是人生的價值所在”,作為群體成員,其實我們都有過為他人做出貢獻,可能我們的一個微笑能拯救一個生命,我們不理解自卑者的心理,所以常常認為自卑者的行為很怪異,所以我們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地去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自豪和驕傲。
當學生對自己的五個問題都有了清晰的認識后,引導學生進行“自畫像”訓練,指導學生將自己的外在美與內(nèi)在美進行結(jié)合,從而能更好地進行自我的接納,人生的很多困惑往往都源于不知道“我是誰”,當你知道你是誰并且接納了他(她),人生的困惑就能減輕一大半了。
小時候我們總是努力使自己的言行朝父母、師長期望的方向靠攏,隨著年齡的增大,我們開始試著從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看待世界。我們開始體驗到成長的喜悅,也開始體驗到內(nèi)心的憂慮與煩惱。在這一時期,同學們會產(chǎn)生一系列從未有過的內(nèi)心沖突,如對現(xiàn)狀和未來的迷惘,對生活和自我的困惑等,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稱這種現(xiàn)象為“同一性混亂”。正因為種種迷惘交織在一起,使同學們看不清自己,找不到方向,因此這一時期又被稱為“自我迷失”階段。高二的學生沒有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也沒有為一日三餐而憂愁。生在新時代,從小的教育就是好好讀書,但為什么讀書、為什么考大學真的不是特別清晰。通過指引,讓學生從夢想中看見讀書的重要性,讀書對于普通人的意義以及讀書對于國家和社會的意義,讓那些對讀書學習有所懷疑的學生認識到發(fā)奮讀書的好處,樹立切實可行的目標。
進行了兩三節(jié)課的鋪墊,最后用一節(jié)課帶領(lǐng)學生正面地對自我進行探尋,讓學生自己回答“我是誰”,明白真實的自己從哪兒來,要到哪里去,這樣學生的思索會更真實、更接近自我。在引導學生分享的過程中也能夠帶領(lǐng)學生進行一輪新的思考,思考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性別、自己的姓名,自己的優(yōu)勢、自己的劣勢,自己所擁有的、自己還沒有得到的……“我是誰”,這是我們在不同時期都要去思考的問題,特別是迷茫的時候多多去思考這個問題,有時候就豁然開朗了。
看見了自己眼中的自我,就要帶領(lǐng)學生看看他人眼中的自己,畢竟人是社會性的群體,帶領(lǐng)學生一起去看看同桌眼中的自己,好朋友眼中的自己……用大半節(jié)課引導學生主動去溝通和交流,爭取在活動結(jié)束真正地做到有一個真實的自我認知。每個人都無法做到真正的、完全地認識自我,這是一個人生的課題,但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空間中,我們可以去做更好的自己,去探尋到真實的自我的一面就已經(jīng)能讓我們明白:每個人都有其活著的意義和價值,可以在未來得到更大的發(fā)展。
心理活動課不可能給每個學生都帶來改變,但每節(jié)課能夠觸動一位學生的心靈,讓一個學生有所收獲也算是一種成功。教育方式的不同、家庭模式的不一樣,很多學生對自己的認識不清,不擅長表達情感,心理活動課就是希望通過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對自己多一點認識。
“天生我才”讓很多鄉(xiāng)村中學的孩子看到了自己不一樣的一些東西,他們開始愿意去聊自己的優(yōu)點,自己讓人自豪的事情,不再害怕別人的嘲笑、不再自我貶低,他們知道了人生而有價值,并不是非要和別人一樣才是優(yōu)秀,每個人都可以發(fā)光。
“探尋生活的意義”讓那些迷茫的高二學生去尋找自己的夢想,這使得被學習所束縛的思想得到了方向和指引,他們從個人的小的理想到國家的、社會的理想中看見自己的價值,重新了解讀書學習的意義,最怕沒有航向的漂泊,只要有了方向,就不怕路程的遠近與坎坷。
“探尋自我之旅”帶領(lǐng)學生直擊自我,人生最大的沖擊就是直面你自己,當你真正直面自我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也沒有那么難。一個人的認識畢竟比較片面,那我們就去看看我們最熟悉的人對自己的認識,當了解了多方面的自我,我們還不能直面自己,那就需要更多地學習了。高中生畢竟充滿了矛盾,用不同的方式引導他們將矛盾表現(xiàn)出來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中學習的壓力,現(xiàn)代社會的誘惑,給高中生身心都帶來了挑戰(zhàn),心理活動課更希望給學生帶去一點快樂,增添一份陽光;減少一點迷茫,增加一點坦然;讓學生感受愛、學會愛、傳播愛。
三節(jié)課的設計在課程實施上還是存在一定的突兀性,心理課的實踐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摸索,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教師的自我成長受到一定的限制。高中生自我成長、情緒困擾……都是心理教師需要不斷去探討和學習的課題,在三四線城市里的高中,學生真的是有一大部分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么,因為他們看到的只是自己所在的小縣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真的很豐富;他們不知道人活著的意義,因為不知道人的價值。
認識自我,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自我調(diào)節(jié)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個體對于自我的存在、行為和心理的認知會有一個發(fā)展過程。剛開始是比較模糊的,所以小孩子會經(jīng)常出于好奇心而做一些危險的行為和事情。這個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是比較朦朧的,只有在經(jīng)過不斷地試錯和加深記憶以及思考學習后,對于自我肌體的存在感才會漸漸成熟。隨后才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意識地區(qū)分哪些行為是危險的,哪些行為是安全的,決定是否要做。最后才是對于自我心理的認知。一般來說,這需要一個人的思維和想象力達到一定程度后才會具備這種察覺自我心理變化的能力。在學生的自我意識覺醒之時做出合理的引導是心理教師需要做得更好的事情。